罗伯。丹宁鲍姆与威廉。修密特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俩在这一 篇引人注目的论文里面,把各种的领导典型汇集于一个表里面,表示出一连 串的领导行动。
连续的各点,与各管理者行使的权限之程度,以及容许部下自由发挥的 范围有关。左端是管理者采取极端权威主义之下的领导典型,而右端则等于全面民主的领导典型。以下,不妨针对各点,更为详细地说明。
(1)管理者决定意志,再把它发表出来首先,管理者必须决定什么是问 题。再于有意识,或者无意识之下决定意志,最后把他的意志传达给部下。
对于问题或者意志决定方面,不必考虑到部下的意见,也不给他们参与意志 决定的机会。这种管理者,以专门行使权限的方式,使部下服从。
(2)管理者说出他决定的意志 跟(1)相同,由管理者自己决定意志。不 过,并不直接传达给部下。而是必须说服部下,使他们承诺。换句话说,比(2)多了一个步骤。对于管理者的独断式意志,部下有时会表示反抗。一旦明 了这一点,管理者只好说好说歹,表示他的意志决定对部下有利,凭此削弱他们的抵抗。
(3)管理者提出构想,并接受部下的质问 以这种场合来说,仍然是由管 理者决定意志。不过,把他的意志传达给部下时,管理者都会很详细地把他的想法,以及他的意图告诉部下,并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理解。同时也给予部下表示自己意见的机会,管理者对于部下的理解、承诺、不承诺、以及很 可能发生的问题,应制造给予回馈的机会。
(4)管理者提出试办方案,并接受部下的变更提议 到了此地,已经有了“参加意志决定”的第一步动向。对于方案的最后决定,部下持有某种程度 的影响力。管理者彻底的考虑问题,检讨种种的方案,到达临时结论的地步。
在下最后的决定以前,先向部下提示方案,引出他们的想法及反应。管理者 虽然要听部下的意见,然而,不管是否接纳部下的意见,或者拒绝他们的意见,最后的决定,仍然由管理者下达。
(5)管理者提出问题,并接受部下的建议,然后,再决定他的意志在这以 前的一连串领导典型,都是管理者以某种形式下定意志,再把方案提示给部下。到此,方给部下提出解决方案的机会。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欲利用关 系者的知识与经验罢了。他们所拟出的代替案,往往比管理者一人提出的更 多。
(6)管理者决定界限,再使部下群体决定意志 到此,管理者已经把意志 决定权让给集团。管理者本身也是集团的构成员,当然也可参加意志决定。
不过在这以前,管理者必须明白的表示,规定问题范围,以及意志决定范围 的媒介变数。待集团提出这项代替案以后,再从中选择。管理者只能以集团的一份子的身份行动,应着必要,可以扮演调整的角色,或者主持者的角色。
(7)管理者允许在一定的界限内让部下自由的发挥 这乃是最民主的经营 管理。实业界或许比较少见,然而在职业集团,或者在研究集团等机构,管理者真正站在“平等中的平等”立场者,已经司空见惯。以这种领导典型来 说,在决定意志的过程里,管理者跟其他人员平等。对于能够决定意志者,除了组织全体必须遵守的条例以外,并没有任何的限制。
以采取全员参加的领导方式来说,就算是集团所下的意志决定,管理者 也得负起责任。时常采取全员参加方式的管理者,把意志决定权委让给部下的场合,必须觉悟到可能发生的危险。
只要是管理者对部下的能力不曾估计错误,危险性即可降至最低限度。 一旦有了良好的意志决定,再把它付之实施的话,即可大幅度地改善工作环 境。
马克列卡的理论 如果无视马克列卡的人类行动理论,那么,所谓的指导论是无法成立的。 根据马克列卡的说法,大部分的经营思想如下——劳动者是不喜欢工作的,欲使劳动者工作的话,领班非使用皮鞭与糖果不可——马克列卡认为这 个概念是错误的。他所说的“X 理论”的内容如下:(1)为了达到公司的目标,经营者有责任把企业的各种要素——资金、资 材、机械,以及人的资源等组织化。
(2)关于劳动者方面,必须妥善的统制他们,管理他们在各方面的努力, 促进他们的动机,使他们的行为与行动,符合组织的要求。
(3)如果经营者不介入的话,劳动者非但不协力,甚至不理会组织的要 求。所以,必须说服他们,给予合理的报酬,甚至要施以处罚,以为统制。
这些都是经营者的工作。
(4)一般的劳动者生来就有惰性,总是想避免劳动。
(5)一般的劳动者都缺乏野心,不喜欢负责任,因此喜欢有处处为他设想的上司。
(6)一般的劳动者都是自我中心者,对于组织的要求漠然不关心。
(7)一般的劳动者生来具有抵抗变化的特性。
(8)一般的劳动者容易受骗,头脑又不太灵光,因此,很容易受到煽动。 这些条例所表现的“对劳工的看法”予人一种苛酷的感觉,它们十足地显露出支配从业员的想法。说来说去,所谓的 X 理论,乃是以报酬与处罚——糖果与皮鞭,为促进动机的主要武器。成功的话,就给予升职、红利、头 衔等报酬。至于未达到标准的人,则给予退职,降低职位,不升迁等的处罚。
马克列卡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不妥。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比 X 理论所表示的qiáng了许多。所以,马克列卡以下列的 Y 理论,对抗 X 理论。
(1)为了达到企业的目标,经营者必须把企业的各种要素——资金、资 材、机械、人的资源等组织化。
(2)劳动者对于组织的要求并不消极,也没有反抗的心理。实业界的经 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3)劳动者的内心不时潜伏着行动的意欲。他们就凭这种意欲,发挥潜在 的能力,担任负担能力,并达到组织的目标。经营者虽然不能使劳动者发挥这些特色,但是,可以使劳动者认识他们具有这种特色,并且使这种特色不 断地成长。事实上,不如此做也不行。
(4)经营者最重要的工作是,整理组织上的条件以及经营方法,使劳动者 能够朝组织的目标努力,管理者本身也可以借此达到最高度的目标。
马克列卡相信,劳动者是想获报酬而工作的,只要教他如何达到目标, 他就会很认真的工作。他也认为——只要给劳动者决定自己方法的机会,使劳动者发挥全能力的话,经营者就可以获得最高的成果。这种想法,就被表 现于“指导者-连串行动表”中,靠近右端的指导者之型。
目标管理的指导典型除了 Y 理论,以及行动科学者推荐的全员参加方式以下,还有所谓“目 标管理”的指导典型。在这种典型之下,管理者与部下将成为一体,决定在一定期间内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再制作测定此目标的业绩标准,最后,以 书类的方式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