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16:安史之乱_易中天【完结】(29)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如此反客为主,已近乎无赖。然而在朝气蓬勃百无禁忌的盛唐,这种无赖由于真实、率性、毫不做作,也是讨人喜欢的。因此,李白可以公然声称自己“十五好剑术,遍gān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简直就是横着走路,豪迈得差点就会吼出“满城尽带huáng金甲”来。[14]

  就这样,李白鲜活地成为时代的形象代言人。

  杜甫也是。

  [1]这里说的诗人是杜甫,作品是《丽人行》;画家是张萱,作品是《虢国夫人游chūn图》。此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为北宋时代的摹本。对于此图的解读学术界有争议,甚至有学者认为既非游chūn,图中也没有虢国夫人。本书采信日本历史学家气贺泽保规的说法,请参看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

  [2]见杜甫《草堂逸诗》。此诗也被认为是张祜所作,题为《集灵台》(其二),全文为: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文字略有不同。

  [3]这一观点引自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

  [4]顾炎武《日知录》即云:余见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

  [5]见(法国)勒内·格鲁塞《中国的文明》。

  [6]见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7]本诗在《全唐诗》中题为《不第后赋jú》,《清暇录》则但云此诗是huáng巢落第后所作,题为《jú花》。

  [8]李商隐《锦瑟》。

  [9]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0]李白《将进酒》。

  [11]本段所引分别见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和《襄阳歌》。

  [12]杜甫《饮中八仙歌》。

  [13]见李白《将进酒》。

  [14]李白的话见《上韩荆州书》,文本分析请参看李泽厚《美的历程》。

  多样与统一

  李白无拘无束,杜甫忧国忧民。

  杜甫似乎是带着悲悯情怀降临人世的,因此对苦难的体验超过了同时代人。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冬,大唐政府军与安史叛军在长安西北的陈陶作战,几乎全军覆没。困在京城的杜甫得到消息,悲痛欲绝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15]

  这是比《chūn望》更为沉重,也更有分量的作品。没有煽情的语言,只有如实的记录:寒冬腊月,十郡子弟,四万青年,同日而死,还有比这更惊心动魄的吗?没有。

  难怪野旷天清,鸦雀无声。

  但,此时无声胜有声。

  悲声从心底发出,穿越千年时空直指人心,让我们至今读来仍不免震撼和颤栗。是啊,历史上有过太多战争,也有过太多死难。但是,又有多少人为那些陌生的亡灵,写过如此沉痛和肃穆的墓志铭呢?也就是杜甫吧!

  这是一种人道主义情怀。正是这情怀,让杜甫对底层人民的遭遇充满同情。那生离死别的新婚夫妇,那相依为命的老年伴侣,那无家可别的孤独征夫,都让他揪心。也正是这情怀,使他在唐玄宗感觉良好,杨国忠粉饰太平时,敏锐地看出了社会的不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16]

  情怀是真诚的,关切也是实在的。杜甫客居夔州(夔读如魁,今四川省奉节县)时,有位寡妇常到他门前打枣,杜甫也听之任之。后来,草堂为侨居的晚辈姻亲借用,新房客就筑起了篱笆。杜甫听说,便请那年轻人网开一面: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17]

  照理说,杜甫可以不管这件事。毕竟,那只是一个非亲非故的邻居。然而唯其如此,才更需要将心比心。体贴入微的诗人甚至注意到,那无助的老妇每次来打枣时,其实是惴惴不安的;而一贫如洗的她,竟仍是官府征收的对象。

  是的。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人民的生活早就水深火热,连天的战火却在继续燃烧,个体命运就这样跟天下的兴亡联系起来。杜诗被称为诗史,并不为过。

  难得的是,杜甫对历史的记录并非宏大叙事,而是落到了具体的人物和事件,甚至不怕家长里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闰八月,诗人从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回到富县的羌村家中,心情既欢快又沉重: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没有一句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18]

  看来,如果说李白纵情释放着心理能量,那么,杜甫便触动了人心最柔软的地方。那善解人意的邻居,渴望父爱的幼子,还有“夜阑更秉烛”的场景,谁不为之感动呢?唐诗通常被认为是不可翻译的,但这几句应该是例外。

  这样的诗,王维就不大可能写。

  自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对自然界却充满感情。在他眼里,每一条溪流都有生命,每一朵野花也都有故事,空无一人的山林更是充满情趣。就连水中白鹭被溅落的làng花惊起,又安详地飞回原处,都让他欣喜。[19]

  王维是大自然亲切的画家。

  该图原为宋内府秘物,《宣和画谱》著录,南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钤“宣和中秘”印。绢本设色长卷,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的确,王维总是能够把诗和画融为一体,而且不乏大气磅礴之作: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毕竟,作为盛唐诗人,气度几乎是必需的。[20]

  但,最耐读的,还是那些绘画小品般的五绝: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21]

  这是一组空镜头(scenery shot)。寂静的山涧旁,辛夷花悄悄开放又凋谢着。但,没人知道是热热闹闹地开,纷纷扬扬地落;还是委委屈屈地开,凄凄惨惨地落。不过作为盛唐之音,不会是陆游笔下的梅花:已是huáng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多半,是旁若无人地开,满不在乎地落。[22]

  所谓禅意,也就在这里了。

  王维是信佛的,曾皈依荷泽神会禅师,还为六祖惠能写过碑铭。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便既是诗也是禅:

  人闲桂花落,夜静chūn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chūn涧中。[23]

  此诗可与前首并读。前一首写动,这一首写静;前一首写白天,这一首写夜晚。chūn夜里,空山一片寂静,桂花落地无声。早已憩息的山鸟却被悄然升起的明月惊醒,莫名其妙地叫了起来,一会儿响起一声,过会儿又响起一声,反倒更加显得万籁俱寂。这可真是此时有声胜无声。

  然而禅之为禅,正在自然。所以,尽管辛夷花开得蓬蓬勃勃甚至欢天喜地,却是没有声音的,正如有着鸟鸣的画面其实静止。对立的双方就这样相互契合,一切也都在有意无意之间。这样看来,追问意义其实没有意义,追问动机就更是不必,倒不如鸟宿鸟鸣都自在,花开花落两由之。

  这就是禅。

  王维也因此获得了“诗佛”的称号,正如李白和杜甫被分别称为“诗仙”和“诗圣”。但,盛唐最有成就的三位诗人恰恰对应着儒释道,却未必是巧合。实际上,隋唐两代的国家意识形态是混合型的,不但儒法并用,而且兼容释道。统治者并不拘泥于某一家的思想,反倒更乐意各取所需为我所用。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9/3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