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的仕途_曹昇【完结】(154)

2019-03-10  作者|标签:曹昇

  副将李信乃是秦国年轻一代将领中最杰出者,大为不服,力主宜将剩勇追穷寇。王翦压住不许,李信奋然道:“某愿立军令状,必得太子丹人头来献。”王翦无奈,只得应允。

  李信率三千jīng锐,军旗飘扬,战马嘶鸣,日夜兼程,追击燕军。

  风雪纷飞,不能阻挡少壮将军的冲锋;苦寒边疆,无法冰封秦军男儿的热血。

  李信踏雪破冰,越山涉水。殿后燕军根本不能抵挡,一战即溃。眼看就将追及燕军主力,燕王喜大恐:秦军怎么这么狠,都逃了一千多里还不肯放过?彷徨无策之下,只能遣使求救于代王赵嘉。

  代王赵嘉也是势穷力孤,无兵可派,只能表达jīng神上的支持,又送书一份,道:“秦所以犹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

  其时,太子丹藏匿于辽东衍水之间,有门客十余人相随。将太子丹安置在这样隐秘的地方,也是老燕王的一片爱子之意。然而太子丹正当躁动之年,又怎耐烦一棹冬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过着江上渔父的清淡生活。

  太子丹终日抑郁,只盼着被父王早些召回。这一日,终于盼来了使者。太子丹大喜,设宴款待,不觉大醉,又问道:“大王见召,莫非秦军退乎?”

  使者答道:“正因秦军未退,所以召太子。”

  太子丹笑道:“此为何故?”

  使者道:“得太子之头,秦军自退也。”

  太子丹这才惊醒过来,一脚踢翻酒案,便欲逃脱,早被使者按翻在地。太子丹怒喝道:“我乃燕国太子,你们反了!”

  使者道:“今日破国亡家,尽由于汝!杀身报国,复有何怨?”一剑砍下太子丹的头颅,其门客亦尽数诛杀。

  燕王喜再也喜不起来了,只能亲手将儿子的头颅盛于金函之中,遣使献于李信,以求得暂时的安宁。李信孤军深入,无法持久,而辽东寒冷的气候也让久居西北的秦军将士不能适应,既然得到了太子丹之头,目标业已如愿完成,于是退兵。

  【7.选帅】

  燕国丧了国都,折了太子,只能栖居于僻远的辽东一隅,譬如游魂,不久自将溃散。因此,秦国的主攻目标便转移到了楚国身上。

  其实早在王翦进攻燕国的同时,秦国便已开始了对楚国的用兵,主帅则是王翦之子王贲。在王贲的统领之下,接连攻克了楚国的十多座城池,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是,从整体战略的高度来看,王贲伐楚更大程度上还是起到牵制楚国的作用,投入的也并非秦军主力。

  现在,是时候吞并楚国了。然而,楚国实力之qiáng,远非燕国可比。选择一个称职的灭楚主帅,无疑是摆在嬴政面前的首要任务。

  在秦国众多的将军中,年轻的李信居然是嬴政意下的第一人选,这在秦军内部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不过也难怪,李信虽然资历尚浅,但他以三千士卒,不畏风雪,千里奔袭,深入绝境,最终取太子丹人头而归。这辉煌的一战,实在令嬴政印象深刻。李信这一战,将一个将领的勇气、决心、果断、qiáng硬,都表露得淋漓尽致,和稳扎稳打、保守持重的王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疑,李信的战法更合乎嬴政的胃口,也符合qiáng秦应有的风格。

  嬴政于是首先召见李信,问道:“寡人欲取荆,以将军之见,用几何人而足?”李信不假思索,脱口便道:“不过用二十万人。”嬴政赞道:“李将军果贤勇也。”又以同样的问题问王翦,王翦答道:“非六十万人不可。”嬴政笑道:“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于是以李信为主帅,以蒙恬为副将,领二十万大军,南伐楚国。

  王翦见嬴政不纳己言,心中不快,一怒之下,于是谢病,归老于故里频阳。

  这一年另有一事,新郑有人谋反,意图恢复韩国。幸好规模不大,很快便被镇压下去。尽管如此,此事还是引起了秦国上下的高度重视。眼下秦国在前方战场攻城略地,势如破竹,然而,如何巩固和融合新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新郑谋反虽然只是一个孤立事件,可是谁又能担保接下来不会轮到邯郸、蓟城?

  嬴政召集廷议,让百官各抒己见。百官也的确是各抒己见,莫衷一是,直听得嬴政头昏脑涨,还是不得要领。于是望定李斯,问道:“以廷尉之见,该当如何?”

  李斯道:“以臣愚见,只用一字即可。”

  李斯话落,整个朝堂顿时安静下来。百官虽然素知李斯之能,但李斯说只用一字即可,这海口未免夸得太大。即便是一篇数万字的长篇政论,也未必能解决此一问题。百官屏息静待,倒要看李斯如何圆场。

  嬴政也是颇为惊讶,道:“哪一字?写来。”

  李斯气定神闲,运笔写下一个两尺见方的大字。宦官托着李斯的墨宝,呈于嬴政。嬴政注目良久,忽面露笑容,叹道:“古人云,一言以兴邦。今观廷尉,堪称一字以安邦。”又将李斯的书迹传示群臣。群臣看去,果然只有一字——凝!

  群臣窃窃起私语,疑义相与析。嬴政笑道:“诸卿稍安。凝字之意,有请廷尉道来。”

  李斯道:“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齐能并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夺之。燕能并齐,而不能凝也,故田单夺之。韩之上地,方数百里,完全富足而趋赵,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故能并之,而不能凝,则必夺;不能并之,又不能凝其有,则必亡。能凝之,则必能并之矣。得之则凝,兼并无qiáng。”

  群臣若有所悟。李斯再道:“古者汤以薄,武王以滈,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无他故焉,能凝之也。故凝吏以法,凝民以政;法立而吏服,政平而民安;吏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以守则固,以征则qiáng,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①

  『①李斯这段话源自《荀子·议兵篇》,本是当年李斯在求学之时,荀子对李斯的一个问题的回答,此时正好被李斯借用。当然,重礼被改为重法,以因应形势。』

  李斯言罢,举座称善。此后,在新攻取的土地之上,复制秦国的政治模式和法律体系,前面军队打下一块,后面官吏巩固一块,皆李斯之谋也。

  【8.灭魏】

  嬴政二十二年,秦国兵分两路,分别进攻魏国和楚国。其军事目的再明确不过,就是冲着灭国去的。

  先说灭魏之战,秦军主帅为王贲,一路长驱直入,迅即攻到魏国国都大梁城下。无奈大梁城池坚固,城内又是粮草充足,秦军数度qiáng攻,皆无功而返。

  然而,大梁城在地形上先天不足。大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地处huáng河之滨,huáng河洪流就在离城数里之处轰隆而过。而大梁城的地势远低于huáng河的河chuáng高度,从大梁城仰望huáng河,还真会让人产生“huáng河之水天上来”的错觉。

  王贲于是命军士于大梁城西北开渠,引huáng河之水,筑堤壅其下流。时值初chūn,正是chūn汛时节,秦军冒雨兴工,王贲亲自催督。渠成,雨一连十日不止,水势越发浩大。随着王贲一声令下,决堤通沟,洪水泛溢,大梁城顿成泽国。城墙久浸于水中,不免颓坏,秦兵乘势而入,大梁于是告破。见大势已去,魏王假只得请降。王贲尽取魏地,为三川郡。魏国就此灭亡,六国已六去其三。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54/18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