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论语_贾志刚【完结】(16)

2019-03-10  作者|标签:贾志刚

  所以,孔子的这番话最致命的问题是:礼在哪里?能够给大家去遵从的礼在哪里?没有。

  【现实解说】当今的礼在哪里?为人之礼?为政之礼?如今写个信都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怎么落款,除了“此致敬礼”和“祝你健康”之外,真不知道怎么写。

  2.15(14.41)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孔子说:“统治者喜好礼,那么百姓就容易管理了。”

  【解析】国君以礼法来约束自己,老百姓也就会用礼法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就是这个意思。

  【现实解说】上好礼,是礼法的“礼”,不是礼品的“礼”。

  2.16(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孔子说:“基于利益的目的而去做的事情,多半会招致怨恨。”

  【解析】孔子的意思,做事情应该基于礼,而不是无原则追逐利。对于统治者来说,与民争利是最大的罪恶。统治者应该做的是给老百姓创造一个和平公平的环境,让老百姓可以得利。百姓得利了,国家自然也就和谐了;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也就qiáng大了。

  【现实解说】为什么很多政策受到百姓的抱怨和反对,因为这些政策就是要从老百姓腰包里掏钱。

  2.17(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解析】林放问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的回答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这个问题应该是孔子第一次从卫国回来之后的问题,最早孔子是注重礼的仪式,后来是仪式和内容并重,后来是更重视jīng神层面。

  【现实解说】许许多多的历史最大、空前成功的背后,就是奢侈làng费。孔子这段话,非常有意义。

  2.18(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做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解析】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做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做法。这让人想起“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这就是为什么笔者认为孔子对国君确实有些恭敬过度了。

  孔子家境也不宽裕,因此节俭一些是可以赞成的。不过跪拜的事情,反正没有成本,那就还是坚持原有的做法。

  【现实解说】这类事情,随大流也没什么不好。搞得自己很特殊的样子,其实对谁都没好处。

  2.19(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解析】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际,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日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当时,鲁国君主已不亲自去“告朔”,“告朔”已经成为形式。所以,子贡提出去掉“饩羊”。对此,孔子大为不满,对子贡加以指责,表明了孔子维护礼制的立场。

  这是孔子第一次从卫国回鲁国,子贡跟随而来。子贡是富二代,其实并不看重一头羊,可是听到孔子上面的两句话之后,以为孔子确实很不看重仪式了,于是建议取消那头羊。谁知道孔子的节俭只适用于自己,羊又不是自己出,因而反对去掉那头羊。

  基本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礼的形式上,孔子对自己的标准是可以灵活变化,对别人的标准就是必须严格遵照。帽子是要自己买或者自己做的,因而可以用便宜的;可是羊是国君出的,因而不能省略。

  【现实解说】羊拿来给老百姓吃掉,比什么都好。

  2.20(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解析】礼和乐虽然在学科上是分开的,可是乐更多的时候作为礼的体现形式。要掌握礼,就必须掌握乐。孔子如此总结乐,是不是正确,谁也不知道,说不定鲁太师听得哭笑不得。

  传说孔子在鲁国和卫国都学过乐,以孔子的性格,应该在乐的理论和欣赏水平上有一定造诣,可是具体弹奏水平,就已经不可考了。

  【现实解说】纯技术的东西,就不说了。

  2.21(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解析】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应该是后来回顾的时候所发出的评论。

  【现实解说】可惜没人听过。

  2.22(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译文】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国君对他国人则称她为寡小君,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解析】这就是关于称谓的问题,为什么这样的一个纯技术问题会被记载下来?大致当时在这个问题上有些混乱。

  【现实解说】称谓问题看小实大,因为时时会用到。如今我们的称谓问题已经史无前例地严重,譬如见到一个年轻妇女,怎么称谓她?同志?小姐?美女?女士?什么都不那么合适。再譬如,给长辈写封信,怎样称谓?怎样落款?有几个人知道?

  2.23(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竈(同“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讨好奥神,不如讨好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6/10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