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一战”美国变qiáng国
德国潜艇很疯狂
1912年,大学教授出身的伍德罗·威尔逊当选为美国总统。在威尔逊当选总统之后的第三年,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威尔逊试图阻止美国参战,因为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高涨,而且德国移民人数众多,如果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将备受争议。威尔逊想扮演的是和平仲裁者的角色。
1914年8月5日,即英国对德国宣战的第二天,威尔逊宣布美国中立,号召所有美国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超越派别之争。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美国和德国之间的摩擦是因为德国使用潜水艇引起的。“一战”开始的时候,德国拥有全球最qiáng大的陆军,但是海军力量比英国差得很远。英国qiáng大的皇家海军在战争爆发的第一时间,就立刻对所有的德国港口实行了严密的封锁。
德国人意识到目前无法跟英国在水上决一雌雄,于是开始积极投资新的海军技术兵器——潜艇。“一战”开始的时候,德国其实只有38艘潜艇,此后四年内,潜艇数量上升到了400多艘。
1915年,一艘德国潜艇在爱尔兰海岸击沉了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造成1201人丧生,其中有124名是美国人。
德国人对自己的行为给出的理由是,“卢西塔尼亚”号上装载了大量的军需品。
虽然事实的确如此,但是这个细节并不重要,因为它早已淹没在了世人对德国这种野蛮行为的一片指责声中。
威尔逊大发雷霆,向德国发出了一系列照会,要求潜艇立刻停止袭击民用船只,尊重中立国的权利。
为了避免刺激美国加入协约国,德国决定做出一定的妥协,同意限制潜艇行动,但美德两国的紧张情绪并没有因此减弱。
美国的中立身份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英国对德国实行封锁之后,美国完全可以终止与英国的贸易,抵制这种非法的封锁行为,但是威尔逊采取了容忍态度,放弃了美国作为中立国和德国进行自由贸易的权利。他的政策在经济上十分合理,因为美国对德国的贸易无法跟对英国的贸易相比。
“一战”前,英国一直是美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战时英国的军需订单大大促进了美国的经济繁荣。
1914—1916年间,协约国购买美国货的数量翻了四番。
英国对德国实行封锁,严重影响了美德贸易,但威尔逊不怪英国,反而斥责德国威胁美国的商业利益。
1917年年初,德国士兵还待在三年前挖的战壕里。德国政府很不耐烦,为了尽快赢得战争,决定出动全部地面部队进攻法国,同时出动所有潜艇封锁协约国的军需补给线。
准备完毕后,德国驻美国大使告诉威尔逊,从2月1日开始,德国潜艇将击沉所有靠近英国水域的船只,不管是民用船只还是中立国船只。德国人知道这个决定可能会导致美国参战,但他们还是决定孤注一掷,想赶在美国完成战争准备前攻下法国。为此,威尔逊准备向国会请求宣战,但为了获得舆论的最大支持,他选择了等待。
电报密码被秒破
2月24日,英国大使向威尔逊提供了一份他们近期截获并破解的密报。
电报是德国外jiāo大臣齐默尔曼发给墨西哥大使馆的,表示一旦美国对德国的敌意升温,墨西哥应该加入同盟国,全力夺回曾经属于墨西哥自己的得克萨斯和西南部领土。
几天后,电报内容被透露给了各大媒体。
两周后,德国潜艇在未发任何警告的情况下袭击了五艘美国商船。
1917年4月2日,威尔逊要求国会对德国宣战。他在提议中清楚地表明自己对世界和平的梦想根植于美国的道德价值观,而自治的原则将是解决一切政治问题的良药。
他说,我们将为心中最珍贵的东西而战,为民主,为那些在政府中没有发言权的人们,为弱小国家的权利和自由,为自由人民管理的公正世界,为给所有国家带来和平与安全,为世界最终获得自由,为捍卫民主而战。
美西战争后,美国人已经习惯了把自己视为大国公民,他们对威尔逊的参战表示积极的支持。因为美军在占领古巴后,恢复了和平时期的军队状态,所以政府快速启动了一项征兵计划,招募了几十万志愿者,《征兵法》得以顺利通过。
“一战”结束时,赴海外参战的美军累计超过了400万人,美国远征军的总指挥为潘兴上将。
当时,协约国军总指挥、法国的福煦元帅14希望把新来的美军编入现有的以法国为统帅的军队,但是潘兴坚持亲自率领远征军进行独立行动,因此美军拥有了自己的前沿阵地。
在1918年8月协约国发起的反攻中,美军表现优异,攻占圣米耶尔,结束了德国对此地长达四年的占领。
10月3日,德国政府看到大势已去,一举推翻了德皇的统治,并且向威尔逊发出照会,愿意按照他的“十四点和平计划”进行和平谈判。
11月11日,正式签署停火协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美国的对外投资从1913年的约20亿美元一下子增加到1930年的150亿美元;战后协约国欠美国债务达100亿美元,其中英国欠40亿美元,法国欠30亿美元,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成为美国的债务国;美国的huáng金储备从1913年的7亿美元,历经1921年的25亿美元,直到1930年的45亿美元,占世界huáng金储备的40%;世界国际金融中心逐渐由伦敦转为纽约,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由此奠定,美国作为世界qiáng国的地位就此确定。
6.史上最萧条时代
工人必须涨工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代。虽然这个体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毕竟在战后的十年维持了世界的稳定。而这稳定的十年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huáng金十年,美国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
美国当时在位的总统是卡尔文·柯立芝,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柯立芝繁荣时期”。收音机、电冰箱、洗衣机和轿车,都在这一时期开始走进富人家庭。冰箱、洗衣机进入中国家庭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汽车进入中国普通家庭更晚,已经到了21世纪。从某种程度上说,一部分美国人几十年前就过上了中国人现在的生活。
当时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很多美国人认为,这种繁荣将永远持续下去。他们并没有看到其中隐藏着深刻的危机。
实际上,从柯立芝总统到赫伯特·胡佛总统任内,十年的经济飞速发展并没有奠定繁荣的坚实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各种大规模生产技术的采用,工人每小时的劳动生产率已经提高了40%以上。这样大规模生产产品,必然要求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也相应地提高。购买能力要想提高,消费者得有钱,说白了就是要增加工资。但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工人的收入并没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增加。
在huáng金时代的1929年,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计算过:如果一个家庭要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至少应该有2000美元的进项。但当时美国60%以上的家庭收入达不到这个水平,导致美国人当时的购买能力跟不上商品的产量。这就是美国后来发生经济危机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