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面讲过,宋徽宗的儿子绝大多数都被金军俘虏了,只有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后来,赵构领军南下到了江南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又建立了一个宋政权,这个政权在历史上被称为南宋。
第六讲 康王赵构(1)
北宋灭亡的当年,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即皇帝位,改元建炎,这标志着南宋的开始。赵构就是宋高宗。提起宋高宗,可能大家脑海中浮现出的形象是自私懦弱,忠jian不辨,宠信jian臣,杀害岳飞,不念父兄在北国受苦,偏安于半壁江山,不思恢复中原。他为什么会这样?他难道不知道父兄在北国受苦,不知道恢复中原祖宗的基业是他作为一个君王应尽的职责吗?追根溯源,这些都跟他的经历有关。
赵构的母亲是韦贤妃,这个封号也是直到赵构19岁的时候才得到的宋徽宗是书画皇帝、风流天子,嫔妃非常多。其中大刘妃和小刘妃艳压群芳,郑贵妃和乔贵妃也貌美如花,婉转多情,琴棋书画无一不jīng。而韦贤妃是宫女出身,地位卑微不说,姿色也很一般,没什么才艺,真要找出点过人之处,大概就比较温柔、善解人意。但是,跟皇帝在一起的嫔妃,没有敢不温柔、不善解人意的。所以在徽宗眼里,这也并不算什么长项。
韦贤妃能够生下赵构,也纯粹是一件机缘巧合的事。韦贤妃跟乔贵妃关系非常好,当年都在宫里做宫女,俩人情同姐妹。没有发达的时候,俩人约定“先贵毋相忘”,谁发达了都别忘了提携一下对方,有点像义结金兰的意思。乔贵妃很快就被皇上看中了,于是她便推举韦贤妃,说皇上是不是也可以宠幸一下她啊。皇上看了看韦贤妃,没有什么兴趣,但是拗不过乔贵妃,所以就临幸了她。结果韦贤妃,用老百姓的话讲,肚皮很争气,一下子就诞育龙种,而且还是男孩,也就是赵构。
在赵构很小的时候,有一幅画面便定格在了他的脑海当中:每到夕阳西下掌灯时分,母亲总是站在宫殿的庭院里赏花,目光看似盯着花,实际上是在望着宫墙的那一边,面容忧伤,神色忧郁,直到红颜老去,愁眉也未曾舒展过。长大之后赵构逐渐明白了,母亲一年一年地等着父皇,可是始终也没有等来。
【宋徽宗后宫美女如云,皇子公主有几十个,所以韦贤妃虽然生下了皇子赵构,也并没有因此得到宋徽宗的宠爱。在宫中的嫔妃中,赵构的母亲地位是很低的。母亲的失宠和地位的卑微,给童年的赵构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有一件事对幼年的赵构刺激非常大,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yīn影。赵构6岁那年,韦贤妃过生日,因为不受宠,所以包括韦贤妃自己在内,没人想到要庆贺一下,也就没做什么准备,宫里像往常一样冷冷清清的。没想到那天徽宗皇帝突然驾临,这使宫里上上下下乱作一团,大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当皇帝走进来的时候,韦贤妃不是去接驾,而是怔 在当场,目瞪口呆。还是皇上开了句玩笑,说韦娘子,你不认得朕了吗?韦贤妃这才如梦初醒,赶紧命令宫人接驾备宴。大家都特别高兴,宫里一改往日的沉闷,洋溢着喜庆气氛。赵构也非常高兴,母亲每天站那儿赏花,终于把“结果”赏来了。
没想到,酒席宴摆上之后,宋徽宗的一句话让赵构母子的心从沸点降到了冰点。他说要不是乔娘子提醒,我都忘了今天是你的生日了。母子俩相顾无言,没了笑语,只是默默地吃饭。吃到一半的时候,宫人来报,说王贵妃临产。徽宗一听,站起来就要走。赵构上前抓住父皇的龙袍,说今天是母亲的生日,难道父皇不能多陪母亲一会儿吗?这时徽宗一只脚已经跨出门槛了,他回头摸了一下赵构的脑袋,说我去去就来,你们娘俩儿等着我。那天王贵妃生的是一个公主,并不是皇子,可徽宗却一去就没再回来。
第六讲 康王赵构(2)
赵构母子俩在宫里地位很低,在皇室中也没有什么影响。赵构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对他日后的人生经历肯定有影响。最起码我们可以分析出来,他对他的父皇和皇兄,从感情上应该是比较疏远的。
【宋高宗赵构在许多民间评书和野史中,常常被形容成是一个胆小懦弱、贪生怕死、只会逃跑的皇帝。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赵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根据《宋史》记载,赵构“资性朗悟,博学qiáng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意思是说赵构不仅学问很大,还能拉开一石五斗的qiáng弓,两只胳膊各能举起110斤重的东西,这可是宋朝选拔禁卫军军官的最高标准。由此可以看出来,赵构天生神力,按照今天的评价标准,他是运动健将级的水平。作为一个老百姓口中的少爷羔子式的人物,生长在皇宫之中,受教于妇人之手,居然能够练成超qiáng的武艺,实属不易。赵构的书法也是相当jīng湛的,尤其擅长行书。因为他有一个以艺术家自居的父亲,想要讨得父亲的喜欢,引起父亲的注意,就也得擅长这个。赵构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不像评书或者野史讲的那样,除了懦弱、逃跑,其他的一无所能。15岁那年,赵构被晋封为康王,但他仍然坚持苦练武功,勤习书画,等待着出人头地的机会。
四年后,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前面我们讲过,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军一路南下,兵临汴梁城下。宋朝提出议和,最后达成了赔付500万两huáng金、5000万两白银、10000头牛马,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遣宰相、亲王赴金营为人质的条件。面对这样屈rǔ的条款,宋钦宗全盘接受,立刻着手搜罗金银牛马,准备给金国人送去。人质方面,宰相好说,可让少宰张邦昌出使,然而亲王派谁去呢?皇帝也不好钦点哪一位亲王去。于是,钦宗便召开皇族会议,把他的十几个弟弟叫来,说现在金国提出以亲王为人质的条件,你们都是王爷,谁愿意去?一听这话,全场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宋钦宗非常失望,说你们都是朕的股肱手足,而今国家有难,贤弟们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为朕分忧吗?话声未落,大殿外面就有人喊,陛下,臣愿往。只见一个人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钦宗定睛一眼, 正是年仅19岁的康王赵构。宋钦宗特别高兴,也非常感动,他走下御座,拉着赵构的手说,金乃虎láng之国,他们不讲信义,不像辽国久沾王化,这一去是九死一生,你再好好考虑考虑,真的愿意去吗?说罢充满期待地看着赵构。赵构说,我身为皇族,国家有难,理当挺身而出,为江山社稷何惜一死?宋钦宗听后更加感动了,说那好吧,你先回王府跟家人告别,次日起程。
【去金国做人质是有生命危险的,很可能有去无回。宋徽宗有31个儿子,却只有年仅19岁的赵构挺身而出。而正是因为赵构敢于为国赴难,不但在靖康之变时幸免于难,而且彻底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那么,赵构到了金国之后,都遭遇了些什么事情呢?】
赵构回家跟夫人告别后,进宫去见母亲。宫人报告说韦妃去了太上皇的寝宫,赵构赶紧跟了过去。他刚一进门,就看到母亲跪在地上,正抱着太上皇的腿失声痛哭,头上的首饰掉了一地。太上皇神色尴尬,还有几分不耐烦。徽宗说,九哥有胆有识,你应该为生下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他愿意为国尽忠,你gān吗不让他去啊?韦妃说,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他要是死了的话,我也没法活了。言外之意,陛下您有31个儿子,他对您来说只是三十一分之一,就是死了您也不心疼。太上皇说,这样吧,我现在就晋封你为贤妃,你的寝宫可以安在孤家的寝宫边上。如果赵构能够平安回来,封他做太傅,加节度使。可韦妃还是抱着太上皇的腿哭个不停。赵构走过去,向父亲行了个礼,又把母亲搀扶起来,说孩儿是自愿的,能为国尽忠我很高兴,母亲不要哭,也不要为难父亲了。宋徽宗听到这话,非常高兴,尴尬的局面可算解除了。赵构又向徽宗施礼,说儿这一去有可能就回不来了,请父亲多保重,说完就告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