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大义今释_南怀瑾【完结】(16)

2019-03-10  作者|标签:南怀瑾

  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巨海làng 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冥壑 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làng 腾跃而转生

  青赤种种色 珂rǔ及石蜜 淡味众华果 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 海水起波làng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变 种种波làng转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 种种诸识转 谓以彼意识 思惟诸相义

  不坏相有八 无相亦无相

  譬如海波làng 是则无差别 诸识心如是 异亦不可得

  心名采集业 意名广采集 诸识识所识 现等境说五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青赤诸色像 众生发诸识 如làng种种法 云何唯愿说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诸杂色 波làng悉无有 采集业说心 开悟诸凡夫

  彼业悉无有 自心所摄离 所摄无所摄 与彼波làng同

  受用建立身 是众生现识 于彼现诸业 譬如水波làng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大海波làng性 鼓跃可分别 藏与业如是 何故不觉知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无智慧 藏识如巨海 业相犹波làng 依彼譬类通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日出光等照 下中上众生 如来照世间 为愚说真实

  已分部诸法 何故不说实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说真实者 彼心无真实 譬如海波làng 镜中像及梦

  一切俱时现 心境界亦然 境界不具故 次第业转生

  识者识所识 意者意谓然 五则以显现 无有定次第

  譬如工画师 及与画弟子 布彩图众形 我说亦如是

  彩色本无文 非笔亦非素 为悦众生故 绮错绘众像

  言说别施行 真实离名字 分别应初业 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 觉想所觉离 此为佛子说 愚者广分别

  种种皆如幻 虽现无真实 如是种种说 随事别施设

  所说非所应 于彼为非说

  彼彼诸病人 良医随处方 如来为众生 随心应量说

  妄想非境界 声闻亦非分 哀愍者所说 自觉之境界

  离心意识的修行重实征

  佛说:“这个极其深细的藏织(阿赖耶)的究竟边际,除了已经到达如来果地,以及真实证入菩萨境地的大士们外,其他如声闻、缘觉、外道等修行人,他们所得的三昧智慧之力,决不可能推知它绝对性的义理和境界的。至于已证入菩萨诸地的大士们,有他的善巧智慧和方便法门,能够于先佛的圣教经文中,研究判断它的章句义理,能够信入藏识的境界;但如要切实了然明白它的究竟道理,必须要得最殊胜的、无量无边的善根因缘成熟,能摆脱自己心中现行的虚伪妄想,宴坐在寂静的山林中,由修习下土道(天人乘),渐次进入中士道(声闻和缘觉乘),再进至于上士道(菩萨大乘)逐步依次循序上进,渐渐才能发现自心妄想流注的作用。等到修持的功行圆满,自然会得到无量诸佛来灌顶(性光和智慧的加庇),证得自在之力和神通三昧,与诸大善知识和佛子们把臂同游。然后才能解脱得度,确实远离了心意识,见到自心所现的自性境界,才能度过虚妄习气的生死苦海。大慧啊!所以说:凡是真实修行的人,应当亲近最殊胜难得的善知识。”说到这里,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譬如巨海làng。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làng。腾跃而转生。

  (这是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làng静,澄然湛寂,忽然chuī来阵阵的烈风,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làng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如来藏正是如此,它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chuīdàng,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làngcháo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làng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青赤种种色。珂rǔ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làng。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是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làng,波làng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làng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珮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rǔ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làng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

  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这是说:譬如澄清寂静的海水,它一经变动以后,就转变为种种波làng的现象。由心所生七识的作用,也是如此,也都是由如来藏所出发而和合俱生的。也就是说:当七个识生起作用的时候,如来藏识即全海成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第六意识,它会生起思惟的作用,分别各个识的现象和道理。总之识的作用和现象,大体分作八个,但虽然它有八个作用的不同,其实它又是无定相可得的,而且所谓无相,就是相的毕竞空,无相便是无相,并无另外有一个无相之相可得。)

  譬如海波làng。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这是说:譬如海水,当它起了波làng的作用时,它便全海成波,但现象和作用虽然有了不同,可是它们同为海水,却是本无差别的。当它由波làng还成海水的时候,只是现象和作用的平息,也并无另有一个所归还之处。一切识的作用产生,仍然不离于心。所谓心识,也仅是体用上的不同,根本就没有什么差别可说。)

  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这是说:藏识就是能累积一切业力的根本,意识就是能广为采集业力的先锋。所谓一切唯识的作用,便是指能识别和所识别的分别作用。以名数而言,虽有心、意、意识等等的差别,其实,都是根尘相对,一念妄心之所起。当它对内外境界起作用的时候,便形成了前五识,而前五识的对境未生分别之初,也就是识的现量境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6/6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