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大义今释_南怀瑾【完结】(17)

2019-03-10  作者|标签:南怀瑾

  这时,大慧大士又以偈问道:

  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làng种种法。名何唯愿说。

  (这是说:世间一切呈现的色相,乃至如青赤等等的光色,使众生们发生眼的识别作用,为什么却说它像波làng和海水一样,只是一体的变相,完全根据如来藏而来的呢?还希望您为我们解放其中的道理。)

  佛也就以偈回答说:

  青赤诸杂色。波làng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

  (这是说:青赤等等的光色,也只是如来藏识变化而生的暂有现象而已,它们的根本,原来是空无所有的,就如大海的平静无波一样,只因自心执著成相,采集累积,便成为业力的依存作用了。所以佛说一切无非是自心之所生.用这譬喻使凡夫们开悟其中的真谛。)

  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làng同。

  (这是说:由心而有业,但业力的自性本空,如果自心摆脱了能摄取和所摄取的作用,那便同大海中的波làng一样,就会返本还原,自己归还于清净寂灭的大海水了。)

  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làng。

  (这是说:众生们只于世间光色等等各种现象之中,互相资生受用,所以就形成身心性命的存在,这便是现识的境界。它在其中显现一切业力的因果,互相辗转循环,便如波làng的重重叠叠,层出不穷了。)

  这时,大慧又以偈语问道:

  大海波làng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这是说:佛以大海和波làng的现象和关系,用作识诲心波的譬喻;但是波làng与海水,是有它的活动现象,因此可以用知识来分别的,业力和藏识的关系,如果也是这个道理,为什么人们却感觉不到呢?)

  佛又以偈回答说:

  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诲。业相犹波làng。依彼譬类通。

  (这是说:因为凡夫们的智慧低劣,他们不能了解藏识是像澄清湛寂的海水。业力的现象,像大海中所起的波làng一样,所以只能用譬喻来做说明,使他们依此类通,反求诸己,便可以豁然而悟了。)

  这时,大慧又以偈语问道: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

  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这是说:日出东方,光明便普照世间,无论上中下的众生们,都蒙受阳光的普照。大智慧如佛者,正像日光普照世间,是为一般愚痴凡夫们,演说真实之法,然而我佛既已为众生演说各种各类的法门,何以却不说心的真实体相呢?)

  佛又以偈语回答说: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làng。镜中像及梦。

  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

  (这是说:如果要说心的真实体相,此心就根本没有世人所想象那样有一真实的东西存在。真实这个名词。也只是世俗知识上的一个观念,因此不可循名执相,妄求真实。譬如海水生起波làng,它就一时俱生,并非前后次第的出现。又如镜中照见形象,梦中显出各种境界,都是一时之间,同时俱现的。心的境界作用,也是如此,不过有时候它却有次第因缘的作用,互相依存,辗转生起业力的因果关系。)

  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

  (这是说:所谓识的意义,就是指此有分别了知的作用。最明显的,便是心理意识有分别然与不然的鉴别作用。前五识如:眼、耳、鼻、舌、身,它们有显现境界的现量功能,而且并不循一定的次第发生,当它在某处应用时,使显现出它的现量作用了。)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于。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

  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这是说:意识对于前五识,正如画师教导学画的弟子们,指挥他们如何去着色,如何去描画。至于内外的各种境界,犹如画画的彩色。境界本自无心,正像彩色的本身,本来就没有文彩。当它由人们的心意画成一张图画的时候,这张图画的本身,既非是笔,

  也不是无形象的白纸,只是综合各种线条与色彩,便构成为一幅图画了。如果仔细分析它的各个部门,也就根本没有东西。我说心意识等作用,也是如此,其实,都无真实的自性存在。)

  言说别施行。其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

  (这是说:为了言语文字表达它的功用,所以使用各种理论和譬喻来分别解说。至于心的真实体相,它根本是超越文字言说的一种境界。我之所以仔细地分析,只是为了初机认清心识的业力作用。如果要真正了知心的真实境界,只有修行求证,才能切实证得。因为心的真实体相,难有自悟自证,把能觉想的和所觉想的作用,一齐抛却,才能了知它的真实面目。)

  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

  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这是说:为了使无智的愚夫们容易了解,才广为分别,说出其中的道理。事实上,这种论辩,皆如梦幻,也无真实的意义,所有种种的解说,无非是因时、因地、因人,随事而说法,便建立各别的法相。如不能对机说法,你所说的与他所需要的并不相合,那在一般人们看来,就认为你在胡说乱道了。)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这是说:佛所说的法,譬如良医的因病施药,都是随着众生心量的不同,而说不同的法,使他门随机悟入。)

  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这是说:凡夫们用妄想心来推测佛所说的心识体相,当然不能了解它的境界。即使声闻等人,以他们的智慧来体认,也不见心的本际。大慈大悲的佛陀所说的自心境界,唯有真正自觉内证的人。才能了知它的实际。)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慧智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如何才能觉悟自心

  佛说:“再说,如果大乘菩萨们,要知能摄取的自心现量,和所摄取的妄想境界,便应离群索居,不为世俗所拘,而且断除睡眠,从朝至暮,自夜达旦,修习自觉自悟的方便法门:同时也应远离外道的经论言说,以及舍弃声闻、缘觉二乘的学理和境界,一心勤求通达自心现识所生的妄想情状。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7/6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