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_张笑恒【完结】(30)

2019-03-10  作者|标签:张笑恒

  第18章 知识改变命运(2)

  在我们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习知识更不能松懈。现代知识分类细密,我们所能掌握的知识仅仅限于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外围的知识只能浅尝辄止,没有时间深入研究,即使是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我们所学到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现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是超出我们想象的,我们一段时间不学习,可能就会被时代所抛弃。有些人自以为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因而盲目自大,结果在激烈的竞争中惨遭淘汰。即使我们已经在职场中很多年,也不能保证自己一定会比那些新人qiáng,因为他们所掌握的才是最新的知识,而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也许已经不合时宜了。因此,无论我们已经储备了多少的知识,都应该时刻关注新知识的出现,及时给自己充电。只有认识到自己知识不足,才能及时补充,不至于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切莫不懂装懂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南怀瑾先生认为一个人要平实,尤其是领导人要注意,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最高的智慧。换句话说,不懂的事,不要硬充自己懂,否则就是愚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既是做人的态度,又是做学问的态度。世上的事务千头万绪,知识更是浩如烟海,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因此,不知道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相反不懂装懂的人才会为人们所不屑。学问渊深的孔子尚有不知道的事情,我们就更不用说了。孔子对待这样的事情采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是最聪明的做法。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不加讨论远比信口胡诌更会得到人们的尊重。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但是到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篷般大,到了正午看起来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沉思良久,亦不能分辨谁对谁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孔子历来被人们尊为大圣贤,不仅仅是因为他渊深的学问,更重要的是他的品德。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孔子品德中的一项,而孔子渊博的学问也正是依靠这种求实的态度得来的。做学问本来就是由不知而知,只有首先承认不知,才能在不知中去寻求知。就是说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缺乏哪方面的知识,才能去向别人求教或者是查阅这方面的书籍,从而获得这方面的知识。若是我们处处不懂装懂,不肯承认自己的不足,那么就会骄傲自满,自以为无所不知,知识已经达到巅峰状态,必然不会再有进步。

  据说有一回,孔子带着学生在外游学,正在车里向学生们传授学问,突然听到外面传来哗啦啦的响声,于是对驾车的学生说:“山那边下雨了,快停车。”有个学生下车仔细听了之后对孔子说:“老师,那是海làng拍打岩石的声音。”孔子就带着学生们一起去观海。

  正在孔子惊叹于海的壮阔时,一个渔夫担着一桶水从山腰上走来,正好孔子口渴,就向渔夫讨了一碗水喝。孔子喝过水后,大加赞叹,说:“海水真好喝,甘甜清凉。”那渔夫笑着说:“海水又咸又苦,怎么能喝呢?这是山泉水,真是个书呆子,什么都不懂。”

  旁边的一个弟子生气地说:“你可知这是谁吗?竟敢如此无礼,这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

  渔夫答道:“孔夫子也不见得样样都会。刚才他明明就错了。再说,孔夫子会种地吗?会盖房吗?会打鱼吗?”

  孔子听了之后,感到很惭愧,说:“我以前讲有些人生下来就懂得一些事情是不对的,我们应该知错就改,不能不懂装懂。”

  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虚怀若谷,戒骄戒躁,再博学的人也有不知道的东西,因此要时时以学习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遇到不懂的东西,要主动去学习,主动去请教,直到弄明白为止。只有这样,知识和学问才能不断增加,才能真正成为大学问家。不懂装懂不仅会让自己裹足不前,没有进步,有时候还会给自己造成伤害。

  《三国演义》中蜀国出兵讨伐魏国,魏国大将被诸葛亮使计气死。继任大司马司马懿统帅大军向祁山bī近。诸葛亮预先派人布好八卦阵等着司马懿。司马懿眼见阵法玄妙,自己不懂,但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又不愿意自承不如诸葛亮,于是硬着头皮让张虎、戴陵前去破阵,结果两人被俘。关兴与姜维从侧面包抄,司马懿大败而归。

  学无止境,任何一人也不能穷尽知识的海洋,因此我们要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然而面子问题让很多人不愿意自曝其短,当着众人的面说自己不知道,因此就出现了很多不懂装懂的人。这样的人一面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一面心里发虚。然而大多数的人都不愿意让人下不了台,因此基本上不会拆穿。时间久了,这些人就不再发虚,而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是个万事通。这样的人只能在自高自大中度过一生。

  择其善者而从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这句话,还是打了折扣,应该说个个都是自己的老师。比我好的固然是我的老师,不如我的也是我的老师。因为看到他笨、他坏,自己就会反省:不要这样笨,不要这样坏。所以他们都是我的老师,足为借鉴。

  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这几句话看起来很平淡,没有什么难处,实际上却很难做到。人们多半有一种傲慢的心理。照孔子的态度,对比自己好的人要尊敬,向他看齐。可是人们发现一个比自己好的人时,由于傲慢心理的作用,就会觉得心里难受。再过两秒钟,觉得自己还是比他好,于是越想自己越好,有人就天生有这种劣根性。

  做学问人人都需要老师,韩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在这里告诉了我们选择老师的标准,不论年长年幼,只要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的人都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这也就是圣人无常师的道理。大圣人孔子学问渊博,也曾经拜过很多老师,这些人都没有他有学问,但是在某一方面是比他qiáng的,因此孔子就执以师礼,向他们请教。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0/6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