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_吴晓波【完结】(74)

2019-03-10  作者|标签:吴晓波

  但是C2C市场是一个需要烧钱的地方,网络公司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来吸引普通消费者进入自己的网站,造成人气,才会对开网上商店的小老板产生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易趣已经在这一领域里经营多年,所以后来者必须要靠广告来吸引人才能有生存的空间。阿里巴巴虽然当时已经进入赢利状态,但要支撑这样一个市场,尤其是要从易趣手中把市场争夺过来,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因此,必须要增加资本,而这又会影响到资本结构。由于这个投资是必须由孙正义来做的,所以又存在一轮阿里巴巴与孙正义之间的谈判。

  与第一次谈判一样,阿里巴巴出席的又只有两个人——马云和蔡崇信,而软银方面出席的又是一长排人,除了孙正义以外,软银方面其他所有的人同样还是不发言的。惟一不同的是,孙正义这次不摆弄计算器了。

  谈判的时间是在2003年年初,当时马云和蔡崇信飞往东京,与孙正义就软银向阿里巴巴的第二次注资进行谈判。虽然已经是合作了三年多的股东与创业团队之间的谈判,但是“当时的讨价还价的程度还是不亚于第一次”,蔡崇信回忆说。焦点主要是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孙正义在投入巨资之后是不是控股的问题,另一个是员工团队持股的问题。

  前一个问题相对好解决,因为有两个因素可以调节,一个是资金,一个是股份。但对孙正义来说,员工团队持股问题不好理解,因为在日本,所有公司的员工很少有持股的先例,而马云坚持必须通过股份来激励整个公司团队。在这两个问题上双方相持不下,一时间场内气氛显得比较僵。这时候,马云和孙正义不约而同地起来去上洗手间。

  据马云说洗手间里发生的情况是这样的:在洗手间里,马云沉默了一会儿,对孙正义说:“我觉得八千二百万是一个合适的数字,你看怎么样?”孙正义也沉默了一下,很快答应说:“好,那就这么定下来。”

  第25章 牛根生:创造“蒙牛速度”

  【牛根生小传】

  在近三十年的企业史上,很少有人能像牛根生一样给媒体和大众带来一次次的“意想不到”。2004年底,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了致力于公益事业的“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

  牛根生是一个苦孩子,出生一个月就被贫困之极的父母以五十元的价钱卖给了别人。他从小随养父在大草原上放牛,后来进回民食品厂当了一名洗瓶工,靠苦gān升到车间主任。1992年得到郑俊怀赏识,担任伊利公司主管经营的副总经理。牛根生做市场有特别的狠劲,而且很会体恤人。他读书不多,却天生懂得“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道理。有一年,郑俊怀发奖金让他购买一辆高档轿车,他一转身就把这笔钱分拆成几辆低档车分给了部下。由于他分管伊利的市场营销与广告宣传,因此在媒体上表现得十分活跃,外界一度“只知老牛不识郑”。

  1998年,郑、牛关系急速恶化,牛根生突然被免职,理由是“莫须有”。

  第二年,牛根生就带着几个旧部筹集一千万元资金创办蒙牛,他后来回忆说:“当时在呼和浩特的一个居民区里租了一间小平房作为办公室,一共只有五十三平方米,月租金二百多元。蒙牛成立的时候,没有奶源,没有厂房,没有市场,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在全国rǔ制品企业中的排名是第11 16位。”牛根生有的是多年来在市场经营中积累下来的人脉和经验。当时,全球最大的软包装供应商利乐公司在中国推广“利乐枕”(那时候,国内牛奶包装主要采用“利乐砖”和“巴氏奶”),并愿意免费向牛奶工厂提供生产设备,伊利等大企业都不愿冒险,惟有没钱买生产线的牛根生敢于一试,不料想竟大获成功。到2001年底,蒙牛销售收入已突破七亿两千四百万元,成为国内第四大rǔ制品企业。2004年6月10日,蒙牛在香港联jiāo所挂牌上市,共募集资金十三亿七千四百万港元。2005年,蒙牛已在全国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建起二十多座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全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地区。开发的产品有液态奶、冰淇淋、奶品等三大系列一百多个品种。

  “蒙牛速度”在中国企业界引人注目。CCTV200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蒙牛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例如:荣获中国成长企业“百qiáng之冠”,位列“中国rǔ品行业竞争力第一名”,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际示范牧场”,并首次引入挤奶机器人,是中国rǔ界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蒙牛单品销量居全球第一,液态奶销量居全国第一,“消费者综合满意度”列同类产品第一名,同时也是2003年香港超市惟一获奖的大陆品牌;蒙牛还是中国首家在海外上市的rǔ制品企业,并一举搞得“2004年最佳IPO”桂冠。

  牛根生自称信奉“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其领导的蒙牛事实上与亿万消费者、千万股民、百万奶农及数十万产销大军结成了命运共同体,被人们称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由此也诞生了一段流传甚广的民谣:“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

  ◆“哀兵必胜”

  “我这样的人你们要吗?”1998年年底的一天,已经正式从伊利辞职的牛根生溜达着去了呼和浩特的人才市场,他站在一家公司的招聘柜台前询问来招聘的人。“你多大了?”对方问。“四十岁。”老牛回答。

  “对不起,你这样的年龄在我们企业属于安排下岗的一列。”对方直言不讳笑着回答。

  牛根生也并非真的想通过人才招聘市场找工作,老牛当时的想法,就是想看看如果离开了原来所熟悉的环境,离开了rǔ业,他的价值还有多少被承认,结果发现从事了多年管理工作的自己在别的企业根本没人要。别的企业不要不等于老牛找不到好工作,有一家rǔ品企业得知牛根生辞职之后,老板马上找到牛根生,愿意出很高的薪酬邀请牛根生加盟。牛根生向对方提出了一个条件:“用我老牛的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人股,让我成为股东。”结果,这个条件把对方吓跑了。牛根生后来对他的部下说:“他们当时觉得我这个要求是痴人说梦!”后来有人评价说,这个企业没有意识到,他牛根生是一台印钞机。

  既然没有新东家赏识,老牛打算自己做点事情解决生计。牛根生一开始想开一家海鲜大排档,房子选好了,模式考虑好了,结果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让这个计划难产。直到这个时候,牛根生才意识到,自己虽然离开了伊利,但伊利罩在他头上的yīn影并没有散去。

  既然海鲜大排档做不下去,那么办个给别人擦皮鞋的工厂总可以吧?也不行!人家明摆着就是要“赶尽杀绝”,不想给老牛一条活路。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74/9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