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哲学_周国平【完结】(116)

2019-03-10  作者|标签:周国平

  这给了我一个启发。语文课上教的是课内的阅读和写作,就是赏析课文和写作文,但是目的不在这些课文和作文本身,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对写作的兴趣和能力。那么,功夫就不能只下在课内,课内只起一个引路的作用,学生的兴趣真正激发起来以后,他们也不会把自己限制在课内。所以,我就有一个标准,看这个语文老师的课上得好不好,我要看是不是有很多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和写作,如果形成了这样的氛围,这个班的普遍语文水平一定差不了。

  从培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来说,首先要有一定的阅读量,不能光是课文,提倡兴趣阅读,让每个学生一个学期读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十来本就更好。当然,这就要给学生时间。读完以后,鼓励他们写读书笔记,选择自己最有体会的书,这个笔记可以当作文jiāo上来,真有体会就会写得不错的。增加阅读量还有一个办法,叫指导性的拓展阅读,是我前不久在苏州中学看到的。语文课本里面收录了很多作家的作品,他们的语文老师就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学生的反馈,每个学期选择一个作家,很不好意思,上个学期选的是我,把这个作家的作品基本买齐,在阅览室里设专架,供学生自由借阅。同时,让每个学生自购这个作家的一本书。然后,在学期末,每人写一篇相关的读书笔记。我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当然不要选我的,应该选择更经典的作家,让学生对他的作品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这样六个学期下来,就有一定的积累了。

  第73章 基础教育和语文教学(2)

  在兴趣阅读、拓展阅读之外,当然还必须有深度阅读。一般来说,用于深度阅读的是课文,就是选定的范文。范文应该是真正的好作品,选那些在文学上和jīng神内涵上都有质量的优秀作品。现行教材里的作品未必都是好作品,有的很平庸,有的意识形态色彩很浓,我认为语文教材是需要改革的。我主张多选经典作品,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语文学习的主要范本。

  在阅读过程中,最需要培养的是鉴赏力、判断力和理解力,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立思考。这个东西怎么培养,很难有统一的方法,就看老师的水平了。你自己有这个水平,才能引导学生,也才能对学生的这些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我只qiáng调一点,对课文的理解一定不要用固定模式,不要有标准答案。我特别反对现在流行的范文分析方式,基本上都是分析主题思想,段落大意,摘出几段话来,让你分析这几个句子是什么含义,这种测试方式对真正提高阅读能力毫无益处。据我所知,我的文章经常被用于这种测试。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正上高中,她把这样一份卷子拿给我,是我的一篇文章,我记得是《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她让我自己做一下,然后按照标准答案给我打分。我得了69分,她很得意,她还得了71分呢。我真觉得可笑又可悲,一篇文章有什么标准答案?根本不存在标准答案。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让学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去揣摩,可能的答案是什么,这样做并不是让他们真正去理解课文,反而是阻碍了他自己的理解。

  现代哲学有一个流派叫解释学,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他的主要着作是《真理与方法》,里面讲了解释学的基本原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读一个文本,往往想知道它的原意是什么,伽达默尔就问,你用什么来判断原意?是用作者自己写作时的意图吗?第一作者自己也未必清楚,第二即使他自以为清楚,和写成的文本也是两回事,文本会偏离这个所谓原意。所以,作者的意图绝不能成为标准。

  另一方面,你作为读者去读一个文本的时候,你不可能是脑子一片空白,你有自己在知识上和经验上的积累,你有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在哲学上叫前理解。在读一个文本的时候,你不可避免地会带进你的前理解。而且,这还是你能够理解这个文本的前提,如果你把自己的积累全部抛开,脑子一片空白,那是什么也读不懂的。

  根据这两个方面,伽达默尔提出一个概念,叫视域融合。一方面,文本有它的一个视域,也就是文本自身的涵义,这个涵义并非清晰的,除了作者的表达外,还包含了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加入的诸多理解和解释,你无法把它们jīng确地区分开来。另一方面,作为读者、接受者,你也有你的一个视域,就是你的前理解,由你以往的经历、阅读、体验、思考积累而成,对这个东西也是无法做jīng确分析的。那么,阅读的过程就是两个视域融合的过程,最后得出的东西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文本的,而是二者的融合。对一个文本根本不存在所谓绝对客观的理解,因为文本本身并不存在一个可以对应地把握的绝对客观的涵义。

  不但文本是这样,现代哲学对世界、对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看的。当你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你必定会有一个角度,不可能有撇开任何角度的认识。比如说一张桌子,你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说它的材料是木头,形状是四个立柱上一个平面,质地是光滑的或粗糙的,也可以从用途说它是课桌或饭桌,只要你去说它,就一定是从某一个角度去说的,你无法说桌子本身是什么。对整个世界也是如此,在现代哲学看来,所谓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这是一个伪问题,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正是以现代哲学的这个反本体论立场为大背景的。

  通俗地说,理解一个文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这个接受者在和文本对话,理解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好的理解就是有效的对话,一方面文本是好的文本,涵义丰富并且具有开放性,另一方面接受者是好的接受者,有足够的前理解,二者之间能够发生充分的相互作用,能够进行深入的、生动的、有内容的对话,二者的视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融合。所以,现在谈理解一个文本,立足点已经不是要挖掘文本本来的涵义,而是qiáng调文本和阅读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文本的意义在增长,一个文本在流传过程中涵义越来越丰富了,已经超出作者写它的时候的涵义了。同时,接受者的jīng神也在生长,新吸取的营养也化为了他的血肉,也加入了他以后阅读别的文本时的前理解。总之,两方面都在生长,这是最有效的阅读。

  用这个观点来看,对于同一篇范文,不同的学生是可以而且应该做出不同的理解的,因为每个学生的视域不同,得出的视域融合也就必然不同。所以,不应该让学生回答这篇范文或者其中某几句话本来的意思是什么这种问题,应该鼓励他们有自己的理解。当然不是可以乱说,标准是有独立思考,又能够言之成理。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写读后感,这应该成为一个主要的测试方式。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何,有没有收获,读后感最能说明问题。现在那种主题思想、段落大意的方式,最多是浅层次的理解,而且有标准答案,压制了独立思考。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我认为都应该最看重有没有真实感受和独立见解。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16/13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