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存在_周国平【完结】(12)

2019-03-10  作者|标签:周国平

  德。所谓节省语言,倒不在于刻意少写,而在于不管写多写少,

  都力求货真价实。这一要求见之于修辞,就是剪除一切可有可

  无的词句,达于文风的简洁。由于惜墨如金,所以果然就落笔成

  金,字字都掷地有声。

  在印刷垃圾泛滥的今天,我忽然怀念起列那尔来,于是写了

  上面这些感想。

  1997.8

  83另一种存在

  小散文模式

  有若gān很畅销的刊物编辑向我约稿,我把稿子寄去,却往往

  不符合要求。编辑指点说,每篇文章应该有一个小故事,然后从

  中引出道理来,这样的文章深入浅出,最受读者欢迎。好玩也不

  好玩的是,几种不同刊物的编辑都不约而同地向我如是指点

  迷津。

  我明白他们的意思。这是现在极其流行的小散文模式:小

  故事+小情调+小哲理。那小故事一定是相当感人的,包含着

  纯洁的爱情、亲情或友情之类要素,读了会使人为人性的善良和

  人生的美好而沁出泪花。在重功利轻人情的现代生活中,这类

  小散文讴歌并且证明着古老的温情,给人以一种廉价的安慰。

  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它们便成了最雅俗共赏的文化快餐,风行于

  各类大众刊物,并且为许多文摘类刊物所乐于转载。

  然而,这种东西岂不也像微量的鸦片一样,在对人心悄悄发

  生着麻醉作用?我不否认生活中有一些称得上美好的小遭遇和

  小场景,它们会使人产生某种温馨的感觉。可是,人生有其更深

  刻亦更严峻的一面,社会也有其更复杂亦更冷酷的一面,而这类

  小散文的泛滥则明白无误地昭示了一种逃避。凡模式化的东西

  都是最容易写的,小散文也不例外。读多了这类东西,你就会发

  现,它们实在是惊人地相似,以至于你对其中任何一篇都留不下

  确切的印象,留下的只是一点儿似是而非的小感动,一点儿模糊

  不清的小感悟。我确信这种东西是有害的,它们会使读者的感

  觉和理解力趋于肤浅,丧失了领悟生活实质和社会真相的

  能力。

  基于上述理由,我拒绝加入今日的小散文合唱。

  1997.10

  04另一种存在

  作为读者的批评家

  每逢必须对我不熟悉的事情说话的场合,我就感到惶恐。

  现在的情形就是这样。萧元先生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的关注

  领域主要是中国当代小说,而我偏偏很少读中国当代的小说作

  品,几乎不读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文章。因此,当他如此恳切地

  请我给他的文学评论选集《自言自语》写序,我则因为盛情难却

  应诺了下来以后,心里一直发虚。幸亏他的这本书不像我在刊

  物上时常瞥见的那些批评文章那样艰涩,我居然比较轻松地读

  完了,在读的过程中还被激发了一些感想式的思考。那么,我就

  来说说我的这些感想式的思考。

  我之少读中国当代小说,主要是因为jīng力有限,只能满足于

  偶然翻翻。在这偶然的阅读中,有过少许幸运的相遇,也肯定会

  有若gān遗憾的错过———我相信其数量同样不会多。我之不读中

  国当代文学批评,则是出于一种偏见。我偏执地认为,中国现在

  没有真正的文学批评。批评的阵地被两样东西占据着。一是商

  业性的新闻炒作,往往作品未出便先声夺人,广告式宣传铺天盖

  地,制造出一个个虚假的轰动效应。另一是伪学术的术语轰炸,

  所谓的批评文章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地贩卖西方批评理论,堆砌

  一些“话语权力”、“文化霸权”之类的时髦术语,千篇一律而又不

  知所云。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对作品本身不感兴趣,更谈不上悉

  心解读,所关心的都是文学以外的东西。

  批评理论如今在西方的确成了一个非常热闹的领域,文学

  以外的各个学科,包括哲学(尤其是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心

  理学(例如jīng神分析学)、人类学等等,都纷纷涌入其中,自命为

  最合理的方法,要求拥有对文学的最高批评权。这种情形对于

  文学究竟是福音还是灾难,实在是值得怀疑的。我至少敢肯定

  一点:一个人仅仅做了这些理论中的一种的追随者和零售商,甚

  至做了所有这些理论的追随者和批发商,他还完全不是一个批

  评家。我们这里有许多人却正是这样,他们把遇到的任何一部

  作品都当做一个例证,在其上煞有介事地演绎一番某个贩运来

  的理论,便自以为是在从事文学批评了,接着也就以一个前卫的

  批评家自居了。可是,读他们的所谓批评文章,你对他们所评论

  的那部作品绝对增进不了理解,获得的全部信息不过是他们在

  费力地追随某个理论罢了。

  我对批评家的看法要朴素得多。在我看来,一个批评家应

  该首先是一个读者。作为读者,他有自己个人的趣味,读一部小

  说时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一个人如果已经丧失了做读者的能

  力,读作品时不再问也不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只是条件反she

  似地产生应用某种理论的冲动,那么,他也许可以勉qiáng算一个理

  论家,但肯定不是批评家。做批评家的第一要求是对文本感兴

  趣,这种兴趣超出对任何理论的兴趣,不会被别的兴趣取代和抹

  杀。一个在自己不感兴趣的文本上花工夫的批评家终归是可疑

  的。当然,做批评家不能停留在是一个读者,他还应该是一个学

  者。作为学者,他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文本具有进行理论分析的

  能力,这时候他所创建的或所接受的理论便能起到一种框架和

  工具的作用了。首先是读者,然后才是学者。首先是直接阅读

  的兴趣,然后才是间接阅读的能力。这个次序决定了他是在对

  文本进行批评,还是在借文本空谈理论。更进一步,一个好的批

  评家不但是学者,还应该是一个思想者,他不但研究作品,而且

  24另一种存在

  与作品对话,他的批评不只是在探求文本的意义,而且也是在探

  求生活的真理。具体到批评家个人,因为气质、兴趣的不同,对

  作品的关注方向也会不同。有的是学者型的,更关注其形式的

  和知识的方面;有的是思想者型的,更关注其内容的和价值的方

  面;还有一种是作家型的,长于描绘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和联想,

  写出的评论更像是独立的文学作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批评。

  不论属于哪一类,首先做一个好读者都是前提。一个人只要真

  正喜欢一本书、一个作家,不管他以何种方式谈论这本书、这个

  作家,都必能说出一些jīng彩的话。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2/4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