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 《李大钊》作者:朱成甲【完结】
登高一呼群山应,
从此神州不陆沉。
大智若愚能解惑,
微言如闪首传真。
这是老革命家林伯渠为1959年出版的 《李大钊选集》的题诗。它以贴切 的比喻、形象的语言,充分说明李大钊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所起的 重要作用。他是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之后,又一位 “登高一呼”,开辟 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人物,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 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受人们尊敬的一位伟人!
【情豆书坊将分享完结好看的小说以及现在文学书籍等,找好看的小说就来情豆书坊https://www.qd9.net/】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
一、童年的不幸
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六)生于直隶 (今河北省)乐亭县大黑索村。在当时,他的家境虽然并不贫困,但却因为 变故而使他的童年充满着苦难和不幸。
李大钊的父亲李任荣,是大黑索村有名的好青年、好学生。他聪敏好学, 达礼知文,写一笔好字,为乡里所称道。可是,正当这位好青年风华正茂的 时候,1888年 (光绪十四年)6月23日,渤海湾发生了7.5级大地震,乐亭 县被震得房倒屋塌。李任荣当时正患病,他不顾危险抢救生母,并把她背着 跑了好远,直至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可是,李任荣由于在病中受到惊吓和劳 累,当场大口吐血。其后,李任荣的病情日益严重,终于在1889年3月病逝, 年仅23岁。这时,李大钊尚未出世。 李任荣的妻子周氏,是位性情十分温和、淳厚、善良而又心灵手巧的妇 女。她在遭受丈夫不幸早逝的沉重打击之后,整天生活在悲痛的泪水中。她 依靠qiáng大jīng神力量的支持,在丈夫逝世8个月后,生下了李大钊。但1年以 后,她也终因过度忧伤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从此,李大钊就成为失去父母 的苦孩子。 李大钊是由继祖父李如珍老人抚养长大的。李如珍当时已60多岁,素来 jīng明能gān,刚qiáng正直。早年,他曾到 “关外”奉天(今沈阳)一带做行装商, 由于屡遭土匪的抢劫,不得不辍业回乡。他有3个女儿,但没有儿子,所以 过继二弟李如珠的儿子李任荣为子。李任荣夫妇早逝后,这位年过花甲的老 人,就完全担起对孙子李大钊抚养和教育的重任。 可是,当李如珍老人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抚养孙子的时候,他的老伴却 不但不能成他的有力的内助,反而给他制造种种困难。这位老祖母心胸狭窄, 只顾疼爱自己的亲闺女,却不关心过继孙子,甚至还嗔怪李如珍疼爱孙子。 她的女儿甚至还伙同自己游手好闲的丈夫,图谋把父母双亡的孩子李大钊害 掉,以获得李家的家产。为此,李如珍对李大钊就不得不更加特意地保护和 照料。 李大钊后来回忆说,在出生后的第二年, “母亲又去世了,丢下了一个 十分需要她照看的可怜的婴儿。我没有兄弟和姐妹,于是我和祖父母生活在 一起,但等我长到15岁的时候,他们又留下我孤独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 是多么不幸啊!”
二、民族的苦难
和李大钊家庭的不幸相联系的是古老的中华民族也正日益陷于深重的灾 难之中。
中国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 会的新发展。在世界性产业革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cháo流中,它使自己从曾有 的大明先进地位落后达数百年!当西方建立在新的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pào舰 轰击这个停滞闭塞的古老中华帝国大门的时候,它不能不处于被欺凌、被宰 割的地位。
国际资本帝国主义,通过战争的种种yīn谋手段,qiáng迫战败了的清王朝接 受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到了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已把侵 略的矛头,直指清王朝统治的心脏——京畿地区。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处于封建统治下的中国人民的苦难,但也同时 激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反抗与斗争。义和团运动,就是中国北方农民对于 侵略者的一次英勇反抗运动。运动失败以后,侵略者根据qiáng加于中国人民头 上的 《辛丑条约》,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上的12个城镇和车站,驻 扎军队,直接监视中国人民和控制这个地区。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野蛮bào行, 随时可闻可见。 乐亭是当时整个衰败苦难的中国社会机体的一个角落。它偏处海隅,经 济和文化都很落后。滦河经常泛滥,土匪海盗不时绑票抢掠,官绅贪婪地压 榨剥削,使这里的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民族的危机,人民的苦难,都给 纯洁幼小的李大钊,留下深深的刺痛。 西方资本主义侵入,对于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生存发展所提出的问题以 及所产生的影响,是空前复杂、严峻的。它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猛烈地冲 击着闭塞的宗法的封建统治秩序,qiáng烈地震撼着一直处于苟安、因循、蒙昧 的人们。在其所到之处,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社会管理方 式等等的一系列变化,使封建统治大厦的根基开始迅速发生动摇,使中国的 社会不能不进入空前的社会大变动中,进入新旧大更替中。这一切,也使这 个民族的仁人志士,不能不为自己的民族免于灭亡的危机、并重新屹立于世 界而前赴后继,不息奋斗!李大钊,就是奋进在这一历史cháo流中的杰出人物。
----------------------- Page 5-----------------------
三、从旧塾馆到新学堂 西方思想文化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的封建宗法社会,使李大钊在学习道路 上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李大钊四、五岁时,由祖父教他读书识字。7岁起,祖父送他到本村的 老谷家的私塾读书,由单子鳌先生对他开始正式启蒙教育。单先生亲自为他 取名叫耆年,字寿昌,以寄托着对这个不幸孩子永年高寿的祝愿。 单先生按照传统的科举路子,对李大钊教了约3年。10岁时,祖父又送 他到赵辉斗先生的塾馆继续攻读。又过了两年多,赵先生和前面的单先生一 样,也感到自己的学问根底已不能满足这位渴求知识,在学习上突飞猛进的 学生的需要。于是,就又主动让李如珍老人为李大钊另请名师。 李如珍为孩子的聪敏好学感到特别欣慰,乡村邻里也为李家有着这样一 个好后代而羡慕垂青。李如珍老人又经过种种办法,终于使李大钊能够到一 家更好的塾馆去读书,这就是乐亭县城北井家坨的宋举人家的专馆。这个专 馆的考古师是huáng玉堂先生。他是在北京国子监读过书的 “优贡”,学识好, 又重视因材施教,从而使李大钊在学习上进步更快,为其参加科举考试作了 更为切近临场的准备。 经过大约10年的准备,李大钊参加朝廷规定的府试的条件终于成熟。不 过,就在李大钊在上述几位老师的督励下向着科举考试的的目标猛进的时 侯,中国决策者们对于如何对待传统的科举制度问题的争论,也正在几起几 落地进行。 从19世纪60年代起,随着对外开放和办 “洋务”的需要,在传统的科 举正规途径以外,在东南沿海和南方某些地区,出现了一种新式学校。戊戌 时期,康有为等明确主张中国应废科举、兴学校。但遗憾的是,这种主张, 旋就被保守派所扼杀。庚子事变之后,清王朝由于惨败而面临更为严重的统 治危机,为了挽救其覆灭命运,就不得不也搞改革,推行所谓 “新政”,把 他们所曾经扼杀的那些改革主张,又重新捡了起来。遵照慈禧关于改革的上 谕,清政府于1901年9月14日,正式下了兴学诏,令各省书院在省城的均 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诏令还特别 qiáng调,要多设蒙养学堂。1901年9月16日即上述诏令两天后,清政府又令 各省选派学生出洋留学。我们知道,伟大的鲁迅就是在这一决策下于 1902 年初被派往日本的。1902年1月7日,慈禧从西安到北京,第三天她即抓教 育,令张百熙为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也就是同时管全国的教育。接着,又 令张百熙迅速 “裁定章程”。张于是在8个月之内,拟订出有6个章程在内 的各级学校章程。从而,使全国兴起的办学热cháo有了统一的章程可循。 清王朝这时虽然令全国兴办各级学校,但是,却并没有同时立即废除科 举考试,而是实行新旧过渡的一种双轨制。按照这种预想的设计,大约需要 10年即到 1912年,才能全部停止科举考试,同时全部实行新学制。清王朝 的这种计划,主观上不能不说是最 “平稳”的。但是,它却忽视了民族的落 后与危机在客观上要求改革的急迫性。也就在这时,对于这场改革持更为急 切态度的刘坤一、袁世凯等,不经清王朝对方案的最后 “拍板”、“不准再 奏”的严令,贸然奏请应立即停止科举考试。清王朝度势后,改革了原先的 诏令,采纳了他们的奏请,决定从1906年 (丙午)始,即正式停止各级的科 举考试。从此,始于隋代延续达1300多年的中华政治与教育史上的一项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