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于邀请朋友们一起坐着他的船去捕鱼。他捕鱼的范围从基韦斯特一直延 伸到驾快艇的有钱人能够达到的任何地方。尽管有的人心怀恶意地嘲笑 “厄 内斯特只不过是一个渔贩子”,但海明威的钓鱼技巧还是很不错的,每次出 海,他都能有所收获,有时甚至是满载而归。最让他得意地是,他在墨西哥 湾流中发现并捕获了大马林鱼。 到非洲打猎,是海明威狩猎史上最灿烂的一页,也是他童年的梦想。尽 管到非洲去不像自己驾船出海一样轻松和容易,但他还是实现了这一梦想。 1933年8月,揣着波琳的格斯舅舅慷慨提供的两万五千美元,海明威夫妇踏 上了远征非洲丛林、沙漠的征程。途径马德里、巴黎、马赛、赛得港、吉布 提、亚丁,12月8日到达肯尼亚的蒙巴萨。在一位白人猎手菲利普·珀西瓦 尔 (他曾经与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及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一起打过 猎)的陪同下,海明威的非洲之行战果辉煌,他在非洲呆了七十二天,一共 打死三只狮子、一只野牛和二十七只其它动物。不太美妙的是,正当海明威 在非洲原野上大展雄风,显示男子汉力量的时候,严重的阿米巴痢疾击倒了 这位猎狮英雄。最厉害的时候,他一天大便一百五十次,大肠拖出体外三英 寸长,得用肥皂洗后托回体内,每天屙出的血将近一夸脱。最后,由一架私 人飞机把他从狩猎地的帐篷里接回内罗毕,才使他免遭魂归非洲大地的厄 运。 去非洲之前,海明威写下了一系列的短篇小说,这些作品于 1933年 10 月结集出版,名曰 《胜者无所得》。一般认为,这是海明威三个集子中最糟 糕的一个。书中的主人公都是下层人物,如士兵、jì女、罪犯、斗牛士之类, 主题则是重复过去的那一套:梅毒、卖yín、斗牛、尸体、死亡、离婚、绝望、 发烧、阉割等等。 从非洲回来之后,海明威出版了 《非洲的青山》,和《午后之死》一样, 这本书的焦点也集中在人物、自传性的回忆、片断的议论和一些外部事物上。 这本书带来的批评多于肯定。直到稍后发表的同样反映非洲狩猎生活的 《弗 朗西斯·麦康勃短促的快乐生活》和 《乞力马扎罗的雪》,才为海明威恢复 了最优秀作家的声誉,并为他的第一次非洲之行画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我们已经提到过,海明威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他的每一部优秀作品, 都意味着他生活中一位新的女性的出现。这时的海明威,接连发表的三部作 品 《午后之死》、《胜者无所得》、《非洲的青山》,尽管销售量可观,但 评论界的喝彩声却寥寥无几,这似乎意味着海明威身边的女性将发生更替 了。事实上,海明威夫妇赴非洲打猎时,他在基韦斯特岛上的情人珍妮正躺 在医院的病chuáng上,她因跳楼自杀未遂而摔断了自己的脊背。陪海明威去非洲, 正是波琳为恢复夫妻感情所做出的可贵的努力。然而,波琳的努力成效不大, 珍妮也因种种原因而惹怒了海明威,以至于感情破裂。那么,将要出现在海 明威身边的新的女性是谁呢?
海明威有一颗狮子的心 这位新的女性名叫马莎·盖尔霍恩,她身材颀长苗条,金发碧眼,性感 而又略带娃娃气。这位聪明而又野心勃勃的记者、作家,在jīng心而巧妙的策 划之后,成功地得到了海明威的爱,并进而取代波琳,成为海明威的第三任 妻子。 海明威和马莎的爱是和西班牙内战分不开的。1937年到 1938年,海明 威以 “北美报纸联盟”记者的身份,曾经四次去烽烟弥漫的西班牙,总共逗 留了大约八个月。 西班牙内战一爆发,海明威就表明了对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支持的佛朗 哥派的厌恶,他甚至把这种观点毫不掩饰地写信告诉了墨索里尼的无耻的追 随者庞德。在西班牙,海明威慷慨大方、勇敢无畏,为共和派做了力所能及 的一切,也为自己赢得了西班牙共产党和人民的真诚的赞扬。当他忙于报道 围攻马德里之战时,认识了曾是荷兰共产党党员的电影导演约里斯·伊文思, 写了电影剧本 《西班牙的土地》,并和伊文思合作,拍成了纪录片。影片在 当时是很成功的。1937年7月8日,已经回到美国的海明威特意从基韦斯特 飞到华盛顿,和伊文思一起为罗斯福总统夫妇放映了这部片子。 写完 《有的和没有的》(这是海明威以美国为背景的唯一的长篇小说) 之后,1937年9月初,海明威第二次奔赴西班牙。当佛罗里达旅馆遭到pào击 的时侯,海明威写下了他唯一的一个故事片剧本 《第五纵队》,讲述了一个 令人提心吊胆的故事。潜伏在马德里的法西斯的秘密同情者,准备帮助正在 攻打马德里的四个法西斯纵队。1938年1月,气急败坏的波琳到西班牙把海 明威拉回家,为弥补夫妻感情作最后的努力。尽管海明威不情愿,他还是在 家中呆了一段时间,当然,破碎的恩爱之情再也弥补不好了。1938年 3月到 5月,海明威第三次去西班牙,报道埃布罗三角洲的战役。1938年11月,海 明威以战地记者的身份第四次去西班牙,亲眼目睹了巴塞罗那陷落的局势。 西班牙内战的硝烟尚未散尽,海明威就迫不急待地开始写作 《丧钟为谁 而鸣》。1940年,海明威最终和波琳分手。于是,他又有了一位年轻的新婚 妻子——马莎·盖尔霍恩,又有了一部才华横溢的佳作——《丧钟为谁而鸣》。 小说出版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是双重性的:一是销售量,出版 五个月就售出了五十万册;一是评论界,多数批评家热情地欢迎此书出版, 认为它恢复了海明威在文坛上的声誉,恢复了读者和评论界对他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 《丧钟为谁而鸣》出版后,发生了两件饶有趣味的事。 1941年4月,普利策奖委员会一致推荐该小说为当年美国最佳小说,却被极 端右倾的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否决,因此,当年的普 利策奖没有颁发。6月,一个叫约翰·德·蒙蒂霍的人控告海明威的小说抄 袭了他的一个电影剧本的内容。虽然最后海明威胜诉,但整个诉讼过程让海 明威恼火透了。 在海明威的一生中,他每换一个妻子,就要迁居一次地方。他和阿格妞 丝的爱情游戏结束,与哈德莉结婚后,他们迁居巴黎。后来,他和波琳迁居 到了基韦斯特。这次,他和马莎一起搬到了古巴哈瓦那附近的眺望农场。在 古巴,海明威所jiāo往的不再是作家、编辑、记者,而是一些喜爱户外运动, 有一技之长的硬汉子。其中有高贵的闲人,也有一般的水手。他们热衷于狩 猎、钓鱼和坐在酒吧间里喝酒闲聊。
在经历了婚后两个月的感情纠葛之后,海明威与马莎终于从感情的漩涡 中解脱出来,因为中国之行让他们比去西班牙更兴奋和激动。马莎和海明威 一样,向往冒险和旅行,她愉快地接受了为 《矿工》杂志赴中国战场采访的 任务。海明威则是为 《太平洋邮报》撰写关于中国抗日战争中战略、经济和 政治形势的报告,判断中日战争如何影响美国在东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利 益。1941年2月1日,海明威夫妇乘“马松尼亚”号从旧金山出发,到火奴 鲁鲁后,改坐飞机到香港。在香港的一个多月中,他们意外地遇到了老熟人, 蒋介石的连襟,中国当时的财政部长孔祥熙,孔祥熙在奥伯林读大学时,就 认识了海明威一家。3月25日,他们踏上了中国大陆,从广州到韶关、桂林, 再到重庆,他们经历了艰难的旅程。在重庆,蒋介石夫妇接见了海明威夫妇, 并请他们吃了一顿午饭,在重庆的中共领导人周恩来也秘密会晤了他们 (马 莎称周恩来为 “我们在中国见到的唯一真正的好人。”)。海明威的中国之 行并未像他的西班牙之行一样导致大量作品的问世,除了给 《太平洋邮报》 的报道外,他没有写什么特别的东西。不过,有两点还是值得海明威夫妇骄 傲的,一是预言战后共产党将在中国取得政权,一是预言日本将向美国开战。 海明威迁居古巴之后,似乎江郎才尽,文思枯竭了,整个四十年代,他 都没有发表什么有影响的作品 (1940年的 《丧钟为谁而鸣》除外)。在古巴, 他远离了文学界和文坛上的朋友,远离了文明生活和现代知识的启发,远离 了文化、政治和经济现实。 《丧钟为谁而鸣》为他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也给 他带来了沉重的包袱。他觉得这部小说耗尽了他的全部心血,他害怕自己再 也写不出同样优秀的作品了。而读者和整个文坛又对他抱有极高的期望。这 一切使他特有的创作天赋和感觉受到了压抑,他不敢随随便便地写一本小 说,深恐使自己的崇拜者们失望。写不出东西来的懊丧,马莎时常离家去外 地采访带来的孤独感和感情纠葛,像硫酸一样腐蚀着硬汉子海明威的心身。 除了钓鱼、打猎、到酒吧间狂饮之外,最主要的解脱办法就是热情地投入到 战争中,在战争中显出自己的价值。 战争开始时,海明威就改装了自己的游艇,把它当作反潜舰只,带着美 国政府配给他的武器,在大西洋上搜寻德国潜艇,并准备随时与那些被跟踪、 发现的潜艇作英勇的搏斗。后来,海明威把很大一部分jīng力用来建立自己的 间谍组织和情报网,收集有关岛上亲纳粹分子的情报,发现并揭露德国间谍。 海明威jīng心挑选的业余情报员一共有二十多位,他们中间有牧师、侍者、渔 夫、jì女和酒鬼。海明威的谍报工作虽然得到了美国驻哈瓦那使馆的大力支 持,但成绩甚微。而且联邦调查局也看不起海明威的工作,认为他所提供的 情报要不就是毫无价值,要不就是不符合事实。联邦调查局甚至在胡佛的授 意下建立了海明威档案,审查他的 “共产党倾向”。只是因为马莎与罗斯福 总统夫人的亲密关系,以及顾及到海明威在美国国内和古巴的巨大声誉,联 邦调查局才没有触动海明威,只是和这头 “离群的野象”保持一定的距离。 当时,海明威在古巴极得人心,每当他开车经过街道时,人们都会夹道欢呼, 仿佛欢迎一位来访的国家元首似的。 当美国海军把德国潜艇从古巴海面上清扫gān净以后,海明威驾着游艇在 古巴海面上的勇敢巡逻已经失去了意义。于是他把战争热情转向了欧洲。1944 年5月,海明威到达英国,同马莎一样为 《矿工》杂志提供战争报道。 海明威的战地报道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些影响主要是来自他 的名气而不是报道文章本身,事实上,海明威并不特别在乎报道什么和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