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时后,他们的气魄都没释放出来,谁都想等着对方出手,然后再伺机行事,可谁都缩手缩脚,踯躅而行,行了一个小时也没行到这块石头前面来。天黑的时候,李在的石头原封不动搬回翡翠城仓库。是的,赌注稍微大了点,毕竟是一块标价880万元的东西,李在不可能像汪老二那样吆喝。
晚上李在做东,为前来腾冲参加赌石的贵宾散客们接风洗尘,地点在凤山南路的腾越食府。李在认识那里的大厨,所以准备的菜肴不但jīng美,而且绝对是正宗的云南当地特色。云南有句话:"绿色的都是菜,会动的都是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云南绝无仅有的各种美食,宣威火腿,各种食用菌,卤腐、rǔ扇、rǔ饼、白族雕梅、玫瑰大头菜、油香椿、曲靖韭菜花、祥云酱辣子、滇南草芽、腾冲饵丝、澄江藕粉、蒙自年糕、魔芋jīng粉、苦荞面条,马龙荞丝、傣族酸肉、酸笋、牛皮条、酸皮、迪庆琵琶猪肉等。这些赌客走南闯北多年,什么好吃的没吃过?所以特色最重要。李在特别嘱咐大厨别忘了产于腾冲的两道名菜:一个是土锅子,一个是"大救驾"。
土锅子的来历是段故事。相传元朝末年,朝中派一位大臣到腾冲守关。来到边陲后,看到每天送到边关给士兵的餐食都变冷了,于是这位大臣就想怎么才能让守边的士兵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他集思广益,开发脑筋,叫当地工匠烧制了一种特有的土锅子用来煮食。一试验,行!既方便,又省事,从此遥远的路程都能吃到热乎乎的饭食了。这种土锅子不同于现在普通的火锅,它不用金属制成,而是以腾冲当地的一种陶土烤制而成,更大的区别是土锅子烹制独特,用jī和鲜排骨熬成的骨汤,底菜丰富。因为土锅是陶土制作而成,能够吸收锅中原料的香味,且保持原汁原味。
腾冲名菜"大救驾"也是历史故事。相传南明永历皇帝被吴三桂赶得"jī飞狗跳",在逃往缅甸路经腾冲时,饥肠辘辘的落魄皇帝接过一盘腾冲人递上的炒饵块,从此炒饵块因救驾有功便得名"大救驾"。
仔细分辨,腾冲的菜肴与云南其他地方略有不同,究其历史原因,是因为自明朝洪武年,为巩固边防,从南京、山东、北京、四川、江西、广东到腾冲戍边的将士大都在腾冲安家。所以他们将各地特色的菜系融入腾冲原住民中,形成了腾冲独特的饮食文化。
何允豪吃得兴起,他兴致勃勃地对李在说:"这是我第三次来腾冲,一年一次,每来一次,回台湾都要回味半年。" 李在笑着问:"剩下半年呢?"
"前半年回味佳肴,后半年回味腾冲的酒。" "哈哈哈--"李在听后很开心,"你知道你现在喝的这种酒叫什么名字?" "就是不知道啊!好喝,还不醉人。"
"那你可要小心了。" "怎么?" "豪者畅饮十碗不醉,过量者酒后三日不醒。" 何允豪张大嘴,"这么厉害?"
"是啊,这种酒是清朝末年腾冲叠水河旁的李肇堂酒坊酿制的"chūn甜huáng酒"。喝着香醇,甜润可口,酒度不高,但千万不能多喝。"
一旁的张语插话道:"除了这种huáng酒,我知道还有一种酒不能多喝。" 何允豪问:"愿闻其详。" "胭脂红。诗曰:薄酒轻饮天近暮,胭脂红酒迷归路。"
"跟这个huáng酒一样嘛,不能多喝,喝了就回不了家。是不是这个意思?"
张语摇摇头说:"不是多喝少喝的问题,是喝了以后忍不住吐露真言,自己都不能控制。所以我称它为"泄密酒"。哈哈哈……"老铜钟又敲响了。
何允豪不相信,扭头问李在:"是不是真的?" 李在不语,只点头,他知道张语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另有其意。
何允豪嘴张得更大了:"这么厉害?我还是不喝了好,huáng酒也不喝了,什么都不喝,只吃菜,不喝酒。"
张语笑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什么都淡了。我看,恐怕你是害怕说真话吧?"
何允豪脸上有些不悦,说:"赌石人彼此不说真话,当初只以握手比划暗语讨价还价,就是这个道理。"
老人点头:"对!其实也没必要说真话,一刀穷,一刀富,切开就是真话,之前全是假的。"
何允豪见老人一软,马上咄咄bī人,说:"没错,不知道您是否知道下一句:三更穷,四更富。真话假话有那么重要吗?"
刚才还红酒一杯胭脂醉,现在二人有点舌枪唇剑的意思了。李在明白,其实两人说的就是他这块三月生辰石,二人可能怀疑在赌石大会上听到的故事,他们不相信段家玉的传奇会发生在范晓军身上。
其实觥筹jiāo错之间,喝得面红耳赤的李在早就把仓库里那块石头丢在脑后,他心里有底,也相信范晓军的眼力,虽然今天赌石大会看似风平làng静,但李在喜欢,一开始就疾风骤雨不是好事,赌家们迟迟不开口,不动声色,互相猜疑,反复揣测,实际上孕育着一场更加猛烈的赌石风bào。
李在想岔开这个话题,他问张语和何允豪:"二位都不是第一次来腾冲了,我考考你们,知道腾冲这个名字的来历吗?"
老人说:"我听说腾冲原意为藤充,起源于这里藤条充裕。" "对,当年诸葛亮火烧藤甲军就在这里。藤甲兵用的藤甲,就是用腾冲的藤编织成的。"
何允豪不相信,连连摇头。
李在说:"真的没骗你。当年诸葛亮六擒孟获,孟获一直不服,联络乌戈国王抵御蜀兵。《三国演义》中记载,乌戈国士兵"俱穿藤甲,其藤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国人采取,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晒之;晒gān复浸,凡十余遍,却才造成铠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因此号为藤甲军"。后来孔明施计火攻,于盘蛇谷烧死藤甲军三万,再擒孟获。"
张语抚须颔首,说:"对对,我还记得书中描写乌戈国国主兀突骨的形象:
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shòu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骑象当先,头戴日月láng须帽,身披金珠缨络,两肋下露出生鳞甲,眼目中微有光芒。"
"好记性!"李在不禁拍手。
何允豪还是摇头,"我请教一下,那个乌戈国是腾冲吗?去年我到成都武侯祠,看到他们以重金收藏的三国时期文物,其中就有这个藤甲。人家解释的是,该藤甲来自诸葛亮当年南征所到的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是一个彝族大家族的家传之物。跟腾冲有什么关系?"
李在说:"故事是人讲述出来的,地点不重要,有点冲突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是真的。"李在在暗喻自己那块三月生辰石的来历。
二人若有所思,不再追问下去,眼睛都盯着桌子上的菜肴,半天也不尝试一口。
李在见自己不由自主把话题又拉到石头上,急忙又岔开去。他举起酒杯说:"来!闲故事少说,喝了这杯,我叫我朋友带你们到热海大滚锅周围的温泉泡泡。一切由我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