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东方_柳建伟【完结】(59)

2019-03-10  作者|标签:柳建伟

  在李德过去的军旅生涯中,最风光的一段是作为团参谋长,协助团长指挥几百骑兵冲冲杀杀。到瑞金后,忽然间有了红军总司令的实际权力,感觉自不同往常。面对一张地图转几转脑子,就可以使几万人在很遥远的地方与敌人斯杀,岂不快哉!当了一个来月的"司令官",他认为红军现有三个军团实在太寒酸了,于是就有了创建新军团的设想。博古听了大喜,赶忙社中草军委代主席项英办理。

  10月28日。中央军委明令宣布成立红军第七军团和第九军团,任命寻淮洲为第七军团军团长,萧劲光为政治委员,郭如岳为参谋长,邓乾元为政治部主任;任命罗炳辉为第九军团军团长,蔡树藩为政治委员,张翼为参谋长,李湘龄为政治部主任。

  七军团由第十九师、第二十师、第三十四师和一个独立团组成;九军团由第三师、第十四师和独立一、独立四团组成。这五个师有的原是方面军直属师,有的原属于别的军团建制。也就是说,这样做后,红军在形式上增加了两个军团,实际兵力却没有增加。

  资溪桥战斗后,红一方面军的实力受到很大削弱。红三军团缺编一万金人,红一军团和红五军团各缺编五千人,方面军直属第十九、第二十师各缺编两千人。中央军委应该做的工作是怎样尽快加qiáng和充实主力军团。

  萧劲光被任命为新组建的七军团政委,据称是中共中央局和中央军委给他的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两个新军团组建的第二天,中央军委便作出了《各部队之部署、任务的快定》,命令第七军团深入抚州、金溪地区活动;第五军团和第九军团第三师在黎川、资溪桥和康都地区牵制国民党军,并阻其南迸;第三军团位子资溪桥以北地区,突出资溪桥、南城之间移动的国民党军;第一军团经康都西渡抚河,会同第九军团主力,进攻抚河以西的国民党军。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规模更大的冒险计划。这个计划又可看作是博古、李德等人对周恩来、朱德10月26日擅自放弃在资溪桥地区与敌决战计划的一种回答。周恩来、朱德已从这个计划中读出了这样的潜台词:你们再表现右倾,就再开个宁都会议。

  10月31日,萧劲光率七军团孤军北上金溪去袭击敌第四师,没能得手。11月2日,周恩来、朱德妥协了,命令三军团迅速北上,会同七军团在金溪地区消灭敌第四师,以震动南城、抚州,变更战局,求得全部决战。

  根据周恩来、朱德这一命令,彭德怀、滕代远快定:以第七军团袭取游湾,牵动金溪、南丰及南城之敌各向西北增援,以便东方军主力会同中央军乘机夹抚河而进,寻歼运动之敌。

  11月7日,红三军团开始北移。几个月连续作战,又经一个多月的恶战,这支部队实在已经疲惫了,行动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迟缓。彭德怀也患了疟疾,只好躺在担架上指挥。

  此次出征,萧劲光的心情异常沉重。他深知这种打法的凶险。在qiáng敌密集的区域里,以弱小之师搞攻击性作战,能有好结果吗?然而他这次又必须显出进攻的积极,不这么做,他自己很可能会跌个大跟斗。李德的《中国纪事》里,为黎川失守留下了这样一笔:"萧劲光在黎川城不战而弃,带领他的独立部队(只有七十人呀!引者注。)仓皇撤退,而让地方部队听任命运的摆布。博古和洛甫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过了时的游击战方法的回cháo。"七十人根本无法守一座县城,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这件事之所以被揪住不放,为的是把批罗明路线引到军队上层而"杀一儆百"。萧劲光曾做过五军团政委,后来又做过省军区司令员,属于高级将领,是毛泽东的追随者。

  李德后来当了德国(东德)作家协会主席。他在作协主席的位置上是这样回忆毛泽东的:"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是毛泽东。他是一个身材修长的几乎可以说是很瘦削的四十来岁的中年人。他给我最初印象,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人,不如说是一个思想家和诗人。在很少的几个庆祝会上,我们见面时很随便。在这种场合,他总是保持一种威严而又谨慎的态度,总是鼓励别人喝酒、说话和唱歌,他自己则在谈话中插迸一些格言,这些格言听起来好像是无关紧要的,但总有一定的含义,有时还含有一种恶意的暗示。很长时间我都吃不惯味道很厚的菜,像油炸辣椒,这种菜在中国南方,尤其在毛的故乡湖南是很普遍的。这就引起了毛的讥讽,他说:'真正革命者的食粮是红辣椒'和'谁不吃红辣椒谁就不能战斗'。"李德和毛泽东言语不通,即便伍修权能把毛泽东常用的格言的大意翻译过去,李德也未必能领悟其中的深意。几十年后,他能这样到位地描述毛泽东擅长的这种"语言艺术",是当时就有高人点拨,抑或后来"反白"山了其中滋味?我们不清楚。但在第五次反"围剿"那一年的秋天,萧劲光奉命带一个名义上叫军的军、实际上只有万把人的部队北上,史料记载却是明白无误的。

  萧劲光在去浒湾的途中,或许还没清楚地感觉到此行的危险。他想的是以战功来为自己辩证。

  七军团孤军突出,这下可喜坏了陈诚和薛岳。薛岳日后能成抗日名将,三次在长沙大败日第十一军,可见不是个草包。机会来了,他自然不会放过。红毛军团刚一出动,他就令第四师、第八十五师、第三十六师近两万主力前去夹击。

  11月11日夜,萧劲光见敌来势凶猛,明知不敌,也只好硬着头皮在八角亭、大仙岭、高山岭一线构筑阵地,进行殊死抗击,等待三军团的到来。七军团此行的目的,本来就是要和三军团合力消灭敌第四师的,他没理由撤退。

  翌日晨,红三军团迅速赶抵这一地区。

  敌人越来越多,红三军团与敌恶战一天,不但没能帮助红毛军团,自己也陷入敌人重围。代替彭德怀指挥作战的彭雪枫一看形势危急,只好对担架上正被忽冷忽热的疟疾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彭德怀说:"只有撤出,再不撤,两个军团都要打光的。三军团转战几千里,歼敌一万多,自己连一次休整都没有,再这么搞下去,拖也会拖垮的。"彭德怀合着泪道:"撤!"11月13日上午,红三军团在遭受重大伤亡后,被迫撤出战斗。在撤退的过程中,彭雪枫也负了伤。当日下午,红七军团的阵地大半被敌攻破,萧劲光为了留下这支部队的基gān,毅然下了撤退命令。

  这次历时近三天的战斗,东方军三、七军团自身伤亡就达一千二百人,第十九师、第二十师因伤亡过大,只好合编为第十九师,留在资溪、黎川地区打游击。

  萧劲光后来回忆道:"浒湾失利后,博古同志想整彭德怀同志,但不敢动他,就把战斗失利的罪名qiáng加在我的头上。他们下令撤了我的职,调往前总审查。"中央军红一军团和红龙军团徒劳无功的攻击作战还没有停止。11月15日,他们由神岗地区出发,从见贤桥、麻坑之间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北进。

  在抚州坐镇指挥的蒋介石得到报告后,兴高采烈地说:"浒游湾一战,赤匪溃不成军。林彪、聂荣臻此举,显然是为了策应浒游湾附近战斗。令三路军十个师从南城、南丰向里塔街集中,四十三师、九十七师向宜huáng集结,务必将林彪、聂荣臻部聚歼于封锁线外。"15日夜,林彪、聂荣臻得到南丰、南城敌人倾巢出动的情报后,深感难以处置。如再北进,定遭敌绝对优势兵力围歼,三、七军团新败,根本无力进行牵制作战,结果恐怕是鱼死网破。如果擅作主张南返,必道中草军委的批评。所幸此时他们尚不知萧劲光浒湾失利后的处境,仍敢独断。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59/7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