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萨特传
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
内容推荐
1970-1980,萨特生命的最后十年,波伏娃大部分时间,都陪伴在他身边。萨特去世后,波伏娃根据自己的日记与搜集的其它资料,写成回忆录,这是本书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根据谈话录音整理。1974年chūn夏季,在罗马,萨特的眼睛近乎完全失明,失去写作能力。在波伏娃的建议下,萨特与她断续展开对谈,内容分成若gān主题,围绕萨特一生的各个方面进行。萨特晚年有意写一本自传性质的书,波伏娃的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他的赞同,他指着自己的眼睛说:“正好弥补这个!”
无论对于学术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这本书的价值与意义都非同一般。它是波伏娃与萨特共同的创作,为研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个人生平,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又译做西蒙·波娃。 全名为西蒙·露茜-厄尔奈斯丁-玛丽-波特朗·德·波伏娃,出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29年通过考试,和萨特同时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并从此成为萨特的从未履行结婚手续的事实上的终身伴侣,这才是伴侣的最高境界,不被一纸婚约所束缚,但是又比婚约来得更为真实。
波伏娃出身于比较守旧的富裕家庭,但她从小就拒绝父母对她事业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qiáng的独立性,她和萨特相识后,两人有共同的对书本的爱好,有共同的志向,成为共同生活的伴侣,但终生没有履行结婚手续,并互相尊重对方与其他人的性关系,但两人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础上的爱情非常qiáng烈,萨特去世后波伏娃写了《永别的仪式》,是对和萨特共同生活的最后日子的痛苦回忆,流露出qiáng烈的爱情。
波伏娃将存在主义哲学和现实道德结合在一起,写过多部小说和论文,她的小说《达官贵人》获得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小说的主题在于说明知识分子不能为革命和真理同时服务,两位主人公的革命目的和方法虽然不同,但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都失败而牺牲了。此外她还写过多部小说如《女宾》,《他人的血》,《人不免一死》,《名士风流》以及论文《建立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存在主义理论与各民族的智慧》,《皮鲁斯与斯内阿斯》等,提出道德规范与存在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她一直被人们视为是第二萨特。
波伏娃去世后,和萨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纳斯公墓。
=================
【情豆书坊将分享完结好看的小说以及现在文学书籍等,找好看的小说就来情豆书坊https://www.qd9.net/】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如侵权,请邮件联系。
译者序言
1986 年 4 月,我正在翻译这本书,传来了西蒙娜·德·波伏瓦病逝于巴 黎的消息。
仿佛能够自主选择似的,波伏瓦在萨特离世几乎整整六年的那一时刻, 同她梦魂萦绕的人相会去了。而这提前的一天也许正反映出她那迫不及待的 心情。
这是怎样的一对人生伴侣! 我的心情无法言说,只是更加埋头翻译,很快译完了全书。 这样,我的工作就不仅仅是对萨特一个人的纪念,更包含着为这一对世 界文坛上绝无仅有、充满传奇色彩的终身伴侣的祝福,愿他们在天之灵安息! 何况这书本来就是他们两人在特殊情况下合作的结晶。
(一)
到了 70 年代,也就是萨特六十五岁以后,他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由 于动脉狭窄、脑血栓和糖尿病而导致中风、昏睡、健忘、思维紊乱、产生幻 觉和视力急剧减退等症状。
1974 年 6 月,萨特的情况有了明显好转,他不再昏昏欲睡,健忘和幻觉 症状也很少发生。或许是感受到死亡yīn影的迫近,他想写一本自传性质的书, 对自己的一生作一个全面的回顾,也算是给世人留下一份遗嘱和jiāo代。但这 时他的眼睛近乎完全失明,完全丧失了写作能力。
波伏瓦注意到这一情况,而且注意到她同萨特的谈话已经恢复到以前他 们经常进行的那种水平。为了实现萨特的愿望,她建议,在假期中用磁带录 下他们的谈话,而谈话的内容就是萨特想写的那本自传性质的书。萨特十分 赞同这个方法,并用手指着自己的眼睛说,“这样正好弥补这个!”
谈话的时间是这一年的 8 月和 9 月,地点先是在罗马,然后在巴黎。谈 话围绕萨特一生的各个方面,按不同的主题分成若gān次进行。 萨特去世后,波伏瓦根据录音对这个谈话作了整理,使它有一个适于阅 读的形式,同时又尽可能地保留它的自然色彩。这就是本书第二部分也就是 主要部分的内容。(篇幅约占全书四分之三) 本书第一部分是波伏瓦关于萨特最后十年生活的回忆录。这是她在萨特 逝世后根据自己的日记和搜集的其它许多材料写作而成的。
在 20 世纪的法国作家中,波伏瓦称得上首屈一指的写回忆录的高手, 她写得既多又好。这个名为“向萨特告别”的回忆录是她的封笔之作。本来 在完成 ToutCompetFait(1972 年)一书后她就打算结束自己的回忆录写作生 涯;只是萨特逝世后,她那一缕深切的怀念之情终不能自已,于是饱蘸着不 尽的情思写下这最后一部传世之作。
她以前的回忆录作品,儿乎每一部都有反映萨特生活情况的内容,但毕 竟是自传性质的,以她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而这部回忆录,正如她在书的 开头所说,是她的第一本、无疑也是最后一本在付印前没有让萨特读到的书; 而它是整个地献给萨特的,全都是关于萨特的,她在书中尽可能地少谈自己。 这个回忆录完全可以看成是关于萨特的传记。
该书出版后,评论界普遍认为,这是萨特逝世后出版的关于萨特的最有 价值的一部书。
萨特只写过一本自传《词语》,时间到他十岁、母亲再婚前的童年生活 为止。萨特对自己的过去毫不留恋,不喜欢过多地回忆,他不像波伏瓦那样 留给我们很多自传作品。这对于那些想了解他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极 大的缺憾。
本书在很大程度上使这个缺憾得以弥补。它完全可以看作《词语》的一 个续集,是萨特的口述自传,另外再加上波伏瓦关于他最后十年生活的传记, 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萨特一生接受的采访和谈话不计其数。他的谈话是很有特点的。生动、 活跃、风趣,闻其声如见其人;对人生的深层体验结合着jīng辟的哲理分析, 时时闪现着睿智的光芒。
萨特此时年近七十,到了我们中国人说的“从心所欲”的年龄。他的这 个谈话比以前更加坦率、直白,不加任何掩饰,达到“赤条条来去无挂牵” 的境界,使我们得以直窥他的内心世界和了解许多甚至属于他个人隐秘的东 西。
更难能可贵的是有波伏瓦同他对话。萨特说过,波伏瓦不仅在哲学知识 上,而且在对他这个人、对他想做的事情的认识上都达到与他同等的水平, 是他最理想的对话者。她对过去经历的准确切致的记忆,恰好可以弥补萨特 忽略或遗忘过去事实的不足;她适时地启发、引导和提示,使萨特能够克服 疲劳、年老带来的迟钝,很快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他 们俩共同创造,言此及彼,心有灵犀,意领神会,这就使得这个长篇谈话不 但保持了萨特的一贯风格,而且可以说是一次最高水平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