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传_[法]西蒙娜·德·波伏瓦【完结】(3)

2019-03-10  作者|标签:[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在这个“向萨特告别”的回忆录中,波伏瓦逐年逐月记述了萨特最后十 年的生活情况:他经历的各种重大事件,他的日常生活起居,他的写作,他 的度假,他同女人的jiāo往,特别是,他的病情以及他与病魔和命运的抗争。 由于作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时时插有带说明性质的追忆和分析议 论,这种准确细致的叙述并没有给人以流水帐的感觉;这最后十年的情况成 了一个集中的发散点,辐she着萨特的整个一生。

  这个回忆录保持了波伏瓦的一贯风格,记载事件准确明晰,详略得当;

  勾勒人物简洁有致,生动传神;描绘景色明丽如画,使人如临其境。而她对 萨特的深厚感情流动贯穿于全部文字之中,悱恻缠绵,体贴入微,感人的力 量更甚于以前的作品。

  波伏瓦在回忆录中记述的都是她亲身经历的事情,她对萨特熟悉和了解 的程度再无第二人可比,她对各种事件的记述尽可能做到真实客观,哪怕是 对于她不喜欢的人,如彼埃尔·维克多和萨特的养女阿莱特·艾卡姆,她也 如实记下他们同萨特的密切jiāo往和萨特对他们的重视,这样,她的这个回忆 录作为史料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性。她那明快、清新、生动、细腻的笔触, 使这个回忆录具有很高的美文价值。而她那思想家的深邃眼光和丰富的生活 体验,又给我们许多人生真理的启迪,引发我们联想和思索。

  无论是这个长篇谈话还是这个回忆录,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 不仅仅涉及那些大家都知道的重大事件,更多地是谈论和记述了萨特的日常 生活,对于那些鲜为人知的甚至只有他们两人知道的事情则有更详细的解 说。

  这就使得本书在凸现萨特个性方面大大胜过许多根据间接材料和印象 为萨特立传者。本书给了我们“这一个”萨特,一个本真的、自然的、未加 任何雕琢和修饰的萨特;他当然有其伟大和过人之处,但在许多地方,他跟 我们一样,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他的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可以理解的。

  由于这种对一个人的亲和性和可理解性,那些读过本书译稿的朋友说, 这书让人读起来很舒服,感到是一种享受;他们很喜欢它那种朴实、清新、 自然的风格和笔调。我想,如果他们能够去读原文,将会更加喜欢这本书。 虽然我已竭尽己能来体现这种风格,恐怕译文还是不足以充分表达原作这种 特有的韵味。

  在翻译也就是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一个活生生的萨特出现在我的面前, 他不再只是一个有着“存在主义者”称号的抽象标签的人,由于声名太著而 罩在他头上的种种神秘光圈也消失殆尽,人们根据一知半解、或毁或誉而加 在他身上的种种误会、曲解和相互矛盾的说法也得到澄清和辨正。通过这部 传记,我们可以准确明晰地勾画出萨特的总体形象来。

  (二)

  谈到萨特,人们通常的印象是,他主要是一个哲学家,他的文学作品是 他的哲学思想的图解。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由于早年的经历,萨特从小就立下当作家的志向,把文学创作视为一生 的事业和生命的意义之所在。此志终生不渝。哲学是后来才进入他的生活的, 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他只是把哲学看作为文学创作服务的工具和方法。他不认 为自己在哲学方面会有什么建树,也没有用哲学著作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欲 望。最后他还是成了哲学的创作者,他说,这是一件连他自己也感到奇怪的 事情。

  他对于文学和哲学这两者的写作态度截然不同。写起哲学著作来他几乎 从不打草稿,文不加点,一气呵成。为了加快写作速度,他服用兴奋剂。他 认为哲学写作没有什么风格问题,词语都是单义的,只要意思明晰就行了。 而他的文学创作是jīng雕细刻,每写几行都要留下很大一片空白,作反复修改, 往往要改七八遍。在写文学作品时他从不服用兴奋剂,认为这会严重影响他 的写作水平。

  偶然性是萨特的一个主要观念,他认为它对于当代人的意义就像命运对 于古希腊人那样重要。这一思想的发现并不是来自任何一本哲学书籍,而是 源于他对生活的体验。这个发现本身也是偶然的,来自一次他从电影院出来 时突然产生的感受。萨特没有用哲学形式来反映他这一重要发现,而是在小 说《恶心》中痛快淋漓地表达了这一世界真理。萨特不把自己看作一个以构 思体系为目的的哲学家,而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孤独者,一个发现了别人未 能发现的世界真理的孤独者,而这个真理只能用美的形式即文学来表达。

  萨特晚年视力严重衰退,失去文学创作的能力。尽管此时他还可以通过 讨论和口述同别人合写哲学方面的书,还可以参加各种社会政治活动,他却 感到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生存的理由。总之,文学写作在他那里始终具 有与生命同一的意义。

  虽然萨特不很看重自己的哲学写作,他在这一领域的实际影响仍然是巨 大的。任何一本研究 20 世纪西方哲学的书都不可能不用相当的篇幅来谈论萨 特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而他的另一巨著《辩证理性批判》以人学辩 证法为结构框架,以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 容为血肉,构筑出一门崭新的人文学科——人学,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划时 代的意义。人们可以不同意他的基本观点,却不能无视他作为开拓者的存在。 萨特在文学上的成就同样是巨大的。一部《恶心》就足以让他在法国小 说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他的自传《词语》更是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的动因。他的戏剧上演时几乎个个引起轰动,取得极大成功。他的“境况剧” 在西方戏剧史上独树一帜。除了可以明确划分为文学和哲学的作品外,萨特 还有更多的作品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他称之为随笔性质的东西。这些作品似 乎更能反映萨特独特的写作个性。这包括他的几篇重要的传记《圣·热内》、

  《家庭的白痴》和十大本《境况》文集,其中有着他对政治、文学、艺术各 方面的评论,他说这是他的非哲学的作品中最接近哲学的部分,是对当代人 和事的批判性的反思。

  经过二次大战,萨特思想有一巨大变化。他对文学的价值已经有所dòng 穿。但他仍然把文学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只是在风格上,已由jīng雕细刻转 为朴实自然;在意义的追寻上,由“不朽”到“为我们的时代而写作”。这 是他在后期主要写作随笔文章的原因。

  像萨特这样在文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众多领域都有重大建树的人是不多 见的。在法兰西历史上,也许只有卢梭、伏尔泰等数人可以与之媲美。有人 把萨特称为法国文化的埃菲尔铁塔;我想,这个比喻是恰当的。

  萨特不但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在艺术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对此人们 知道得较少。他一生喜好音乐,弹得一手好钢琴;从古典名曲到现代大家的 曲子他都很喜欢。他自己还作过一部奏鸣曲。音乐在萨特的生活中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种娱乐,又是文化修养的一个主要成分。他每天都要 花几个小时在音乐上面;晚年双目失明以后,花在音乐上的时间就更多了。 这种爱好对于他在文学方面陶冶情操、追求意境、丰富想象显然大有好处。 他在小说《恶心》中反复写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听唱片的情景,一个黑人 女歌手唱着“在这些日子里,亲爱的,你会想念我??”最后小说仍以这一 情景结束,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萨特对于绘画和雕塑也有很大的兴趣,有很 高的鉴赏能力。他写了不少绘画方面的研究文章。萨特同现代画家、雕塑家 贾科米泰是很好的朋友,他对后者的作品有颇深的研究。他还深入研究了意 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重要画家丁多列托,这个富于想象的大画家的 作品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因为“想象”一直是萨特着意探讨的主题。萨特 为他写了一本书。萨特虽然十分喜好音乐,但他几乎从未写过这方面的文章; 而对他同样喜好的绘画艺术,他却常有研究心得问世。这是因为,在萨特看 来,音乐与产生它的那一时代和社会的关系是遥远和间接的,使人难于理解。 而绘画真正是一种社会的想象,几乎是一种社会的放she,所以他能较好把握 它。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13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