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随想录1:不完满才是人生_季羡林【完结】(7)

2019-03-10  作者|标签:季羡林

  压力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认为是好事。从大处来看,现在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dòng,人口爆炸,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qiáng忧患意识,增qiáng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然而这些压力何等好啊!没有它,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这个道理极其简单明了,一说就懂。我举自己做一个例子。我不是一个没有名利思想的人——我怀疑真有这种人,过去由于一些我曾经说过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我似乎是淡泊名利,其实那多半是假象。但是,到了今天,我已至望九之年,名利对我已经没有什么用,用不着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这方面的压力没有了。但是却来了另一方面的压力,主要来自电台采访和报刊以及友人约写文章。这对我形成颇大的压力。以写文章而论,有的我实在不愿意写,可是碍于面子,不得不应。应就是压力。于是"拨冗"苦思,往往能写出有点新意的文章。对我来说,这就是压力的好处。

  压力如何排除呢?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我的"三不主义"的第三条是"不嘀咕",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第三部分 2. 论朋友

  人类是社会动物。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没有朋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在这一场搏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

  因此,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没有不重视jiāo友之道的,而中国尤甚。在宗法伦理色彩极qiáng的中国社会中,朋友被尊为五伦之一,曰"朋友有信"。我又记得什么书中说:"朋友,以义合者也。""信"、"义"含义大概有相通之处。后世多以"义"字来要求朋友关系,比如《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之类就是。

  《说文》对"朋"字的解释是"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凤"和"朋"大概只有轻唇音和重唇音之别。对"友"的解释是"同志为友"。意思非常清楚。中国古代,肯定也有"朋友"二字连用的,比如《孟子》。《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却只用一个"朋"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朋友"才经常连用起来。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重视友谊的故事不可胜数。最著名的是管鲍之jiāo,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等等。刘、关、张三结义更是有口皆碑。一直到今天,我们还讲究"哥儿们义气",发展到最高程度,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只要不是结党营私,我们是非常重视jiāo朋友的。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把朋友归入五伦是有道理的。

  我们现在看一看欧洲人对友谊的看法。欧洲典籍数量虽然远远比不上中国,但是,称之为汗牛充栋也是当之无愧的。我没有能力来旁征博引,只能根据我比较熟悉的一部书来引证一些材料,这就是法国著名的《蒙田随笔》。

  《蒙田随笔》上卷,第28章,是一篇叫做《论友谊》的随笔。其中有几句话:

  我们喜欢jiāo友胜过其他一切,这可能是我们本性所使然。亚里士多德说,好的立法者对友谊比对公正更关心。

  寥寥几句,充分说明西方对友谊之重视。蒙田接着说:

  自古就有四种友谊:血缘的、社jiāo的、待客的和男女情爱的。

  这使我立即想到,中西对友谊含义的理解是不相同的。根据中国的标准,"血缘的"不属于友谊,而属于亲情。"男女情爱的"也不属于友谊,而属于爱情。对此,蒙田有长篇累牍的解释,我无法一一征引。我只举他对爱情的几句话:

  爱情一旦进入友谊阶段,也就是说,进入意愿相投的阶段,它就会衰落和消逝。爱情是以身体的快感为目的,一旦享有了,就不复存在。相反,友谊越被人向往,就越被人享有,友谊只是在获得以后才会升华、增长和发展,因为它是jīng神上的,心灵会随之净化。

  这一段话,很值得我们仔细推敲、品味。

  第三部分 3.论恐惧

  法国大散文家和思想家蒙田写过一篇散文《论恐惧》。他一开始就说:

  我并不像有人认为的那样是研究人类本性的学者,对于人为什么恐惧所知甚微。

  我当然更不是一个研究人类本性的学者,虽然在高中时候读过心理学这样一门课,但其中是否讲到过恐惧,早已忘到爪哇国去了。

  可我为什么现在又写《论恐惧》这样一篇文章呢?

  理由并不太多,也谈不上堂皇。只不过是因为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而今又受到了蒙田的启发而已。好像是蒙田给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

  根据我读书思考的结果,也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恐惧这一种心理活动和行动是异常复杂的,绝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的。人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探讨恐惧问题,我现在谈一下我自己从一个特定角度上来研究恐惧现象的想法,当然也只能极其概括,极其笼统地谈。

  我认为,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正常的。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是英雄。我们平常所说的从容镇定,处变不惊,就是指的这个。不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孱头。不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也是正常的。

  两个正常的现象用不着讲,我现在专讲三两个不正常的现象。要举事例,那就不胜枚举。我索性专门从《晋书》里面举出两个事例,两个都与苻坚有关。《谢安传》中有一段话:

  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chuáng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

  苻坚大兵压境,作为大臣的谢安理当恐惧不安,然而他竟这样从容镇定,至今传颂不已。所以我称之为英雄。

  《晋书·苻坚传》有下面这几段话:

  谢石等以既败梁成,水陆继进。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jīng锐,又北望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下面又说:

  坚大惭,顾谓其夫人张氏曰:"朕若用朝臣之言,岂见今日之事耶!当何面目复临天下乎!"潸然流涕而去,闻风声鹤唳,皆谓晋师之至。

  这活生生地画出了一个孱头。敌兵压境,应当振作起来,鼓励士兵,同仇敌忾,可是苻坚自己却先泄了气。这样的人不称为孱头,又称之为什么呢?结果留下了两句著名的话:"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至今还流传在人民的口中,也可以说是流传千古了。

  如果想从《论恐惧》这一篇短文里吸取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的。我们都要锻炼自己,对什么事情都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处变不惊。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7/3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