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再回到在篇首所提到的《四十二章经》真伪的问题。关于《四十二章经》,汤用彤先生已经论得很jīng到详明,用不着我再来作蛇足了。我在这里只想提出一点来讨论一下,就是汤先生所推测的《四十二章经》有前后两个译本的问题。汤先生说:
现存经本,文辞优美,不似汉译人所能。则疑旧日此经,固有二译。其一汉译,文极朴质,早已亡失。其一吴支谦译,行文优美,因得流传。(《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第36页)
据我自己的看法,也觉得这个解释很合理。不过其中有一个问题,以前我们没法解决,现在我们最少可以有一个合理的推测了。襄楷上桓帝疏说:
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jīng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盼之。其守一如此。(《后汉书》卷六十下)
《四十二章经》里面也有差不多相同的句子:
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17,722b)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诳俗,难动六通。去,我不用尔!”(17,723b)
我们一比较,就可以看出来,襄楷所引很可能即出于《四十二章经》。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第33~34页)就这样主张。陈援庵先生却怀疑这说法。他说:
树下一宿,革囊盛秽,本佛家之常谈。襄楷所引,未必即出于《四十二章经》。
他还引了一个看起来很坚实的证据,就是襄楷上疏用“浮屠”两字,而《四十二章经》却用“佛”。这证据,初看起来,当然很有力。汤先生也说:
旧日典籍,唯借钞传。“浮屠”等名,或嫌失真,或含贬辞。后世展转相录,渐易旧名为新语。(《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第36页)
我们现在既然知道了“浮屠”的来源是印度古代俗语,而“佛”的来源是吐火罗文,对这问题也可以有一个新看法了。我们现在可以大胆地猜想:《四十二章经》有两个译本。第一个译本,就是汉译本,是直接译自印度古代俗语。里面凡是称“佛”,都言“浮屠”。襄楷所引的就是这个译本。但这里有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书里关于佛教入华的记载虽然有不少牴牾的地方,但是《理惑论》里的“于大月支写佛经四十二章”的记载却大概是很可靠的。既然这部《四十二章经》是在大月支写的,而且后来从大月支传到中国来的佛经原文都不是印度梵文或俗语,为什么这书的原文独独会是印度俗语呢?据我的推测,这部书从印度传到大月支,他们还没来得及译成自己的语言,就给中国使者写了来。100多年以后,从印度来的佛经都已经译成了本国的语言,那些高僧们才把这些译本转译成中文。第二个译本就是支谦的译本,也就是现存的。这译本据猜想应该是译自某一种中亚语言。至于究竟是哪一种,现在还不能说。无论如何,这个译文的原文同第一个译本不同;所以在第一个译本里称“浮屠”,第二个译本里称“佛”,不一定就是改易的。
根据上面的论述,对于“佛”与“浮屠”这两个词,我们可以作以下的推测:“浮屠”这名称从印度译过来以后,大概就为一般人所采用。当时中国史家记载多半都用“浮屠”。其后西域高僧到中国来译经,才把“佛”这个名词带进来。范蔚宗搜集的史料内所以没有“佛”字,就因为这些史料都是外书。“佛”这名词在那时候还只限于由吐火罗文译过来的经典中。以后才渐渐传播开来,为一般佛徒,或与佛教接近的学者所采用。最后终于因为它本身有优越的条件,战胜了“浮屠”,并取而代之。
1947年10月9日
附记
写此文时,承周燕孙先生帮助我解决了“佛”字古音的问题。我在这里谨向周先生致谢。
第六题 再谈“浮屠”与“佛” 再谈“浮屠”与“佛”
佛头光麦积山石窟第133窟北魏石刻
番王礼佛图卷无款印故宫博物院藏“我这篇不太长的论文解决了中国佛教史上两个大问题: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通过什么渠道?但兹事体大,还要进一步研究。”此卷画佛像一尊,端坐在水中的莲台上。佛前一长者,长发虬髯头戴羽冠,拱手跪拜。后立三十人,虬髯螺发,穹鼻深目,神态或惊或喜,或沉思或相顾,均拱手作供佛状。第六题再谈“浮屠”与“佛”佛教十五题
1947年,我写过一篇文章:《浮屠与佛》原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本《本院成立第二十周年专号》,上册,页93~105,1948年。英译文见印度SinoIndianStudies,Ⅲ1,2,Calcutta1947,p1ff。后收入《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页323~336。英译文收入《印度古代语言论集》,页334~347:ontheOldestChineseTransliterationoftheNameofBuddha。,主要是论证中国最古佛典翻译中的“佛”字,不是直接从梵文Buddha,而是间接通过吐火罗文A(焉耆义)pt和B(guī兹文)的pud、pūd译过来的。一个字的音译,看来是小事一端,无关宏旨,实则与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和时间有关,决不可等闲视之。文章中有一个问题颇感棘手,这就是,吐火罗文的pt、pud和pūd都是清音,而“佛”字的古音则是浊音。由于周燕孙(祖谟)先生的帮助,这个问题算是勉qiáng解决了。从那以后,虽然有时仍然有点耿耿于怀,但是没有认真再考虑这个问题。
最近几年读书时读到一些与此问题有关的新材料或者对旧材料的新解释,觉得有必要对那篇文章加以补充和扩大,于是写了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一、“佛”字对音的来源;二、从“浮屠”与“佛”的关系推测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和时间。
第六题 再谈“浮屠”与“佛” “佛”字对音的来源
正如我在上面讲到的,l947年那篇文章遗留下来的关键问题是清音与浊音的对应问题。原来我认定了对音的来源是清音。周燕孙先生的解释也是从这个角度上下手的。但是,时隔四十年,现在看到了一些以前不可能看到的新材料,我们大可以不必这样去胶柱鼓瑟、刻舟求剑地去解决问题了。“佛”字的对音来源有极大可能就是浊音。
本来在回鹘文中“佛”字就作but,是浊音,这我在那篇论文中已经讲过。可是我当时认为“佛”字是译自吐火罗文,对回鹘文没有多加考虑。这至少是一个疏忽。许多佛教国家的和尚天天必念的三归命,在回鹘文中是:
归命佛(南无佛)namobut
归命法(南无法)namodrm
归命僧(南无僧)namosa
在这里,梵文buddha变成了but。回鹘文中还有一个与梵文buddha相当的字:bur。梵文中的devtideva(天中天)在回鹘文中变成了tritrisiburxanAvonGabain,BuddhistischeTürkenmission,见Asiatica,FestschriftFriedrichWellev,1954,OttoHarrassowitz,Leipzig,p171。burxan这个词儿由两个词儿组成,bur,xan。bur就是buddha。这个词儿约相当于吐火罗文A的ptkt(ks-s-i)和pttkt(ks-s-i),B的pudkte或(ks-s-i)pudk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