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钞者_徐瑾【完结】(3)

2019-03-10  作者|标签:徐瑾

  分析现实经济,数据、逻辑、历史三者皆具最佳,谈数据和逻辑的人已经不少,但是涉及历史的人相比较很少,尤其是金融史,历史和金融两个门类近乎老死不相往来,稍好一点也是顾此失彼。本书是一次尝试,我希望从历史观照真实世界。

  二

  本书立足于金融观念的进化,展示金融世界在过去三百多年的变化主线,在金融危机与中央银行两根jiāo错的主线下,泡沫与理性的反复博弈也促成了金融市场的不断改进。全书分为历史与现实两个部分:历史分三块,17世纪英格兰银行的诞生与成长,19世纪的英格兰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探索,20世纪大萧条的影响;现实部分也是三块,2008年金融危机和随后的欧债危机,以及关于中国现状分析和未来展望。

  先看历史,荷兰是17世纪欧洲金融业的先驱,甚至当年荷兰郁金香泡沫也成为现代金融危机的先驱。然而,对应17世纪的巨变,最特别的产物却是三家机构的诞生:从阿姆斯特丹1609年的威瑟尔银行到1656年的瑞典银行,再到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

  18世纪是英国崛起的时代,金融创新与各类泡沫并存,也是英格兰银行立稳脚跟的一百年。货币战争鼓噪之中,中央银行分外神秘。作为银行中的银行,中央银行直到今天仍旧决定着金融世界的方方面面,很多我们习以为常之事,其实是历史层层累积进化的结果。作为现代中央银行的鼻祖,成立于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曾经被冠之以“堡垒中的堡垒”,其诞生亦被视为当时最重要的金融创新。那么,这座“堡垒”是如何平地而起的呢?战火中诞生的英格兰银行如何改变了世界?现代纸币如何在银行券中诞生?

  任何历史大事件背后都有隐性的金融之手。从金融而言,18世纪之前的世界并非一张白纸,但那时只是现代金融的胎动阶段。17世纪是人类工业化萌芽阶段,更是现代金融的根源。工业革命之前,先有金融革命。18世纪的金融焦点已经从美第奇家族的意大利、郁金香狂cháo的荷兰,转向西欧尤其是英国。金融大爆炸也滋生各类投机,比如1720年的南海泡沫,从疯狂追逐到一落千丈,从名流政要到普通民众都牵涉其中。

  南海公司的陨灭对应着英格兰银行的成长,这不仅意味着现代中央银行的成熟,还意味着金融观念完成现代进化的第一步。这点发生在国家层面,通过赋予中央银行发钞权的同时,隔离其与王权的关系,进而区分国库收入与国王财产,让国家的归国家,国王的归国王。更进一步来讲,英格兰银行为英国的崛起奠定了金融基础。

  到了19世纪,金融史重点仍旧在英国。英国在16世纪还是一个毫无冠军相的欧洲国家,却在18世纪领跑,19世纪崛起登顶。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创新,其中金融创新功不可没。经济的扩张意味着各类金融创新的兴起,也意味着这是一个各种危机丛生的年代。

  1720年南海危机之后一百年,英国在1825年再度爆发危机,这甚至被认为是英国第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其发端正是从货币开始,股票下跌,多家银行倒闭。英格兰银行同样深陷危机,却也开始直面其作为中央银行在危机中的责任。争议一直存在,1810年“金块辩论”可见日后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之争的影子。

  英格兰银行在19世纪的诸多贡献,对应着19世纪的诸多金融创新。英格兰银行一方面挺过1825年、1847年、1857年、1866年等危机,另一方面也在探索从一家私人机构到中央银行之路,其中有什么经验与教训?

  英格兰银行对近代英国乃至世界都有独特贡献。英国历史学家弗格森从制度角度qiáng调了英国制度设计中由征税机构、中央银行、国债市场、议会组成“四角关系”的优越性:首先,专业的征税官僚机构使得国家财政征收得力,优于法国的包税人制度,这也衍生了优秀的教育制度;其次,纳税人通过纳税来换取立法权,介入了国家预算各个环节,这无疑促进了私人产权的保护;再次,国债体系使国家开支稳定,不会因为战争而骤然变化,甚至掠夺民间,债市的活跃最终也催生资本市场的繁荣;最后,则是中央银行通过管理国债发行、征收铸币税,中央银行衍生出汇率管理、最终贷款人职能。

  说完18世纪、19世纪的英国,视角转向20世纪的美国。某种程度而言,金融危机是一种“富贵病”,或者说是“现代病”,往往只有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之类的国家才会出现这类症状。金融危机袭击荷兰、英国等国之后,也光临了美国,随后还冲击了拉丁美洲、亚洲等地区。随着美国在世界的崛起,美国在1837年就曾经发生一次恐慌,随后1873年、1884年、1890年、1893年都发生了规模不等的危机,多数源自银行机构,最后造成银行大规模倒闭。

  美国爆发如此之多的危机,除了经济勃发,更大原因在于其长期没有类似英格兰银行的金融机构,自由放任并不总是最佳选择。进入20世纪之后,建立中央银行的呼声开始逐渐变大,美国1907年曾有一场大面积危机迫在眉睫,当时美国著名金融家摩根出面,以个人威信力挽狂澜,帮助金融市场渡过危机,避免重蹈1893年覆辙。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在没有中央银行的情况下,扮演了中央银行的角色。

  危机改变世界,美国各界终于达成妥协。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案》,威尔逊总统签署了该法案,宣告美联储成立。美联储成立不到20年,美国就遭遇了历史上最大的金融危机。大萧条来临,美联储准备好了吗?应对好了吗?

  与此同时,全球化也意味着金融危机的全球化。随着美国在世界经济权重的上升,其国内金融危机也开始席卷全球,1922—1929年的繁荣投机导致泡沫投机毁灭,最终1929年大崩溃成为改变历史的重大时刻。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这也伴随着现代经济的繁荣,现代经济蕴含的波动开始不断呈现,影响全球最深的危机都来自美国。无论1929年大萧条还是2008年金融危机,都在拷问金融进化的速度。

  从金融进化角度,大萧条奠定了中央银行的地位,使得其不再安于稳定汇率与通胀,而成为危机中的最后拯救人。无论美联储、罗斯福还是大萧条,历史都有不同的诠释,我选取了比较的视角,提供了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者、奥地利学派的不同诠释。

  说完历史,再看现状。进入21世纪,世界并没有变得太平。20世纪的大萧条催生了宏观经济学,20世纪经济是信贷经济,这也意味着我们将与波动共生。1929年之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等区域性危机不仅源自自身,更揭示了新兴市场加速进入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不稳定性,但影响都无法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破坏性相提并论。

  从“两房”危机到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从花旗无奈瘦身到美林下嫁美银,从AIG(美国国际集团)危机到白宫拯救汽车巨头……当次贷危机一步步演化为金融危机,世界为之侧目。如果说亚洲金融危机被视为亚洲模式的失败,2008年的金融危机则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甚至资本主义的失败,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正如中国经济学家张维迎所言,理解危机和应对危机一样重要,历史的正义需要时间得以伸张,而关于大萧条的解释,今天仍旧没有定论。对于金融危机的解释,我们需更多思考,或许下一次危机并没那么遥远。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6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