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眼菩提_林清玄【完结】(11)

2019-03-10  作者|标签:林清玄

  人心其实不只是世界中心,人心就是法界!

  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

  从南仁山离开的那天清晨,我特别跑到种着一片红色睡莲的湖畔,看莲花在清晨的眸光中开起,一行栖在山头的白鹭莺也被曦光唤起,在山谷中优雅地盘尽着。白鹭绕过之处,小雨蛙纷纷从莲叶跳入湖中,一圈极细小的涟漪一直向中周扩散,终于扩散成为一具极大的圆周。

  我想,人心也是这样的。

  面对再好的莲花、再美的水色,如果不能静虑,有澄澈的心去感受与对应,一切都是惘然。

  我想起《华严经》里的一段经文:

  善男子!

  当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萨法;

  由知自心即佛法考试,则能净一切刹,入一切劫。

  是故善男子!

  应以善法,扶助自心;

  应以法雨,润泽自心;

  应以妙法,治净自心;

  应以jīng进,坚固自心;

  应以忍rǔ,卑下自心;

  应以禅定,清净自心;

  应以智慧,明利自心;

  应以佛德,发起自心;

  应以平等,广博自心;

  应以十力四无所畏,明照自心。

  我们都是十方世界里的善男子与善女人,在这广大无边际的时空之中,我们可能是渺小的,无法含水泼熄世界燃烧的炎焰,也不能以安静来止息世界的喧吵与纷扰,但只要我们的心香光庄严,觉性遍满,就能使世界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于此遂花藏,世界海之内;

  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

  《华严经庐舍那品》里不是这样说过吗?在这宝莲花所结遍的佛净土上,在这世界广大的土地与大海这内,每一噗滴最小的尘埃中,也可以看到一切的法界呀!

  这是多么超拨美丽的境界,人心之小可以小到微尘一般,人心之大则大到遍满莲花藏的世界。

  那么!善男子!善女人!坐下来,止静禅定,回来观照自己的心吧!

  注:十力:

  1、知觉处非处智力

  2、知三世业报智力

  3、知诸解脱三昧智力

  4、知诸根胜劣智力

  5、知种种解智力

  6、知种种界智力

  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8、知天眼无碍智力

  9、知宿命无漏智力

  10、知永断习气智力

  四无畏:

  1、总持不忘,说法无畏。

  2、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畏。

  3、善能问答,说法无畏。

  4、能断物疑,说法无畏。

  一九八六年十月一日

  如是我闻

  释迦牟尼佛将涅槃的时候,弟子阿难随待在侧,想到师父很快就要命终,忍不住悲从中来,流下眼泪。

  这时候,另一位弟子须跋陀罗也赶到了,他看到阿难哭泣,就劝阿难说:"师父在世的时候我们可以随问道,师父死后我们就无法请教了,因此,你哭是无益的,还不如师父没有入灭之时,请师父开示几个重要的问题。"

  阿难止住哭泣,说:"要问什么呢?"

  须跋陀罗说:"第一,师父死后,应以谁为师?第二,师父死后应以何为住?第三,师父死后,应经何为法?第四,一切经的起头,应用什么文字?"

  阿难就向前请佛陀开示,佛陀说:"我圆寂后,你们应以波罗提木叉为师。应以四念为住。应以默摈为法。一切经典的开头用'如是我闻'。"

  这是佛陀最后弟子简短的开示,等于也是佛陀的遗教,非常重要,我在这里特别加以简短的说明:波罗提木叉是梵语,译成中文是戒律,佛陀要弟子以戒律为师。

  "四念"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翻成白话文是:观照自己的身体及身体所处的环境都是不清净的。观照自己的妄想都是无常的,不能究竟,观照世界上所有的法,都是无我的。

  第三个问题,佛陀的答案是"默摈",默是沉默,摈是摈弃。意思是自己应该沉默离群修行,如果有变心的弟子,有不信的人,不要去理他。

  第四个问题的答案,对后世的佛教影响极大,而且它也影响到一切的经典,佛陀说:"如是我闻",翻译志白话是:"这是我听佛陀亲口说的。"

  为什么佛陀要用"如是我闻"为经典的开头呢?我想,是为了qiáng调经典的真实性,佛陀在许多经典里说过:"我是真语者,实语者;语者,不诳语,不异语者。"是在说明他从来不说假话,从来不说模棱两可的话,不说骗人的话,这是佛教里极重要的一种jīng神,用"如果我闻"使得未法时代不能亲耳听见佛陀开示的众生,也能生起对经典的信念。

  因此,很自然地把"如果我闻"做为一切经典的开头,我们今天打开任何一卷佛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就是这样来的。

  其情其景,历历在目

  除了"如是我闻",佛经里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先说时、地、人、事,然后才开始记载经典。这也是为了说明经典所说的经过是确有其事的,其情其景,历历在目。

  举个例子,像《金刚经》的开头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吃,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肿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们看这段开头,可以清楚地看到经典的记述是如何慎重其事,如何不厌其细,它说明了佛陀说法的地方,听法的人数,佛与弟子如何到城中托钵,吃过饭后是如何坐着,须菩提如何站起来,对佛陀行了一个礼节,向佛陀提出什么问题等等。

  所有的经典是如此,对人、事、时、地有清清楚楚的描述,这是非常有历史感的写法,真实记录了一部经典的诞生,给后世读经典的人有可资依循的基础与方向。

  最有意思的是"一时"两字,一时是一个不确定的时间,是"那个时候"的意思,为什么用"一时"呢?我们要知道,佛陀说法有次第之分,有大乘小乘之别,不是每一个时间都说一样的法,这种时间的因缘成立就是"一时"。

  在佛陀所说的法里,我们可以知道佛陀并不轻易说法,而是因时、因人、因地而说,因时是要机缘成熟,因人是要智慧根器,因地是要道场庄严。只有这三个因缘都会合,佛陀才开演说法,此可以看出"一时"的重要。

  只要我们深入经典,必然知道佛陀从不在不当的时机地点对不当的人说法,由这时里更可以看出佛陀智慧之深广。后来,演变到今天,《菩萨戒本》里有一条就是"不能对大根器者说小乘法,不能对小根器者说大乘法。"说了就算犯戒,见法之不易。

  一声新雁觉天寒

  我们闲话表过,还是回去到"如是我闻"吧!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1/3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