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眼菩提_林清玄【完结】(3)

2019-03-10  作者|标签:林清玄

  丑女听了说:"你实在是个愚痴而没有智慧的人。"

  主人说:"为什么说我愚痴而没有智慧?"

  丑女说:"刚刚进入你家的那个女人,是我的姐姐。我和我姐姐平常都是行止共俱,形影不离的,你如果要赶我走,我姐姐也会和我一起走。"

  主人听了不太相信,为什么一对姐妹美丽所丑陋相差这么巨大,却又紧紧相随呢?他跑进屋子问功德天:"外面有一个女人,自称是你的妹妹,是真的吗?"

  功德天说:“是真的。我和这个妹妹感情很好,一直同进退,从没有分开过。我们一起到人家里,我常作好,她作恶,我常利益别人,她常使人败坏。如果爱我的人主应该爱她,如果恭敬我的人,也应该恭敬她。”?quot;

  主人听了就说:"如果有一件好事都和坏事相连,那我宁可好坏都不要,请你们走吧!"那两个女人就站了起来,一前一后相随地走出去,主人看着她们的背影,心里非常平静欢喜踊跃无量。

  这是《大般涅槃》经里的一个寓言。是佛陀讲给弟子迦叶听的,他加了一个注解,他说:"迦叶!世间众生,颠倒覆心;贪着生相,厌恶老死。迦叶!菩萨不尔,观其初生,已见过患。"

  在我们这个苦难世界的众生,大家都是贪图好的享受,喜欢美衣美衣美食,喜欢美丽的外貌,可是往往不能预见一切好的东西,背地里都埋藏了让人沉溺败坏的因子,这正是老子说的"祸兮福兮之所倚,福兮祸兮之所伏",虽然勘破这一层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时时想到"功德天"与"黑暗天"是感情最好的姐妹,我们的行为就有了比较好的依止。

  半饼与食盐

  有一个人,肚子饿得要命,从袋里拿出七枚煎饼出来,他吃了一枚,再吃一枚,一共吃了六枚,还没吃饱。吃第七枚吃到一半,他就饱了。

  这个人非常后悔,甚至悔恨地用手打自己的脸,他拿着最后半枚饼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是笨呀!我今天吃饱便因为这半枚饼。早知道吃这半枚饼就会饱,就不必吃前面那六枚饼,结果白白làng费了六枚饼。"

  这是《百喻经》的一个寓言,佛陀说完,加了注解,他说:"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从本以来,常列有乐;然其痴倒,横生乐想。如彼痴人,于半番饼,生于饱想。世人无知,以富贵为乐;夫富贵者,求时甚苦;既获得已,守护亦苦;后还失之,忧念复苦;于三时中,都无有乐。犹如衣食,遮故名乐;于辛苦中,横生乐想。诸佛说言:三界无安,皆是大苦,凡夫倒感,横生乐想。"

  当我们尝到了快乐的半枚饼时,是不是也像这样,忘记了前面那六枚痛苦的饼呢?在这个世界上,富贵者的第二代第三代往往不能继续祖先的家业,是因为他们只吃到了快乐的半枚饼,而忘了贫苦的六枚了。

  另外有一个愚笨的人,他到别人家里作客,主人请他吃饭,他嫌不够味道,主人听了,就在饭菜里加了一点盐。那愚笨的人吃了觉得很好吃,心里就想:"这饭菜所以美味,是因为有盐的缘故;一点点盐就这么好吃,何况多放一点呢?"

  愚人回到家以后就光吃盐,吃到倒胃。

  这个故事也是出于《百喻经》,佛陀说出了中道的可贵,他说有的修道人听说少吃饭可以得道,于是自己断食,结果徒然使身体败坏,对修道并没有帮助。就像愚人知道盐使食物美味而空吃盐的道理一样。

  在世法上,所有一切的财宝、成功、名利,对于我们都只是盐一样的东西,味道当然是不错的,可是如果把重点放在财宝、成功、名利,而忘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此生的目的,那是本末倒置,是一种迷失与错乱。

  可叹的是,愈来愈多的人只能看到盐,不能看到食物。

  智慧命第一

  从前,在波罗捺国,有一个贫困的人,只生了一个孩子。那时候正在闹饥荒,那人的家里又特别穷,他为了养活儿子,就把自己的父母活活地埋在地里。

  后来邻居问他:"你的父母到哪里去了?"

  他说:"我的父母年龄大了,迟早都要死的,我先把他们埋了,把本来给父母的食物可以省下来,养育我的儿子,使他长大。"

  邻人觉得有道理,便把自己的父母也埋了,如此辗转相传,便成为波罗捺国的习俗,大家生了孩子就把父母埋掉。

  很久以后,该国有一个受人敬重的长者生下一孩子,那孩子第一次听到这项风俗就认为是错的,就想:"有什么方法,除去这个不好的习俗呢?"

  于是对父亲请示,到外地远游读书,智慧日广,等他回到家里已进入中年了。因为习俗关系,他只好挖了一个很大的地xué,在地里为父亲盖好了一间很好的房子,给父亲最好的饮食,对父亲非常孝顺,心里却为如何革除这个风俗而苦恼,想着:"到底谁能帮我除去这不良的习俗呢?"

  正想的时候,天神现身对他说:"我来帮你的忙吧!"

  天神于是写了一张疏纸给国王,问国王说:"如果你能解答这疏纸上的四个问题,我就护卫你,如果不能解答,我七天内一定打破你的头分成七分,这四个问题是:

  一者,何物是第一财?

  二者,何物最为乐?

  三者,何物味中胜?

  四者,何物寿最长?

  国王接到后非常惊慌,于是征求全国最有智慧的人,并且把问题巾在榜上,昭告天下说:"国中谁解此者?若有解者,欲求何事,皆满所愿。"那个长者子于是撕下文书解道:

  信为第一财。

  正法最为乐。

  实语第一味。

  智慧命第一。

  国王看了很感动,就问他有什么愿。

  他说:"大王,我的父亲年纪大了,按照我国的习俗应该埋掉,但我把他藏在地里,那是因为父亲恩重,犹如天地。怀抱十月,推gān去湿,rǔ哺养大,此身成立,皆由父母。得见日月,生活所作,父母之力假使左肩担父,右肩担母,行至百年,复种种供养,犹不能报恩父母之恩。"

  国王就问:"那你到底想求什么呢?"

  他说:"更无所求,唯愿大王,去此恶法。"

  国王觉得他说得有理,于是诏去掉这个恶俗,并且宣告:"若有不孝于父母者,当重治其罪。"

  这个故事出自《杂宝藏经》,是伸缩陀告诫弟子们应该孝顺父母,那个长者子,就是许多生世前的佛陀。

  值得深思的是,这世界上最大的财宝是"信仰",最快乐的事是"正法",最有滋味的是"实语",百寿命最长的是"智慧",这四件都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可见得实质的事物在价值上并不胜过抽象的事物。

  我们想想,如果有一个人拥有花不完的金钱珠宝,自以为富有;他每天追逐欲望名利,自以为最快乐;他每天大吃大喝,自以为知道世上最好的滋味;他每天吃药进补,自以为可以长寿。

  这样的人,比起一个有信仰、知正法、讲实语、有智慧的人,就显得卑下丑陋了。那么,如果让我们选择,我们宁愿做什么样的人呢?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3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