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红楼时间密码_陈林【完结】(42)

2019-03-10  作者|标签:陈林

  再查从宝玉诞生的1706年到甲戌本定稿的1754年间的历日资料,唯有1752年壬申年四月二十九日是“庚申日”,而1721年辛丑年四月三十日也是“庚申日”。

  笔者认为,作者一定是利用了1752年“四月二十九日为庚申日”的史实,将贾敬真实的死亡日期1721年“四月三十日庚申”在小说中提前了一年零一天,变成了“四月二十九日”。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暗示宝玉的生日就是四月二十八日。

  综上所述,作者种种“作弊手法”自然是为了隐瞒故事所发生的真实朝代年纪,但他同时又留下了明显的破绽和可资探查的线索。理清这些破绽和线索,不仅可以揭示前80回与后40回的关系,而且可以揭开作者的真实身份。

  《破译红楼时间密码》

  贾宝玉家谱

  至此,本文已还原了小说各回真实的朝代纪年,论证了小说作者的确是按照真实的年代顺序来编织故事情节,并且辨析了作者故意搅乱时序的几种方法,并推得小说中多个重要人物的出生日期。由此可以得到一份贾宝玉家谱:

  爷爷:贾代善(最晚出生于1639年,即明思宗崇祯十二年、清太宗崇德四年)

  奶奶:贾母(1642年8月27日星期三,即明思宗崇祯十五年、清太宗崇德七年壬午年八月初三庚子日)

  伯父:贾赦(生于1666年、康熙五年丙午年)

  父亲:贾政(大约生于1669年、康熙八年己酉年左右)

  母亲:王夫人(小于贾政,生年不详)

  哥哥:贾珠(生于1691年、康熙三十年辛未年年初)

  姐姐:贾元chūn(生于1692年2月18日、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年正月初二壬子日)

  堂兄:贾琏(大约生于1694年4月3日、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年三月初九日丁未日)

  堂嫂:王熙凤(生于1698年10月5日、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年九月初二癸酉日)

  表兄:薛蟠(1702年5月29日、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年五月初三甲申日)

  表姐:薛宝钗(1704年2月25日、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年正月二十一辛酉日)

  宝玉:生于1706年6月8日、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年四月二十八乙卯日

  表妹:林黛玉(生于1707年3月15日、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年二月十二乙未日)

  妹妹:贾探chūn(生于1707年4月5日清明节、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年三月初三丙辰日)

  弟弟:贾环(生于1708年)

  亲侄:贾兰(生于1709年)

  堂侄:贾蓉(生于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年)

  侄女:巧姐(1713年8月27日、康熙五十二年癸巳年七月初七壬子日)

  儿子:贾桂(生于1725年、雍正三年乙巳年)

  从小说情节来看,“下凡历劫”的“石头”就是小说的作者,而“石头”就是贾宝玉,石头、宝玉和作者是“三位一体”。因此,贾宝玉真实的出生日期就是作者的出生日期。那么,生于1706年6月8日(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四月二十八日乙卯)的作者到底是谁呢?以上述家谱与曹家的家谱相对照,将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破译红楼时间密码》

  “原型”概念辨析

  本文前面各章反复提到了“原型”的概念,由于论述重点不在此,故未对此概念作明确的定义。本章则先正其名,再展开论述。

  “原型”作为文学批评的概念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剑桥大学人类学家弗雷泽的著作《金枝》,一是来自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jīng神分析术语。弗雷泽在《金枝》中探讨了神话和仪式的基本模式,认为这些基本模式反复出现于极不相同的各种文化的传说和仪式中。荣格则用“原型”这一术语指“原始意象”,即人类的祖先在生活中反复经历过的各种经验的“心理积淀物”。荣格认为,这些东西由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所继承,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以及神话、宗教、梦幻和个人的怪念头中。

  在文学批评中,“原型”通常是指可以在大量的各种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以及神话、梦幻、仪式化了的社会行为方式中发现的叙述构思、人物类型或者意象。这些不同的现象中的共同点,据认为是反映了一套普遍的、原始的基本模式,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充分体现能够激起读者qiáng烈的反响。

  本文所用的“原型”概念不同于上述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术语。本文所用的“原型”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和情节的现实来源,是作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改造的现实对象。例如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谈到了他对现实人物和事件进行艺术加工改造的方法: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1]

  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小说中人物或情节的“原型”往往不止一个,而是由多个“原型”改造加工而来。

  《红楼梦》第一回写到,石头对空空道人说:“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qiáng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第4页)从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小说是作者(“石头”的原型人物)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所叙人物事件都有迹可循,有案可察。

  对于石头的说法,甲戌本有眉批:

  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2]

  这一段脂批是对作者改造加工人物和情节原型的艺术手法的总结。前文已经论述过,小说中元chūn的生日“正月初一”是从“正月初二”改制而来,“四月二十六日未时jiāo芒种”是从1706年丙戌年“四月二十六日申时jiāo芒种”改制而来,老太妃的丧事是从康熙嫡母的丧事改制而来,即小说中的时序和重大事件都有其现实“原型”。从本章开始,笔者将深入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贾政、元chūn和贾宝玉的“原型”。

  《破译红楼时间密码》

  “独他家接驾四次”的曹寅

  小说第十六回写到,王熙凤和赵嬷嬷说起了“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赵嬷嬷说:“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第217页)甲戌本对此有侧批:“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3]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42/7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