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文化与潜规则/道破天机_净素道人【完结】(164)

2019-03-10  作者|标签:净素道人

  权力腐败的“纵向”效应(指上下之间的关系),其力度和波及面相对还是有限的;而当权力腐败既“纵向”发展,又“横向”跨地区、跨行业发展时,其效应就可怕了;行业部门的“横向”制约将被摧毁,腐败将纵、横无阻,以全方位滚动式发展。

  现在一些官员出事,不是出在制度上,而是出在官员缺乏遵守制度的意识上。一个官员要是真想廉洁从政,一部宪法、一部党章就足够了。特权思想是制度的第一杀手,特权以及特权思想让人入迷,最终也会害人;但是约束特权和克服特权的确不容易。

  不太富裕的地方官员事权与财权有冲突,“弄钱”成为官场的“潜规则”以后,将赃款个人支配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这说明腐败已经深入官员的骨髓。

  现在官员的工资普遍偏低,但还是有那么多人争着去当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官员的灰色收入很高。这说明现在不是国家财政在养着官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腐败收入在养着官员;不是纳税人在养着官员,而是官员自己依靠腐败 技巧在养着自己。

  能够大手大脚给领导送钱的人,十有八九他的钱就来得不正当。

  权力与腐败仅一步这遥。当一些细微的不正常行为和不良欲望被默认或者不被及时制止时,这种欲望就会慢慢膨胀。每一个官员都有一定的权力,但权力和腐败注定了亲密无间,两者之间仅一线之隔,当权力缺乏监督的时候,就必然导致腐败。监督的缺位,使得腐败官员走得顺畅和轻松。

  小秘书有大能耐。在古代都是宦官和管家当道,到了今天秘书可以左右大局,这是有道理的。官僚中有一部分是秘书出身,靠实力升上去的就必须实力超群,更得有人提拔和推荐。

  腐败者是以有一定的权力为前提的,经过腐败之后,有权又有钱,呼风唤雨好不得意。但是,人们发现腐败者有五怕:一怕群众检举;二怕小偷光顾;三怕拔出萝卜带出泥;四怕被“咬出来”;五怕反腐败力度加大。

  贪官为什么年轻化?

  一是耳濡目染。未入官场就明白,头上的乌纱帽自始至终都在领导手里什么时候给你,什么时候也可以罢你,于是唯马首是瞻;再发现“腐败”结成一个“圈”,圈子里的人利益均沾荣rǔ与共。

  二是政治信仰缺失。政治是虚的,理想是远的,权力是硬的,票子是实的;去掉虚的,扔掉远的,抓住硬的,捞到实的。

  三是制度设计有问题。我们的制度就是吸引人才去做官。传统的人才体制,以权力为中心。所谓的人才,实际上是由权力者恩赐的,官本位和权力的依附性决定了他必须唯上是从,按规则出牌,也必然复制出权力体制中的不平等和森严的等级,有“位”才有“为”,gān部的为,就是保住“官位”。

  四是民众监督的缺失。任何一项制度行之有效,没有民众的热情参与,百姓的积极监督,其生命力很难持久。

  12.13 关于学术腐败问题

  当下学术腐败的肆nüè,学术公正的紧缺,导致社会心理严重失衡。关系代替水平,掏钱可以买到核心期刊的版面,这就是当前学术圈内的潜规则。

  在人们心目中,学术圈应该是一方净土,然而现在却是“潜规则”盛行取代了学术,“关系学”取代了科学。说这种学术腐败让人触目惊心,一定也不过分和夸张。剪刀加浆糊凑成论文,然后掏钱却买版面,更有甚者,连剪刀、浆糊都懒得却拿,所谓投稿,已无须寄送文章,而改为直接jiāo钱。还有的不惜重金,从国外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到单位演讲、做报告,付给高额报告费等方式,请专家在发论文时帮忙署名。总之是为了欺世而不择手段地盗名。

  何祚庥院士还揭露了目前学术圈内的三个关系网:一是由血缘或师生等自然形成的利益近亲关系;二是以利益分层或者利益补偿为筹码,通过公关等方式临时建立的关系;三是赞助企业与个人之间千丝万屡的关系。三个关系网把学术圈异化成了“利益圈”,在这个“利益圈”中,不搞科研拉关系的就能如鱼得水,成为“冠军”,不拉关系搞科研的就会捉襟见肘,四面楚歌,成为“孤军”。

  我们的学术界腐败严重,和体制有一定的关系;体制问题之一是整治腐败不力,包庇、纵容腐败。科研体制最大的问题是科学资源分配不公。现有的科学资源分配不能体现国家利益。学术腐败的深层问题还没有抖出来;学术腐败 和更深层腐败有密切关系。

  学术圈子里有一个人所共知的潜规则——只捧场,不拆台。

  学术腐败与官场腐败密不可分。中国至今实行的是官本位制度,研究职务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例如系主任是处级,校长是局级,院士是副部级等等。名为学者,实为“学官”。科研、教育机构并不具有独立性,而是官场的一部分。因此,官场腐败必然会导致学术腐败,也必然要包庇学术腐败。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与仕倒是真的成了一体。大批中、高级行政官员都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

  学术腐败也与经济腐败密不可分。大学办公司,学者变学商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真正的科技成果要实现产业化、走向市场需要长期探索,假产品却可以快速得到回报,并且一本万利——它需要的只是让科学家来打高科技的招牌。

  凭借权势在自己并未做出贡献的论文上挂名,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学术腐败猖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监督和处罚机制,以至学术腐败代价极低,获利极大。虽然现在互联网揭露和媒体关注形成一定的舆论监督,但是即使腐败者被揭露出来,也几乎毫发无损。

  为什么一般人员对科研项目立项和凭奖望尘莫及,而行政领导领衔即可顺利通过?一般科研人员婚姻行政领导的天壤之别,往往仅在于行政权力和“学术话语权”。有价值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不能立项和凭奖,而附加了行政权力和“学术话语权”后,即成为可能,这说明什么?其中是否存在着权力寻租、权力互换、甚至权力jiāo易?“学术腐败”的资本与其他腐败并无二致,同样是权力。所以,改变科研项目立项和凭奖的现状,关键还在于遏制行政权力腐败和学术权力腐败。

  学术腐败与政治腐败,发生的领域不同,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就腐败而言,却没有本质的区别,否则就不叫腐败。不存在哪一种腐败可以谅解,哪一种腐败可以开脱。目前的状况是,提到政治腐败深恶痛绝;提到学术腐败不以为耻。学术腐败是病毒,租碍科学技术的发展,侵蚀创新国家的建设。

  学问附着权力,势必变成奴隶;学问推崇权威,势必变成乌guī;学问依靠权术,势必变成骗术。

  行政办法难遏学术腐败

  科学技术部11月9日正式发布《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等6种科研不端行为,将可能受到收缴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降职、解聘、开除等处罚。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64/470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