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
最近在街上看到一本畅销书,书不厚,价钱也不便宜。翻过来调过去讲着一个“习惯决定命运”的道理。作者认为,“世界上之所以有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是因为他们的习惯不同,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有成功的习惯,而失败的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的习惯不好。”据说这本书最大的卖点就是总结出了哪些是成功的习惯,哪些是失败的习惯。
我简直不明白怎么会有人去买这种愚蠢的书。什么叫“成功的习惯”?拿破仑称霸欧洲的时候是什么习惯?后来他兵败滑铁卢的时候又是什么习惯?到底什么叫良好的习惯?
衣着不整,随意乱发脾气,对生活不负责任,经常烂醉如泥属于良好的习惯吗?在我读过的名人传记中,有以上坏习惯的人多了去了。比如爱因斯坦,从来不知道把自己穿得像个人样;再比如说丘吉尔,喜欢泡在浴缸里发表政见,为了迁就他这一特殊的习惯,秘书只好在他洗澡的时候陪在一旁以随时记录有价值的思想;另外如贝多芬、卢梭、高更等,在他们身上随便找一找,就能抓出一大把坏习惯来,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因为这些坏习惯,使得自己的生活遭人误解和非议,你能说这些习惯是成功的习惯,或者说是失败的习惯?
我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你什么都不是,你就必须按着别人的要求养成自己的习惯。别人吃饭的时候,你也要吃饭;别人睡觉的时候,你也要熄灯;别人要做扫除的时候,你也要撸胳膊挽袖子。你不能说我的习惯和你的不一样,但是当你稍微有了一点资本以后,你就可以让别人习惯你,而不是你去习惯别人。这就像演员上戏,没有名声的时候,只好去巴结导演随叫随到;有了名声,就可以跟人家谈“档期”了。
人的一生就是在“习惯别人”和让别人“习惯自己”中度过的,只不过有的人在“习惯别人”的方面做得好一点,有的人在“习惯自己”的方面表现得突出一点,如此而已。而大多数成功的人,都是从“习惯别人”开始到最后使别人“习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失败的人莫过于从“习惯自己”开始到最后不得不去“习惯别人”。从“习惯别人”到“习惯自己”,那是顺风顺水,而从“习惯自己”到“习惯别人”,那可是马不喝水qiáng按头,难受啊!
28.19 官场趣谈(十九)
“官书”、“官学”与“官风”
看到这个题目,恐读者一时难解其意。所谓官书、官学,即指官员写书、拿学位。写书与拿学位,本是司空见惯之事,为何会把它与“官风”扯到一起?在笔者看来,如今某些官员写书拿学位,已非比寻常,实在有议一议的必要。
农人种田,学者著书,各有分工,自古亦然。可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官员出书,却忽然火爆起来。而且数量之多,部头之大,就连那些专事学术的人,也难以望其项背。本来,官员平日事务缠身,能忙里偷闲,著书立说,是一件可敬可叹的事。可问题在于,时下官员出书虽有佳品,但大多数,却是些滥竽充数之作。
早些年,大学生凤毛麟角,那时官员拿文凭,至多还是本科,后来大学生多了,本科已稀松平常,于是官员就去拿硕士。近年来,社会上又热衷博士头衔,故机关gān部攻博又是一窝蜂。有人曾把国内的博士分为三类:一是学子攻博,曰学博;二是老板攻博,曰商博;三是官员攻博,曰官博。不可否认,官博之中,确有不少真材实料,但浑水摸鱼的,肯定也不少。
写书与读学位,按理都是些苦差,无心做学问的人,是用不着凑热闹的。可如今官员为何对出书、拿学位情有独钟呢?站在经济学的立场看,出书、拿学位的背后,一定是存在着某种利益的驱动。不过这里的利益,并非官员赚稿费养家餬口,也不是拿文凭评职称。官场的利益最大化,是职位的最大化。就是说,官员出书拿学位,大多是奔着升官晋职去的。
那么,出书、拿学位与官员的升迁有何瓜葛呢?
改革开放后,中央一手抓经济改革,一手抓gān部制度改革。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对gān部队伍建设,明确提出了“四化”要求: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其中的“知识化”与“专业化”,就是指当官要有学问。如何才算得有学问呢?我曾说过,官场如商场,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就是说,选官的人与被选人之间,信息是不充分的。下级要想得到提拔,就得向上级显示出自己“有学问”的信息。可显示信息就像商家做广告,推介策略大有讲究。
比如,下级向上级表示有学问,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多接近领导,让领导了解你的学识。二是出书、拿学位。多接近领导,需要寻找机会,而这种机会,不是人人可以寻得。再说,与领导面对面沟通,须得有真本事才行,要是只有半桶水,万一被领导看出破绽,露了马脚,就会弄巧成拙。而出书拿学位不同,看一个人有没有知识,懂不懂专业,著作与文凭,最有说服力。要是你有专著问世,有了博士头衔,即便跟领导接触不多,在领导眼里,你也是专家型gān部。
既然出书、拿学位是“显示”学问的上选,那么官场中人,自是要你追我赶,唯恐落后。有学问的,可以自己动笔;那些没学问的,就剪刀糨糊,拼拼凑凑。反正手中有权,花钱买个书号,美其名“合作出版”,再找下级单位一包销,就算大功告成。要不,就gān脆请人捉刀,代写书稿。不久前,南方一家报纸曾有披露,某官员为了出书往上爬,可肚子里又没多少墨水,于是不惜重金买书稿。结果事情败露,升官不成,反落了个撤职处分。
更具讽刺的是,某些腐败分子想升官,也打起出书的主意。原河南省人大办公厅副主任李国富,跌落下马是因为索贿受贿,他分管基建,借办公楼装修,大行收贿,转手又去跑官,可他为了升官,还出版过两本专著,其中一本,竟是《反腐败论》。
官书如此,官学亦然。有些人本来不学无术,也不愿读书,可为了拿文凭升官,只好考试请枪手,听课请助手,作业请帮手,就是自己不动手。结果文凭拿了,官也升了,可仍是腹中空空,学问了了。这不仅令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忿忿不平,而且毁损了大学的名节,搞坏了官场的风气。
事实上,一个人的学问,与他是否出书,是否有高学位,并无必然联系。古往今来,有学问而述而不作的,大有人在;有大成就而无高学历的,也不乏其人。据我所知,毛泽东就只是中专毕业,周恩来生前也未出版过什么书,还有美国前总统里根,出身演员,既无高学历,更无专著问世。可谁能否认,毛泽东、周恩来是一代政治伟人?里根是一位成功的美国总统?所以,不出书不等于没学问,没有高学历不等于没大学问。
当然,我并非反对官员写书拿学位。倘若确有真知灼见,能把它写出来,jiāo给出版社发行,对国家民族是一幸事;若真有兴趣读书,为学得知识,去拿个博士学位,也未尝不可。我们要警惕的,是有人把出书作为升官的筹码;把学历作为往上爬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