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文化与潜规则/道破天机_净素道人【完结】(50)

2019-03-10  作者|标签:净素道人

  《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2日报道:安徽省阜阳市物价局局长张洪钧因为调查并制止教育部门乱收费遭到阻挠,被迫辞职。表面上看,这是张洪钧个人对当地行政环境的一次抗争,但实际上却反映了国家法定规则与行政机关内部潜规则的矛盾和冲突。

  合乎法律规定的严正执法为何被不合法律规定的潜规则“打败”?因为物价局的严格执法触及了包括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内的一个庞大利益群体的切身利益。学校快速推进“电脑教室”建设,对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而言是一大政绩;学校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之间或明或暗的利益关系,是促成后者成为前者达到利益代言人。

  在这样的利益格局下,处于qiáng势地位的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惜侵害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家长的利益;主管教育的“市领导”甚至不惜动用一种公共权力来限制另外一种公共权力。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当然会维护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利益。长官意志决定了张洪钧抗争的最后结果。

  目前法治政府目标尚未完全达成,很多情况下实际上是端不上桌面的潜规则真正在起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官员普遍不愿意冒政治风险去对抗上级。如果张洪钧选择妥协,那么这起政府内部不同行政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压根儿就不会被公开化,而会象以往那样被潜规则和长官意志消化掉。

  只要政府存在不同部门和部门权限的划分,就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权限矛盾和利益冲突。以往,由于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尚能发挥作用,再加上首长权威的存在,这些矛盾和冲突往往被内部消化,很少公开。旧有协调机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缺乏法定规则,不够规范,效率低下,更多地依靠长官权威发挥作用。

  近年来,从李昌平辞职到张洪钧辞职,一系列政府部门的权限矛盾和利益冲突被逐渐公开。这表明,我们现有的政府内部的协调机制,已经无法有效处理国家法定规则和行政机关内部潜规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不适应现实需要了。这也提醒我们,必须重建政府内部行政机关之间的协调机制,更多地依靠规则治理而不是让长官意志发挥作用。

  在一些观察家看来,这种规则应该能让政府内部各个分立的行政机关做到协调配合,让政府作为一个整体高效运转,同时又能实现行政机关之间的权力制衡。换句话说,一旦某个行政管理部门出现类似阜阳市教育部门的违规行为,这套规则马上就能启动,加以制止,而不是象现在这样指望某个“清官”靠个人良知来进行对抗。这也是从“人治”到“法制”的必然要求。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切断行政管理部门与所管理的行业和行业中的组织的利益关系。如此,才能在行政效率和实现公正之间尽量求得平衡。

  张洪钧说:因为一些制度还不够完善,在转型期的中国做官,象身处阿里巴巴的山dòng,到处充满诱惑。于是中国的官场被败坏了。当一个人和一群人对抗,如果吃亏,要么是这个人做错了,要么是他被人陷害了。

  《南风窗》评论说:潜规则象玻璃罩子笼罩着中国官场,看不见但不可逾越,若有谁试图打破,先要考虑自己能否承受玻璃破碎后的尖锐。但是当潜规则和法律相抵触时,张洪钧以大勇向潜规则挥出重重一击。

  《南方人物周刊》在采访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时问到他是否与官场“潜规则”有过正面冲突?他说:很长一段时间,他的一个困惑就是:为什么官这么难做——如果让上面满意就不能让下面满意,如果让下面满意就不能让上面满意——怎么就不能同时让上面下面一起满意?所以,很多官最后就只钻研“如何处理好和上级的关系了”。“当部长、副部长,主要是处理好和上级关系的问题。”,“现在做人、做官的标准越来越低了。本来当官不贪污、不受贿是起码的道德约束,现在这样的都成模范了。”

  改革开放使原来行政主导型的社会秩序被破坏了,集体的色彩淡化,人们获得了一定的自主空间。但是主导社会运行的秩序没有同步形成,社会评价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这使得整个社会处在一种浮燥和期待当中,物欲主导社会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向利己主义发展,并不可避免地向恶的方向转移。人性向恶需要突破两道防线:道德和法律。道德约束群体,法律制裁特例,当社会道德开始沦丧后,法律就会变得相当脆弱。

  我们把当前的社会秩序概括为功利化的社会秩序。在这种社会秩序中,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可以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为了满足私欲,可以不顾社会正义,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私人化,以行政手段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途径,将国家利益据为己有,并形成一定的利益共同体或者利益集团。这种功利化的社会秩序蕴涵的不平等因素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撇开结果平等不谈,在发展的机会上就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社会qiáng势群体占有重要的社会资源,他们凭借优势可以将大量的发展机会安排给自己,而弱势群体几乎不占有任何有实质意义的资源,也谈不上什么发展机会。

  在这种功利化的社会秩序中,社会并不是完全没有规则的,只不过运转社会的规则深藏在社会的背后,不言自明,心照不宣地执行。这种潜规则在显规则之外发挥作用,当显规则软弱无力时,潜规则就大行其道。

  各行都有自己的潜规则,比如在商界,一些人信奉“关系就是生产力”,政商关系潜规则是企业家的必修课,行政要员是企业经营的核心要素。潜规则还表现为各种简短的行话:“摆平”、“做掉”、“搞掂”、“放血”、“打点”、“进贡”、“大小通吃”等,就象黑社会的暗语。

  潜规则萌生于熟人社会,凝结在社会的关系网中,人们办任何事情首先想到的不是正当的程序和规则,而是能够说得上话的熟人。熟人社会虽然增加了一个jiāo易环节,但是却减少了jiāo易费用。原因何在?国家利益规避了,公共利益被侵蚀了,jiāo易费用转化为私人利益。潜规则的上运行使腐败行为更加隐蔽,查处难度加大,因为jiāo易的双方都倾向于维持这种关系,建立攻守同盟,以长期合作,反复利用。

  功利化的社会秩序和利己主义大行其道,在功利化的社会秩序下掩盖的是各种各样的潜规则,这样的社会是没有安全感的社会。

  3.6 为什么潜规则比明规则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这需要从最基本的人性说起。明规则好不好?当然好。但往往不是从人的基本心理情感原则出发,而是一种理想的人格追求,这种追求是以人人都是圣人作为前提的。久而久之,就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的普遍现象。马克思说:“不是个人在保证不违背法律,而是法律在制约个人的专横。”西方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经济人”的概念,它认为:人是理性自利的,人们都要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兴奋人不是“存天理、灭人欲”,而是正视“欲”,他们认为控制欲望比满足 欲望更值得引以为荣。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50/470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