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qiáng化民众一方的力量,也就增qiáng了执政集团内部的责任意识一方的力量,使执政集团的整体行为向着改善公共服务,以维护和巩固契约关系的方向倾斜,而不是执着于眼前的既得利益。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社会矛盾更可怕
媒体的记者在对粤、沪、苏、浙等发达地区进行社会矛盾调查时发现,一些地方的社会矛盾呈现出“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殊现象: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而只是表达、发泄一种情绪。
中国人素守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俗话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些人明明没有利益直接受损,为何还要瞎掺乎,“自告奋勇”地卷进社会冲突的漩涡?“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确是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
直接利益冲突,冤有头债有主,是显性的,只要对症下药,总是可以解决好的,事情解决之后也不存在什么后遗症,而“无直接利益冲突”属于直接利益冲突的“场效应”触发的“集体无意识”,是隐性的,既找不到原因,也没有根治之道,因此对社会和谐的危害更大,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细究起来,“无直接利益冲突”只是qiáng调社会冲突与参与者的利益关系“直接”与否,而不是“有无”之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利益驱使,作为理性的人,是不会轻举妄动的。所以,某些人愿意参与社会冲突,肯定是与自己利益有关——没有直接,有间接;不是显性,是隐性。
“无直接利益冲突”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集体无意识”在作祟。心理学家认为,许多人都会在集会的场合中,受到周围气氛感染而gān出许多和自己的品德、修养、性格完全不同的事情,相信“无直接利益冲突”也存在这种心理现象;
另一方面,“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所有冲突的综合体现。从社会冲突理论的角度看,冲突是不同的利益主体由于不相容的利益目标、损益判断或得失分歧而引起的相互作用的一种紧张状态。近年来,社会冲突加剧,正是由于各种利益集团的壮大,在经济、权力甚至政策层面对底层群体进行利益侵害(如官员腐败、征地、拆迁等等),从而引发矛盾与对抗的结果。
社会冲突如果仅仅涉及经济问题,如工资,革命发生的几率很小。但当经济冲突向政治领域转移,并对政治体系中的政治管理、政治控制系统和政治统治权威构成挑战时,就有可能形成分裂性冲突,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在利益分化的时代建设和谐社会,必须直面社会冲突,研究冲突政治学,用长效机制去解决社会冲突,而不能靠qiáng权去打压。冲突政治学对此提出“安全阀”理论,它认为:社会应该保持开放、灵活、包容的状态,通过可控制的、合法的、制度化的机制,各种社会紧张能够得以释放,社会诉求得以回应,社会冲突得以消解。
“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难”
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难题,主要是社会底层的人群日趋定型,缺乏改变自己命运的渠道和机会,难以实现公正、合理、开放的向“上”流动。
有关部门调查表明,不仅城市底层群体靠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难度加大,其子女通过教育、就业等正常渠道进入更高层次,比如公务员、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阶层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父母职业、家庭收入、家庭社会关系等因素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明显增qiáng。
在目前的公务员队伍中,父母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比例最小,仅占2.8%,父母是“普通职工”的占26%;而父母是“公务员”的比例最高,占33.3%;在目前的公务员队伍中,希望子女当“公务员”的高达28%;希望子女当“普通职工”的仅1.5%;而希望子女当“进城务工人员”的为零。
当前中国教育的公平性失衡,是造成“代际继承效应”增qiáng的重要因素。
生活的艰难,对前途的绝望,心理的严重失衡,使城市底层的人群qiáng烈地反作用于社会,出现了以bào力或非法手段获取更高社会经济地位的苗头,城市底层人群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在社会底层qiáng烈渴望改变其经济社会地位的冲动的背景下,如果正常的社会流动渠道变狭窄或者被阻塞,将可能形成影响社会稳定的冲击波,甚至成为孕育社会动dàng和bào力的土壤。
自古以来,教育就是社会底层向“上”流动最重要的机制。越是社会底层的群体对子女的教育越是重视,子女有希望,他们就变换绝望。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讲,国家应该保证全社会义务教育资源享用的公平性。
现在中国热衷于“民心工程”,实际上是典型的大忽悠。
一是因为“民心工程”都是花钱工程,政府花的都是老百姓、纳税人的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理所当然,与政府官员“得民心”有何关系?
二是因为“民心工程”是当局本来应该gān好的工作。其中不少是政府长期积累的欠帐,不追究责任已经是便宜,怎能拿“民心”来标榜?
三是因为确定“民心工程”缺少民众参与。工程项目大都由当局内定,当局留够自己的开销,余下的钱才办多少是多少。
四是财政暗箱操作没有资格谈“民心工程”。政府真要搞“民心工程”首先要公布全部财政收入。
五是“民心工程”的根本在于以心换心。
六是为人民服务是当局存在的前提和宗旨,再提出所谓“民心工程”纯属节外生枝。这恰恰说明一些地方的gān部不得人心的事情太多,不得不拿“民心工程”当挡箭牌和遮羞布。
6.5 关于态度与规则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在你犯了错误甚至是犯罪以后,执法者往往看你的“态度”给以处罚。这也是中国的一条潜规则。“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就是这一潜规则的最好表现形式。但是,在法治社会,应该是规则看守一切,要让“态度”等于零。重“态度”轻规则,会使人肆无忌惮地藐视规则;重规则轻“态度”,一是可以促使人心甘情愿走向理性秩序。因为,规则往往更多地侧重于维护整体的利益,它与个人利益难免发生摩擦,有人根本就没有多少规则意识,就反复用“态度”来作挡箭牌,不看“态度”,只看规则,耍小聪明的人就会减少;二是可以大幅度减少看守规则者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是腐败的土壤,它为某些人的权力寻租提供了方便。一些人所以看重犯规者的态度,表面上好象是在贯彻所谓“教育重于惩罚”的方针,实际上是在自觉不自觉地为自己制造jīng神和物质的谋利空间。
“态度决定一切”的实质,就是权力的滥用和权力欲的满足。“弹性权”是腐败效应的后遗症,是社会权力渗透于诸领域的连锁反应,是污染社会风气的苦果。尽管舆论在不遗余力地谴责权力与金钱结合的肮赃,尽管规则、诚信、公平、公正、公开的宣传不决于耳,却老摆不脱权力经济的yīn影,权力寻租的怪胎屡出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