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_张梅煊【完结】(8)

2019-03-10  作者|标签:张梅煊

  这是淮军和太平军双方第一次jiāo战,当时李鸿章带来的是树字营、chūn字营等。chūn字营很快就抵挡不住往桥边逃跑,李鸿章正坐在虹桥桥头督战。他一把抓住带队的张遇chūn对士兵下令道:拿刀来把他的头砍了!张遇chūn只好又带人往回冲。张遇chūn是李鸿章的旧部,是李鸿章十分信任的人。但在大敌当前的时候,李鸿章就毫不留情了。经过虹桥、北新泾、四江口三场战役,李鸿章率领淮军守住了上海,使得那些最初耻笑淮军是“乞丐兵”的人开始对淮军刮目相看。

  立足之后,李鸿章开始整顿江苏省的吏治。他罢黜了一批官员,起用了一批务实肯gān、能力出众的人才,例如郭嵩焘、丁日昌等人。与此同时,李鸿章开始建立自己的幕府,幕府中很快招集了一大批各种各样有能力的人才。其中有jīng通数学、天文、机器制造的科学家;有懂得会计、钱谷之事的经济学人才;有熟悉兵法懂得机谋的军事人才等等。李鸿章用人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而且能做到人尽其才,最大地发挥调动幕僚们的积极性和能力。李鸿章还善于发现人才,上海那个钱鼎铭,也被李鸿章收归旗下,让他为淮军办理营务。这些人被李鸿章聚集在一起,齐心协力做好江苏的事情,做好淮军的事情,做好李鸿章jiāo办的事情。

  李鸿章做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征集军饷。他采取了关税和厘金分开使用,用关税支付“常胜军”、中外会防局和镇江绿营的费用,用厘金承担湘军和淮军的军费。当时上海的厘金收取是全国最高的。厘金的税额是按照商品价格的百分比收取,值百抽一,百分之一为一厘。李鸿章认为,从商人手中多收点钱,胜过从农民身上收税。厘金的用途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比从民间收税更方便。在李鸿章的多方筹措下,厘金大笔的进入了湘军和淮军的银库。然而,曾国藩还不够满足,希望李鸿章能筹集更多的军饷。李鸿章对于曾国藩的推举一直心存感激,所以对于曾国藩jiāo办的事情尽心尽力的去做,并未因自己得势就弃曾国藩而去。相反地,他比当幕僚的时候更加服从曾国藩,体现了顾全大局的一贯行为方式。在上海半年,李鸿章就为曾国藩筹集到军饷 9 万两。此外,他还给曾氏兄弟送去大批武器,支持他们的军需装备。

  当时,江苏的吏治特别坏,其中以前江苏布政使王有龄(时为浙江巡抚)为罪魁祸首。王有龄提拔的几个gān部如苏松太道吴熙、苏州知府吴云、苏松粮道杨坊等都是贪污腐化分子。做了一番深入调查之后,李鸿章开始采取行动。他让吴熙管理关税,以前归吴熙管理的厘金改由幕僚薛书常管理。接着要求吴熙要做出明确的账目定期汇报,吴熙只好开始做假账,以求蒙混过关。

  有一天,李鸿章喝酒之后,来到吴熙家中。对吴熙说:有人说你账目不清,现在总理衙门正要查你呢。你告诉我实话,你的账目有没有问题?如果你真有问题,那我想办法帮你找人疏通一下。吴熙看李鸿章喝多了,于是心里没有任何怀疑,拿出账本jiāo给李鸿章说,你看看吧。李鸿章看了一会儿说,我今天喝酒喝得头疼,看不清楚。我回去好好帮你看看账面怎么样?吴熙就这样把自己的罪证jiāo给了李鸿章。李鸿章回去后,马上找了几个jīng通会计的幕僚仔细审核,发现了账目中的很多问题。第二天,李鸿章就轻易地收拾了吴熙,改派huáng芳和刘郇膏掌管海关和布政使司。刘郇膏以前在上海当县令的时候的声誉较好,被百姓称为“刘青天”。他还是李鸿章的同年,李鸿章对他比较了解。杨坊看到李鸿章收拾了吴熙,吓得主动辞去了苏松粮道的职务。李鸿章把这个职务jiāo给了自己的老同学郭嵩焘。

  虽然,李鸿章使用一些被他称为“君子”的人管理财政机构,但是出于策略上的需要,他还任用了一些例如金鸿保这样声名láng藉的人物帮他做事,因为金鸿保同地方上的各种要人都有广泛的关系。李鸿章需要利用这些关系维持和壮大自己在江苏地区的势力。此时,作为地方行政最高长官,李鸿章注意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地方经济建设的问题。由于连年战争,百姓生活穷困,还有大批无家可归的流民。李鸿章首先在战后地区恢复农业经济,减免田赋,还给农民发放耕牛和种子,给饥民发放米钱。在未直接受到战争影响的地区,向地主官绅收取新税,用这些税金补贴对农业费用的开支。

  李鸿章还向朝廷提出举措,指出大户和小户之间的税率差别一定要改正,建议取消对大户的一些优惠政策。李鸿章在财政管理上一直倾向于从商人、地主、豪绅的手中获取钱财。他的这些措施多少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人民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在整个经济建设中,仍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大户抗税,一些贪官污吏趁机横征bào敛,还有很多无法得到保障的百姓仍然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

  李鸿章还使科举制度重新焕发了活力,他增加上海及临近地区的乡试名额,并在苏州设立新科。他还在苏州重建两个书院。1861年之后,忙于政事军务的李鸿章已经很少写诗,还放弃了收藏书法作品的爱好,而是把更多的jīng力放在实际工作中,放在那似乎永远也处理不完的事情上。在以后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在给朝廷写的一封信上说了这样几句话:中国的士大夫每天沉醉于文章的词句和练习写小楷字,而武将多半是粗俗愚蠢之人。由此可见,这时期的李鸿章已经看出:一个永远把jīng力放在练习写小楷字上的民族是不可能qiáng大起来的。

  有专家研究表明,这个时期的李鸿章在弘扬儒学方面并没有什么兴趣。他开始积极倡导以增qiáng中国国力应付国外挑战为目的的新政策。

  3.3节 练兵利器与“苏州杀降”

  还是在安庆的时候,李鸿章就开始接触外国人的洋枪洋pào,还有那些威力无比的远洋战舰与船队。到达上海之后,李鸿章不无惊异地发现,堂堂大清上海的防卫力量,竟是由英国人、印度人、法国人组成的三千人的洋人军队。这支军队是由上海商人和绅士出钱养着的外国雇佣军。该军 1860 年正式组建,由美国làng人华尔出任指挥。1862 年,被清政府命名为“常胜军”。这个华尔,后来还娶了杨坊的女儿,加入了中国籍。

  “常胜军”的武器都是西式的来复枪和榴弹pào,李鸿章看着这些硬梆梆、冷冰冰的“利器”,不禁惊叹它们的神奇力量,并逐渐对这些“利器”产生了及其热烈的向往。为此,他还化妆成百姓,亲自到上海的外国军舰上参观。李鸿章在文章中写到:我观察我们中华民族和外国人的种种,包括历史、制度和文字等等方面,外国人唯一比我们qiáng的就是他们先进的武器装备。如果我们中国人将来也有自己的先进武器,那我们就再也不用害怕外国人了。

  由华尔所率领的“常胜军”连连挫败雄风依旧的太平军这一事实,使李鸿章深深地感受到了洋枪洋pào的巨大威慑力,同时也不能不生出空前的危机感。李鸿章明确提出:大清现在的大患是太平军,将来更长久的大患必是洋人无疑。所以他要求自己的军队不能依靠洋人,一定要“自qiáng”,而最初的自qiáng之道,就是所谓“讲求洋器”。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8/2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