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16)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张载在总结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气一无论为基础的哲学体系,他提出: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宇宙论.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气的消散状态就叫"太虚".太虚是气的本体,所谓本体,指的是本来的形态,也可以说是气的原始状态,万物都是从这个本体中发生出来的.在万物的变化运动中,这个气虽然有聚有散,但不会增加或减少.气凝聚时,人们看得见,称之为有;气消散时,人们看不见,称之为虚.他以此批判道家有生于无的观点,也批判佛教"以山河大地为见病"的唯心主义.李约瑟认为张载的"太虚即气"的理论,可以与近代西方笛卡尔的"以太"理论相匹敌.是中国古代以气为本原的宇宙理论的系统化和哲学化.

  张载对当时的自然科学非常重视,他研究了天文、地理、历法、生物等科学,以气一元论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天体运动理论.他的气有聚散而无损益的观点蕴涵了物质不灭的内容.他曾经说:"凡有形之物易坏,惟太虚处无动摇,故为至实".

  而这个至实的太虚,又处在不停的运动中,"升降飞扬,未尝止息",他借用《周易》里面的"纟因缦"一词,来说明气之本体内部的jiāo感、运动和变化.因为这种变化的微妙,张载又把它称为神,"气之性本虚而神".这个神,指的是太虚之气产生万物的功能和动力.只要有气的存在和变化,神的功能就会显示出来,神是太盛这个本体的属性,张载也把它称之为道,"神,天德;化,天道".道是神的外化,是气运动变化的规律.气的运动是千变万化,而万物生长发展都有一定的秩序,张载把这个秩序称为理,"万物皆有理",理是气的条理,不过张载并没有深入讨论理的问题.到二程创立以天理为本的理论才深入讨论理与气的关系.

  张载主张"一物两体论".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世界运动的本源是事物内部yīn阳的对立统一,"气有yīn阳,屈伸相感之无穷".他把yīn阳的动静相感之性,称为太和,称为道.太和的升隐浮沉,纟因缦屈伸,是一切运动的动力,归根结底是yīn阳的对立与jiāo感,一切具体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于内部的对立与jiāo感,他把这个规律概括地称为"一物两体"."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注]因为一气内部有yīn阳两方面的jiāo感,所以有各种各样难以预测的变化,所以称为神.而yīn阳的jiāo感最终表现为一气的变化.

  张载的"一物两体"论阐明了宇宙万物的矛盾现象,指出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特征,他是沿着《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yīn阳对立统一思想发展而来的,任何事物内部都有yīn阳两个方面,这就是两.yīn阳两个范畴可以包涵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多种范畴,它们最终是统一于一个气.所以,一与两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开的.一气而含有yīn阳的jiāo感变化,所以天地万物能够生生不息,处在永恒的生长和消亡过程中.

  张载的一物两体论,表明他对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有相当的认识.

  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他认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对立的双方必然会有斗争,而斗争的结局却是二者的和解而达到新的统一.

  这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观还有相当距离.张载的相对、相仇、和解,主要还是描述"气本之虚"的宇宙运动,气凝聚为万物就有象有对,万物再返归大虚就是和而解.

  中国古代讲气与yīn阳的哲学家不少,但以气为基点建立一个系统的宇宙本体论,张载却是第一人.他从太虚即气,yīn阳jiāo感产生万物,从神,天道,到理,展现一个有机而和谐的宇宙整体.新儒学寻求的是天与人合一的共同的本,张载找到"气之本",克服了晋唐以来儒学天人二本的弊病.在以气为本的基础上,人与世界、历史与自然的规律合而为一,由天道观到人性论,由人性论到伦理哲学,建立起他的哲学化的儒学体系.既要维护封建秩序,又要实现民胞物与的大同理想,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和以儒家经典为纲领的唯心史观就这样结合在一个体系中.

  张载是北宋新儒学cháo流中产生的一代学术宗师,也是中国哲学史上首先创立气一元哲学体系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虽然他的政治伦理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但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赵载光 撰)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 回目录

  宋学泰斗 程颢·程颐

  程颢(1032——1085)

  程颐(1033——1107)

  程颢和程颐是亲兄弟,世称二程,他们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的主要骨gān人物.由于二程的思想十分接近,生活经历大体相同,一般学术史和评价对他们的学术思想亦很少作分别介绍,笔者谨从旧例,将他们同列一传.

  一、官僚世家两兄弟 经历不凡有名声

  二程的家世历代居官,他们的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一员将领.在宋太宗为晋王时,又是赵光义的幕僚之一,以后又做过宋真宗的老师,官至兵部侍郎,死后赠封少卿.曾祖父程希振,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其祖父程囗赠开封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二程的父亲程(王向)又以世家的萌庇,照例做了一个"郊社斋郎",得到了晋升机会,由此起家,连续做了几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到了暮年,才因老病致仕(退休).

  程颢,宇伯淳,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死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后人号为明道先生.

  程颢自幼聪颖,幼年时期就开始习诵儒家经典,10岁就能写诗作赋.他不但天资聪颖,并能刻苦学习,20余岁即中进士.随后做了几任地方官,在任上,是一位gān练的官员.其弟程颐在《明道先生行状》中叙述了其兄作地方官时期的一些重要事迹.

  中进士后,调京兆府酃县(今陕西户县)主簿,刚上任时,县令即因其年轻,不了解他的才能,就在这时,县衙受理了一宗比较复杂的案件:有个县民借居其兄长的屋宅,很多年之后,在此住宅中挖出很多埋藏于地下的钱币,这个县民的兄长之子认为是他父亲所藏,两家到县衙争讼.县令觉得难以判案,对程颢说:"此事没有证据说明钱币为谁人所藏,应该如何断案?"程颢说:"此事容易辨明".他对原告说:"你父亲是在什么时候把钱币埋在宅内的?"原告说:"四十年了".

  又问:"被告借住这所房子多少年了?"原告说:"二十年了".程颢即派人取出十千钱币,进行了仔细考察,然后对原告说:"如今官府铸钱,不到五六年就流行于全国,这些钱币都是未藏前数十年所铸造的,怎么解释?"原告不能答对.案子判清了,县令对程颢十分惊奇.

  后来,程灏为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主簿,此处回税不均的现象十分严重,同江宁府靠近的好田土,都为有权势的人用高价购买了,可是,这些好田上的赋都很轻,一般小民百姓所有的远郊田,其购价虽低,赋税却很重,程颢帮助县令筹画良策,平均了赋税.由于这一措施对富人有所损害,引起他们的不满,因而企图阻止其实行,程颢没有让步,后来无人敢公开反对了.此后,宋朝中央政府也曾在全国各地推行均税法,但未收到成效.这件事说明程颖办事果断,能做到令出必行.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16/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