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71)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嘉靖四年(1525),王守仁在《答顾东桥书》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良知"和"致良知"说,对朱熹:"格物致知"、"知先行后"等思想进行了理论批判.

  "良知"论是"知行合一"的本体思想的展开和理论化,"致良知"就是通过发展"良知"而使人的道德潜能现实化,从人自身的本性中派生出现实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价值.所以,王守仁特别教诲诸生:"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jīng神."(《示诸生三首》)他要求诸生抛弃旧学故纸辞章,力求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这一年,王守仁为父亲守丧三年已经满期,按照惯例,朝廷应当召他回京,官复原职.但是,尽管御史石金等人jiāo章论荐,而执政者却一概不予理睬.随后,尚书席书又上疏特荐曰:"生在臣前者见一人,曰杨一清(曾任吏部尚书,后为首辅,因被人攻讦去官);生在臣后者见一人,曰王守仁.且使亲领诰券,趋阙谢恩."然而,朝廷终究不召守仁领券.这样,他只好闲居在家,继续授徒讲学.九月,他与诸生制订了讲会条约.这个条约,实际上是一种学术性活动组织章程.集会地点定于龙泉寺中天阁,时间定为每月初一、初八、十五、甘三日.条约要求诸生"务在课掖奖劝,砥砺切磋,使道德仁义之习日亲日近,则势利纷华之染亦日远日疏,""相会之时,尤须虚心逊志,相亲相敬.……或议论未合,要在从容涵育,相感以成;不得动气求胜,长傲遂非,务在默而成之,不言而信."王守仁组织讲会,订立条约,倡导诸生在讲会中地位平等,争论自由,这是他创建阳明学派的一项有效措施.十月,通过王良等人的共同努力,在越城(今浙江绍兴市)西部门内的光相桥东边建成了阳明书院,以广居从学之士.这座书院从此便成为阳明学派传道授业的重要场所,许多有名的王门学者都曾经在这里受学或讲学.

  王守仁居越讲学六年(1522——1527),广授门徒,创立学派,其心学著作《传习录》由原3卷增至5卷(嘉靖三年十月由门人南大吉续刻于越),《文录》4册亦刊行传世(嘉靖六年四月由门人邹守益刻于广德州),其他理论著作亦广播于学界,这标明阳明学说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王守仁在"知行合一"的本体论方面完成了他的理论体系建设,以"良知"揭示道德本体,以"致良知"揭示道德修养方法,从而正式建立起具有独立思想体系的新儒家学说——阳明心学.

  与此同时,经过王守仁苦心培养的一大批阳明学派的骨gān人物已经崭露头角,茁然独立.诸如浙中的钱德洪、王畿、陆澄、顾应祥、huáng宗明、季本、张元冲、张元忭、蔡宗兖、朱节;江右的邹守益、欧阳德、聂豹、huáng弘纲、陈九川、魏良弼、何廷仁;北方的南大吉;南中的huáng省曾;楚中的林信;泰州的王民等等,后来都成为阳明学派支系的开创人物,为阳明学说的传播和发展各自作出了突出贡献.

  十、天泉证道

  嘉靖六年(1527)五月,朝廷命王守仁以原官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前往广西征讨思恩、田州之乱.原来,思恩、田州的少数民族与明王朝的矛盾是由地方官与土司首领之间挑起的,朝廷实行大汉族主义,采用屠杀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先有田州岑猛bào乱,被提督御史姚镆率兵镇压;后来余党卢苏、王受构众作乱,攻陷思恩.姚镆又集合邻近四省兵力进行讨伐,但久战不克,所以朝廷起用王守仁总督两广及江西、湖广军务,并责以体国为心,不得循例辞避.

  王守仁闻命,乃上疏启奏曰:"伏自思惟,臣于君命之召,当不俟驾而行,蚓兹军旅,何敢言辞?顾臣病患久积,cháo热痰嗽,日甚月深,每一发咳,必至顿绝,久始渐苏.……夫委身以图报,臣之本心也.若冒病轻出,至于债事,死无及矣."疏中又曰:"伏思两广之役,起于土官仇杀,比之寇贼之攻劫郡县,茶毒生灵者,势尚差缓.若处置得宜,事亦可集."(《辞免重任乞思养病疏》)他一则以病疏奏免任,二则建议朝廷采用非bào力方式解决思、田问题.但朝廷不纳其言.接连遣使敦促他尽快启程.王守仁怀着一颗效忠明王朝的"良知"之心,毅然决定赴任.

  八月,他jīng心安排好阳明书院讲学事宜,又专为弟子写下一篇《客坐私祝》,谆谆告诫诸生曰:"但愿温恭直谅之友,来此讲学论道,示以孝友谦和之行,德业相劝,过失相规,以教训我子弟,使无陷于非僻;不愿狂躁情慢之徒,来此博奕饮酒,长傲饰非,导以骄奢yíndàng之事,诱以贪财黩货之谋,冥顽无耻,扇惑鼓动,以益我子弟之不肖."虽寥寥数言,实可谓语重心长,使其弟子获益非浅.

  九月初八日,钱德洪和王畿访张元冲于舟中,一起谈论为学宗旨.王畿曰:

  "先生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恐未是究竟话头."钱德洪曰:

  "何如?"王畿曰:"心体既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知亦是无善无恶,物亦是无善无恶.若说意有善有恶,毕竟心亦未是无善无恶."钱德洪曰:"心体原来无善无恶,今习染既久,觉心体上见有善恶在,为善去恶,正是复那本体功夫.

  若见得本体如此,只说无功夫可用,恐只是见耳."王畿曰:"明日先生启行,晚可同进请问."

  当晚半夜时分,前来为王守仁饯行的客人们陆续散去.等到客人告辞完毕,王守仁将要进入内室休息,忽听有人来报告,说钱德洪和王畿候立庭下,有事向先生请教.王守仁转身走出庭外,吩咐移度天泉桥上.钱德洪便以自己与王畿认辩的问题请王守仁教正,王守仁喜曰:"正要二君有此一问!我今将行,朋友中更无有论证及此者,二君之见正好相取,不可相病.汝中(王畿字)须用德洪功夫,德洪须透汝中本体,二君相取为益,吾学更无遗念矣."王守仁这番话,旨在调和钱、王二人之间的分歧.随即,他又叮咛道:

  二君以后与学者言,务要依我四句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此自修:直脐圣位;以此接人,更无差失.

  最后,王守仁又一次告诫钱德洪和王畿,曰:"二君以后再不可更此四句宗旨!

  此四句,中人上下无不接着.我年来立教,亦更几番,今始立此四句.人心自有知识以来,已为习俗所染,今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著实,此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钱、王二人经过先生指点,内心无不豁然深省.王门师生在天泉桥上的这次论学活动,被后世称为"天泉证道";王守仁的"四句宗旨",亦被后世称为"王门四句教".

  王守仁离越上道,诸门人送至钱塘,依依惜别.其后,他经过翟州、常山、南昌、吉安、肇庆到达梧州,沿途不辍讲学,听众纷至沓来.当他十月至南昌,发舟广信,诸生徐樾、张士贤、桂辄等人于途中请见,他一律以兵事未暇婉言谢绝,答应回途相见.徐樾从贵溪一直追到余gān,可见其求师若渴到了如此地步.尔后,"至南浦,父老军民俱顶香林立,填途塞巷,至不能行.父老顶舆传递.入都司,先生命父老军民就谒,东入西出,有不舍者出且复入,自辰至未而散,始举有司常仪.明日谒文庙,讲《大学》于明伦堂,诸生屏拥,多不得闻."继后到了吉安,他大会士友于螺川.诸生彭簪、王钊、刘阳、欧阳瑜等偕旧游300余人,专门迎接王守仁进入螺川驿中,他立谈不倦,qiáng调道德修养"工夫只是简易真切,愈真切愈简易,愈简易愈真切".十一月抵达肇庆,王守仁寄书钱德洪和王畿,希望他们做好阳明书院教习工作,严格执行讲会条约,促使诸生学业靖进;并要求他们经常报告书院的有关情况.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71/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