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6)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所以,荀子的所谓"分",不仅是社会等级的差别,同是也是对于不同等级的财富占有的保障.前者是为建立封建政治秩序而言的,后者是这种等级制度在生活资料分配上的体现,使生活资料的分配有个界限和标准.

  这种贯穿着森严的等级区别的"分",荀子认为是不齐之齐,不平之平,是合乎"人伦",顺乎"天理".荀子看到了"明分"对"使群"的必要性,肯定了社会等级制的存在.但是,他又认为这种等级的"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他说:

  "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颁而废……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之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王制》)可见,在荀子的眼中,"分"固然重要,但职位的高低、贫富贵贱的等级差别却是可以改变的.变与不变,就取决于是否能服从礼义和是否贤良.

  他说:

  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荀子·儒效》)

  只要掌握礼义、实践礼义,贱可变贵,贫可变富,上可成为圣人,下可成为士君子.这种"分"的改变,谁也禁止不了.由此可见,荀子的"明分"既具有肯定社会等级制的内容,也含有社会等级制可变的思想.这样,就将"明分使群"说建立在一个较为进步的基础上.讲荀子的"明分使群"说只qiáng调其肯定等级制的一面,忽视其等级制可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

  四、天人之分

  荀子是第一个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明确地对天给予自然的解释的思想家.天是什么?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现实的自然界,就是唯一实在的物质世界.他说:

  列星随旋,日月递(火召),四时代御,yīn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夭.(《荀子·天论》)天就是恒星运转、日月照耀、四时变化、yīn阳风雨、万物生成.这种天,也就是运动着的物质自然界.

  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什么呢?街子说: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shòu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荀子这里把自然界分为五个层次:"最为天下贵"的最高层次是有气、有生、有知、有道德观念的人;第二层次是有气、有生、有知而无道德观念的禽shòu;第三层次是有气、有生而无知、无道德观念的草木,即植物;第四层次是有气而无生、无知、无道德观念的水火,即无机物;第五层次也即最基本的层次是构成所有这一切的物质元素——无生、无知、无道德观念的气.这样,荀子就把无机界同有机界、人类同自然界的物类在"气"这个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荀子不仅以"气"为万物的本源,而且还对形神关系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他说: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荀子·天论》)"天官"、"天君"这些自然形成的形体、器官,是人类jīng神泛动的物质基础."形具而神生",先有了这些物质的形体,然后才产生了jīng神活动.这样,就揭示了jīng神对形体的依赖关系.这是先秦时代关于形神关系最卓越、最深刻的理论成果,是荀子对古代形神观的重大贡献.

  荀子还进一步揭示了宇宙运动变化的原因:"天地合而万物生,yīn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这是说天气和地气相结合,产生万物;yīn阳二气的接合和jiāo互,引起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这是从气本源说出发,从事物自身的矛盾来揭示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进一步论证了"天"的物质性,排除了主宰之"天"的存在.

  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那么,自然界有没有它固有的必然规律呢?荀子的回答是肯定的.其《天论》第一句就说:一天行有常."又说:"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这些命题尽管表述有异,但其旨皆同,都是肯定自然界有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什么?荀子说: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天论》)

  天道"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规律性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愿、好恶为转移的,它具有永恒性、客观必然性.一方面,人们不能把自己的任何主观的成分、主观的性质附加给自然界;另一方面,天也没有任何主观的私怨私德,它不能gān预人事.

  因为"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儒效》).

  天道并非人道,自然界的规律不能决定社会的变化.这种思想,就是所谓"天人之分"说.

  从此出发,荀子明确提出人类社会的治乱兴废,并不取决于自然界.他说: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藩长于chūn夏,蓄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离桀之所同也;禹以治,莱以乱,治乱非地也.(《荀子·天论》)天、时、地等自然条件,在大禹和夏桀的时代是相同的,但社会政治却有一治一乱的不同.这种比较说明社会的治乱主要不取决于目然,实际上已把社会治乱的根源由"天命"转移到人事上来了.

  荀子提倡"天人之分",qiáng调天不能gān预人事,天道不能决定社会的变化.但他又认为天、人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面,只不过这不是天支配人类社会、主宰人类社会,而是人类社会利用和主宰自然界.两者之间,人是主动的,天是被动;人是治者,天是被治者;人是有意识的主体,天是无意识的客体.

  荀子的这种思想,主要内容有二:一是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界.为此,他提出"天养"、"天政"的概念.他说:"财(裁)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同上)"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人与自然界,就是养与被养,假与被假的关系.他还进一步论述:"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荀子·天论》)"天养"只能"顺"而不能"逆",这个自然原则说明,自然界尽管是消极而无意识的,但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的生活起着客观的制约作用.因此,人类对自然界,"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同上),思想和行动只能适应其规律,而决不能违反它.

  二是主张积极地制天命,裁万物,做自然的主人.荀子说:"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一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荀子·王制》)君子,就是自觉的人.天地生君子,也产生其他的人和物类.街子认为,与其他的人和物类相比,君子最大的特点是"理天地".也就是说,君子和自然界的关系是理和被理的关系,君子不是匍匐在自然界膝下的奴仆,而是自然界的主人.这种"理",荀子也称之为治.《天论》说:"天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天之时、地之财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但这种制约是无意识的,而人类之治,却是主动的.这种"理"、"治"不但有顺应自然之意,也有改造自然之旨.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6/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