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56)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以为人间政治上可感天,国有善政,天乃出祥瑞以奖励之;国有恶政,天乃出灾异以谴告之;尚不知改,乃生祸乱以丧败之.这一思想发展到西汉末年便形成了虚诞无稽的谶纬神学,神圣的学术领域充满了天人感应的巫风鬼气.王充直接继承了荀子的"天人相分"的学说,同时补充说明了天人相分的原因,于此他吸取了道家"自然无为"的理论,认为"huáng老之家论说天道,得其实矣"(《谴告》),于是形成了天道自然的哲学体系.

  王充认为天是物质的天,没有情感,也没有知觉:"夫天者,体也,与地同."(《祀义》)天与地一样没有感觉器官,不会有知觉嗜欲:"地体无口目,亦知天无口目也"(《自然》),因无口目,故"恬淡无欲,无为无事"(同前).天是自然之天,无为之天,天地合气产生万物,诞生人类,一例皆出于自然:"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谈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矣."(《自然》)又说"天地合气,人倡自生."(《物势》)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鸟生于林,鱼生于渊,虮虱生于人一样,都不是任何造物者的有意创作.由此可见,"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自然》)"自然无为,天之道也."(《物势》)这那里有天地创造人类,又为人类创造万物的影子?针对"天故生人,故生万物"的谬说,王充批评说:"儒者论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又说,"如天故生万物,当令其相亲善,不当令之相贼害也."可现实却是血雨腥风,弱肉qiáng食,不仅物类之间互相吞食,而且同类之中也自相残杀.上天既有意地创造了人类和万物,何不令相亲爱?

  反令其相残杀,是天何其残忍也!

  天既无意生人,天既没有知觉,人事不能感动天,天也无从gān预人事,所谓"天谴"、"天怒"、"天罚"等等谬说,自然就是无稽之谈了.他说:"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明雩》)认为"寒温之气,系于天地,而统于yīn阳,人事国政,安能动之?"(《变动》)一切灾异天象,都与人事无关,他反驳"雷为天怒""雨为天喜",认为"雷者,太阳之激气也."当盛夏之时,"太阳用事,yīn气乘之,yīn阳分争","激she为毒,中人辄死,中木木折,中屋屋坏"(《雷虚》);所谓两者,也不是上天的甘霖:"雨从地上,不从天下","初出为云,云繁为而."这些由地而升的云气,"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更不是天神的什么喜怒(《说日》).

  如果天真能谴告人君,当亦能命如尧舜那样的圣君贤主治理社会,那就用不着谴告了.可是"今则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废德,随谴告之,何不惮劳"也如此(《自然》)!看来所谓谴告说是靠不往的,王充认为那不过是衰乱之世的虚妄之语罢了:"末世衰微,上下相非,灾异时至,则造谴告之言矣."人世到了衰乱的末世,人心怨怒,上下离德,如果灾害适至,于是,制造上天谴告之说.然则"谴告之言,衰乱之语也"(同前).天既不能因人君之败政而谴告,自然也不能因人主之善政而降瑞,因而对文王有赤雀之瑞,武王有白鱼之祥等瑞应说进行了否定:

  "自然无为,天之道也.命文以赤雀、武以白鱼,是有为也."其实际情况当是:

  "文王当兴,赤雀适来;鱼跃鸟飞,武王偶见,非天使赤雀至白鱼来也."(《初禀》)赤雀白鱼的出现,纯属偶然,与武王、文王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这不仅批驳了天人感应的谬说,具有无神论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君权神授的欺惘之辞提出了怀疑.

  其二是提出"元气"一无论,发展了儒学宇宙生成学说.《周易·系辞》曰: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yīn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伟大事业)."这是先秦儒家的宇宙生成理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宇宙产生的门户是yīn阳.但是"太极"只表达一种原始的终极状态,她到底是什么,易经本身并未说明,先秦儒家也未明言.东汉马融释太极为"北极星",显然是错误的;郑玄释为"淳和未分之气",十分jīng确,后之张载、王夫之俱从其说.以气释太极,则受王充"元气"说的影响.当然"元气"一词并不始于王充,在董仲舒《chūn秋繁露·王道》、《淮南子·天文》篇均言及元气;更早的还有战国楚之隐者所作《囗冠子·泰录》.但是董仲舒的"元气"仅指一年伊始的吉祥之气;囗冠子、淮南子属道家,他们说:"道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虽由元气所生,但并不是宇宙万物的终极状态,在元气之前尚有"宇宙、虚廓、道"为其本根,这显然不合符《周易》的"太极"学说.在汉代,另有一种元气学说,王充在《谈天篇》中曾加以引述:一说易者日‘元气未分,浑沌为一.’儒书又言:‘溟氵幸濛氵项,气未分之类也.及其分离,清者为天,浊者为地.’"说易之家和儒书之言似乎也是借用道家"元气"名词,但他们将元气置于天地与万物之始,则是合符"易有太极"的生成图式的.

  但是汉儒的元气说随着书散籍灭而无人知晓了,是王充继承并发挥了这一元气学说,将之广范运用于各个学术领域,解释各种哲学问题和社会问题,这就不仅保存了汉儒的元气说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周易》的宇宙生成理论.王充视元气为自然界的本原.上至天上的日月星辰,下到地上的飞潜动植,都是元气的产儿:天地为元气所生,天地乃含气之yīn阳,"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他说:"日者,火气之jīng"(《感类》);"雷者,太阳之激气"(《雷虚》);月者,水气之jīng(《说日》);"风者,气也"(《感虚》);寒温者,"天气"之运(《寒温》)…所有天文现象都为元气所成.更有甚者,盈天地之间,万事万物,亦莫不为"yīn阳所生".他说:"虫,风气所生"(《商虫》);"蛟蛲之类,昆蠕之属,含气而生"(同前);此外的各种事物,亦"随气而变"(《讲瑞》);"万物之生,皆禀元一"(《言毒》);甚至天地之间,万物之中最为贵重的人也不能例外:"yīn阳之气,凝而为人"(《论死》).天地也好,昆虫也好,万物也好,人类也好,皆为气生,在本质属性上并无区别,故曰:"人,物也;物,亦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道虚》).但是,万物之中,人世之间为何有形形色色的差别呢?王充认为那也是气作用的结果.他认为:元气有yīn阳,禀受有沃薄.yīn阳有清浊jīng粗之分,沃薄致善恶优劣之别.禀受jīng气者为高等动物,禀受浊气者为低级事物.人禀元气之jīng,含yīn阳二气,具有主智慧,主qiáng力的"jīng气",jīng气含"五常"(仁义礼智信),故最为天下贵:"夫人之所以生者,yīn阳气也.yīn气主为骨肉,阳气主为jīng神.人之生也,yīn阳气具,故骨肉坚,jīng气盛.jīng气为知,骨肉为qiáng."(《订鬼》)又说:"人之所以聪明知惠者,以含五常之气也."(《论死》)不过人有善恶,智有优劣,命有穷通,寿有长短一这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王充认为这多半取决于人在母体中禀气的沃薄而定:禀气纯厚者,其性善,命好,智优,寿长;否则,其禀气恶薄者,则性恶,命蹙,智劣,寿短(《本性》《命义》等篇).总而言之,天地万物,飞潜动植,不仅皆一例由气而生,而且也因禀气的情况不同而呈现出形形色色的形态和千差万别的境遇.一切的一切,莫不由气而生,由气而定.这就彻底地贯彻了气一元的理论,为儒家的宇宙生成学说作了理论说明.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56/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