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155)

2019-03-10  作者|标签:心缘

  朱元璋还推行严刑峻法,即以“重典驭臣下”。明朝律法比宋律严格。1373年(洪武六年),刑部尚书刘惟谦奉旨编定《大明律》,明太祖亲加裁酌,后又经三次修订,于1397年(洪武三十年)正式颁行。全书计30卷460条。《大明律》规定严禁功臣勋戚恃势接受投献,用虚钱实契典买和侵占他人田宅,不许jian豪诱取良人及略卖良人为奴婢;凡诬告者加等治罪。这些规定对保护小生产者的财产和人身,稳定社会秩序,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1385年(洪武十八年),明太祖颁布亲自编撰的《大诰》,接着又颁行《大诰续篇》、《三篇》。其中指定条目处以极刑,酷刑如凌迟、枭首、剥皮等就是在此时出现的。这使得明朝官员处在一种恐怖的气氛中。

  同时,太祖还分封宗室子弟,目地是希望借诸王的力量来保卫王室。这些分封的诸王,虽然没有土地人民,却拥有兵权。这些诸王拥兵自重的结果,导致了后来发生骨肉相残的夺权事件,比如燕王bī宫做皇帝等。

  朱元璋的上述措施和行为为后世明朝的统治打下了并不太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后世中国历史的某些恶行提供了范例。

  大致来说,太祖在位期间褒贬不一,但因其勤政爱民,所以政治还算清明。而明初的经济也得到迅速恢复,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洪武时,各州县每年垦田少者以千亩计,多者达20万亩。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除军屯、牧马草场和永不起科地,全国纳税土田总数达387.4万余顷。后来更增加到416万余顷。

  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粮食和经济作物总产量也提高了。这从田赋收入的增加上反映出来。1381年,全国征收麦、米、豆、谷261005251石,到1393 年,增至32789800石,12年间,增加了600多万石。棉花的种植比宋元时更加普遍。不仅闽、粤、赣、江南、湖广,就连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也开始大量种棉。

  经济的发展,使百姓开始安居乐业。明朝开始走向兴盛的道路。

  关于燕王称帝的预言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其孙建文帝即位,并着手削藩以巩固自己的势力。在铲除了几个势力较小的藩王后,将矛头指向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朱棣虽负抵御蒙古之重任,是举足轻重的藩王,但是这一次,即使装疯都不能幸免被削藩之运。最后燕王朱棣起兵打败建文帝,攻占南京,作了皇帝。

  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当时建文帝削藩期间,曾有一疯道士在街头唱曰,“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事后人们终于知道“莫逐燕”,是指不要bī迫燕王,否则燕王必将高飞,最后作皇帝。这也就是“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的意思。

  《推背图》第二十八象对这一时期发生的事情做了如下的预言。图中画的是建文帝焚毁皇宫。谶文是“草头火脚,宫阙灰飞。家中有鸟,郊外有尼。”“草头火脚”意思是燕王朱棣将有bī宫之举;“宫阙灰飞”指建文帝在朱棣進攻下,将皇宫焚毁;后两句的意思隐喻朱棣做了皇帝,而建文帝流落郊外做了和尚。颂文是“羽满高飞日,争妍有李花。真龙游四海,方外是吾家。”前两句指朱棣成为皇帝之时,连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也向他献媚。后两句是说建文帝做了和尚,以四海为家。

  而宋朝的《梅花诗》第四节中的第三句“飞来燕子寻常事”也预言了这一史实。

  “飞来燕子寻常事”是指雄踞燕京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夺取帝位的历史。燕王得天下,仔细想来也确为“寻常事”,在情理之中,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颇有雷同。

  在明朝刘伯温的预言《烧饼歌》中自然也有着对该事件的预测。“虽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河山永乐平。”意思是说建文帝即位后,虽有文官的拥戴,但需防备西方(指燕王)的威胁。永乐是朱棣夺取皇位后所取的年号,暗指永乐时期社会较为安定。

  明成祖朱棣的“永乐之治”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明史》上说他“智勇有大略”,“智虑绝人,酷类先帝”。而朱元璋也非常器重他。在建文帝实施削藩后,他被迫起兵推翻建文帝,并于1403年正式称帝,成为明朝第三代,也是卓有建树的皇帝,年号为永乐,是为明成祖。

  作为最高的统治者,朱棣继承了朱元璋勤奋、节俭、体恤百姓的长处,但却没有其父猜忌、偏信、武断的短处。他主张“用法当以宽”,“待人当以诚”,注意守成,励jīng图治,使明朝在永乐年间進入了繁荣辉煌时期。

  朱棣称帝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一,继续实行削弱藩王实力的政策,qiáng化中央集权体制。他把齐王榑废为庶人,剥夺周王、辽王植、岷王楩的三护卫,将宁王权徙封南昌,谷王橞徙封长沙。这样,军政大权進一步集中到了皇帝手里。

  其二,加qiáng边境防御。为了防范元代蒙古残余势力,成祖逐渐把政治、军事中心由南方转向北方。1421年(永乐十九年),成祖迁都北京,从而大大加qiáng了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现今北京的故宫就是在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动工兴建的。

  成祖在位期间,还5次御驾亲征,越过大漠追击蒙古各部,暂时消除了边境的威胁。

  其三,积极开展与周边其它国家的外jiāo。比如他从1403年开始就派使臣到安南、暹罗(泰国)、高丽、爪哇等国访问,建立友好关系。

  而这一时期的郑和下西洋更是扩大了明朝在海外各国的影响,用《明史》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qiáng”,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

  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人,祖居云南昆阳州(云南晋宁)。明太祖统一云南后,郑和被阉入宫,靖难之役中,从燕王起兵有功,朱棣赐他姓郑,提拔为内官监太监。

  从1405 年(永乐三年)到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成为闻名世界的一件盛事。他率领规模浩大的船队,经过中国南海诸岛,跨越亚、非两洲,对占城(越南南部),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满剌加(马六甲),彭亨(马来西亚),苏门答腊、旧港、爪哇(在印度尼西亚),榜葛剌(孟加拉),古里(印度西南海岸卡利库特),柯枝、琐里、加异勒(印度半岛),锡兰山(斯里兰卡),溜山(马尔代夫),忽鲁谟斯(波斯湾口),祖法儿、阿丹(阿拉伯半岛),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索马里),麻林(肯尼亚的马林迪)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進行了友好访问。

  郑和第一次航行,有船只62艘,水手、船师、卫兵、工匠、医生、翻译共2.7万多人。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可以容纳一千多人,是当时航行海上最大的船只。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具有当时世界上先進的航海设备和技术。

  郑和的船队满载中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纻丝、金银等各类商品,用以换回亚非各国特产,如象牙、香料、宝石等海外奇珍异宝,因此人们把这些船称为“宝船”。

  郑和远航亚非各国,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下西洋后,亚洲许多国家都先后派遣使节与明朝贸易。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古里等十六国使臣和商人到南京,一次就达1200多人,浡泥(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和满剌加两国的国王与王后也都来到南京,明成祖还设筵招待。当时苏禄使团由东、西、峒三王率领340余人来华访问,受到隆重的国宾待遇。东非的麻林王哇来顿本亲自率众访问中国,不幸到福州就病死了。木骨都束和卜剌哇也曾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進行友好访问。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55/35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