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rǔ国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该条约,英国侵略者打破了清王朝闭关自守的局面,从中国攫取了包括割地、赔款、开港、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在内的大量权益,以备受列qiáng欺凌和丧权失地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和法国也不甘落后。1844年2月,美国专使顾盛(卡莱布?库辛)率多艘舰船到达澳门,向清政府提出進京议约要求,清政府又派耆英为钦差大臣前往处理。7月3日,中美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即《望厦条约》。借此,除了割地赔款,英国从中国攫取的其它权益也为美国所享。该约还有着有利于美方的更详细规定,或者可以说给予了美方更多利益。比如,美国侨民可在五口建立医院、教堂和墓地;中国若想改变税则,须与美国官员商议;中国官员不得过问美侨之间以及美侨与他国侨民之间的诉讼。它也规定,美国人不得携带鸦片至华,否则由中国官员自行治罪,但这实为空文。法国专使西奥多?剌萼尼也于8月率舰队来到澳门,对清政府進行恫吓。10月24日,耆英与他在广州附近的huáng埔签订了中法五口通商章程,即《huáng埔条约》,法国获得了与英美同样的权益。剌萼尼还要求清廷废除对天主教的禁令,道光帝于1846年2月同意。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瑞典、普鲁士等国也先后对清政府提出利益要求,后者也大体允准。
道光皇帝与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性
鸦片战争的失败,并不能简单的归咎于清朝军备的落后,吏治的腐败等,因为以当时清朝的实力来说,是完全可以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道光时期清朝的国力虽然开始走向衰落,但依然是一个qiáng大的国家,虽然武器落后一些,但差距并不很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清政府面对的是一个远道而来的侵略国家,从兵力,从民心,从补给等方面都占有优势。取得胜利自在情理之中。但是结果却是清军不断战败,并最终签订了屈rǔ的条约。那么失败的原因何在?
个人认为,根本责任在道光帝。虽然他具有某些优秀的个人品质,也算是个勤政的皇帝,但是他生来恰恰缺乏康熙大帝的雄才大略和勇气以及对外界的深入了解。从战争开始,他从内心里就主张求和,不愿采纳忠言,而此后的很多决定都是那些主和的大臣秉承其旨意做出的。从这一点上看,道光帝是比较昏庸的。而战争的失败也就有其必然性了。
也许历史选择道光皇帝承载这一影响了此后中国发展的角色,有着其深刻的考虑;也许历史让中国的大门在此时以这种方式被打开,是为了未来的某种安排。我们虽不完全明晰上苍的安排,但历史的发展却让清王朝从此开始走向了衰落,西方文明也开始渗透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而且一个西方的“幽灵”在这股“西学东渐”之风中也踏入了中国的国土,并在此后的中国大地生根,gān出了让神也为之震怒的恶事。
鸦片战争结束后,道光帝于 1850年去世,终年69岁,在位共30年。庙号宣宗,葬慕陵。《清史稿》对道光的一生概括是:宣宗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远人贸易,构衅兴戎。其视前代戎狄之患,盖不侔矣。当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继之以畏葸,遂遗宵旰之忧。所谓有君而无臣,能将顺而不能匡救。国步之濒,肇端于此。
开始走向衰落的清王朝—咸丰之治
1850年,道光帝去世后,由其第四个儿子奕宁即位,年号咸丰。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二十六年,用立储家法,书名缄藏。咸丰虽然治国能力和办事魄力等方面都很欠缺,但却一直以“仁孝” 著称,因此得以登上皇位。
关于咸丰时期的预言
关于咸丰帝,唐朝高僧huáng檗在《禅师诗》第七首中预言了咸丰的在位时间和发生的事情。诗中预言道:“亥豕无讹二卦开,三三两两总堪哀。东南万里红巾忧,西北千群白帽来。” 第一句“亥豕无讹二卦开” 预言咸丰登基之年是辛亥年,第三句“东南万里红巾忧” 预言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西北千群白帽来” 预言英法联军头戴白帽進入北京并火烧了圆明园。
唐朝的著名预言《推背图》第三十四象和第三十五象也分别预言了太平天国事件和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推背图》第三十四象的图像是洪水滔天,树苗只露出点头来,河边白骨成堆。暗指太平天国之事。谶文是:“头有发 衣怕白太平时 王杀王” ,颂文是“太平又见血花飞,五色章成里外衣。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 对后人而言,这是讲得十分清楚的一象。文字一目扫去,对历史和预言有感觉的人会脱口而出,这是讲太平天国!“头有发”指太平天国的民众留长发,但不按满清规定结辫,被称为“长毛”。“衣怕白”喻指太平天国的天京内讧中,执白旗的北王韦昌辉屠杀了东王杨秀清和他的全家,及部下和士兵2万多人,造成一片血腥恐怖。“五色章成裹外衣”:此句意指太平天国以五色旗为标志,又以诸多纲领而闻名--包括《原道救世训》、《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等。“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 意思是洪秀全的起义以及和清军的战争,造成庄稼长势不好。“中原曾见”指曾国藩在湖南组成湘军。此句意指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最终败于曾国藩的湘军手下。
《推背图》第三十五象的图像是有一城墙,城门口站着三个人。隐喻咸丰去世后,三个大臣辅佐幼主。
谶文是:“西方有人,足踏神京。帝出不还,三台扶倾。” 意指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出逃,却没有回来,死在外边,遗命端华,肃顺和载垣三大臣辅佐幼主。
颂文是“黑云暗暗自西来,帝子临河筑金台。南有兵戎北有火,中兴曾见有奇才。” 前两句还是预言英法联军入侵,咸丰逃到承德。而此时南方有太平天国起义,北方有西方入侵。曾国藩为中兴奇才,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
且看历史的真实。
内忧外患中的咸丰统治和咸丰之死
咸丰即位后,同时面临着两大问题:内忧是太平天国的起义,外患是英法等国对中国的侵略。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与清王朝的对峙
康乾盛世给大清王朝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繁荣,还有人口的迅猛增加,这自然相应的带来了一些隐患。也就是说,当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耕地的增长速度,而又缺乏自然淘汰之法,人口的激增可能会导致社会动乱。嘉庆,道光年间,清朝开始由盛转衰,经济衰退,政府收入和储备都在减少,加之吏治腐败,人口压力带来的负面作用开始显露出来。从嘉庆元年(1796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 的四十四年中,有记载的武装bào动和民众起义多达93次;而从道光二十一年到二十九年的九年中,这类事件达到110次。而1850年,即咸丰即位后当年十二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