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79)

2019-03-10  作者|标签:心缘

  东汉另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公元141-208),则jīng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他创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手术。这表明中国医学在公元二世纪时,在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就已有相当成就。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据记载他可以做三种手术:①施行剖腹扩创;②刮骨疗毒;③脑外科等手术。他还创五禽戏,qiáng调体育锻炼,以增qiáng体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 建筑

  两汉时期的建筑日臻完善,并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筑的发展。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至今没有发现一座汉代木构建筑。不过史籍中关于这一时期建筑的记载非常丰富,有关当时建筑方面的资料也很详实,此外,出土的大量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和明器,也对真实建筑的形象、室内布置、以及建筑组群布局等方面都做出形象具体的补充。

  汉代的城市建筑是以长安城为代表的。自高祖刘邦起,揭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到平帝止,先后修建了未央宫,东闹、北闹、前殿、武库、太仓、长安城墙、柏梁台、章宫、太液地、长乐宫北、明光宫、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时,刘秀修西汉11陵和长安宫室。

  汉长安城三大宫之一的长乐宫位于城东南,周长90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占汉长安城面积的1/6,宫内共有前殿、宣德殿等14座宫殿台阁。未央宫位于城西南,始终是汉代的政治中心,史称西宫,其周长9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占城面积1/7,宫内共有40多个宫殿台阁,十分壮丽雄伟。建章宫是一组宫殿群,周围10余公里,号称“千门万户”。汉长安城以其宏大的规模、整齐的布局而载入都城发展的史册,汉代以后,虽还有几个小王朝建都于此,但长安城永远失去了盛汉时的光彩。

  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以后,在周代成周城的基础上修筑扩建起一座更大规模的都城,自此这座城市作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达330多年之久,史学界将它概称为“汉魏洛阳故城”。

  汉代以木构建筑为主。汉代宫室多为台榭形制,故须以阁道相连属,甚至城内外也以飞阁相往来。

  木构楼阁的出现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成熟的标志之一。东汉中后期的墓中出土了许多画像砖、陶制楼阁和城堡、车、船模型。明器中常有高达三四层的方形阁楼,每层用斗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坐,将楼划分为数层,此种在屋檐上加栏杆的方法,战国铜器中已见,汉代运用在木结构上,满足遮阳、避雨和凭栏眺望的要求。各层栏檐和平坐有节奏的挑出和收進,使外观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虚实明暗的对比,创造中国阁楼的特殊风格。

  早在两汉时期就出现了“阙”。“阙” 音确,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 “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瞭望,因此也有把“阙”称为“观”的。

  现存的汉阙都为墓阙。高颐阙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城东汉碑村,是我国现存30座汉代石阙中较为完整的一座。它建于东汉,是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及其弟高实的双墓阙的一部分。高颐阙由红色硬质长石英砂岩石堆砌而成,为有子阙的重檐四阿式仿木结构建筑,其中上下檐之间相距十分紧密。阙顶部为瓦当状,脊正中雕刻一只展翅欲飞、口含组绶(古代玉佩上系玉用的丝带)的雄鹰;阙身置于石基之上,表面刻有柱子和额枋,柱上置有两层斗拱,支撑着檐壁。檐壁上刻着人物车马、飞禽走shòu。

  此外,两汉时的建筑已具有庑殿、歇山、悬山和攒尖4种屋顶形式。庑殿正脊短,屋面、屋脊和檐口平直,屋顶正脊中央常饰有凤凰。由以上这些,便形成了汉代建筑古朴简洁,但又不乏朝气的形象。通过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可知,当时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台梁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斗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穿斗、井gān3种基本构架形式此时已经成型。

  汉代的栏杆有卧棂栏杆,斗子蜀柱栏杆,柱础的础质难辨,式样简单;台基用砖或砖石混和的方法砌成;门为版门、还有石木门;窗的纹样有直棂窗、斜格窗和锁纹窗,还有天窗;天花有覆斗形天花和斗四天花;柱有圆柱、八角柱、方柱等,有的柱身表面刻竹纹或凹凸槽。方柱柱身肥而短,有收分,上置栌斗;方形双柱指房屋转角常每面用方柱一个,各承受一方面的梁架,这种做法后代逐渐减少。

  尽情演“义”的时代 三国

  (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目录

  ?前言

  ?东汉末年天下态势

  ?雄才滔略的曹操平定北方

  ?仁德宽厚的刘备抗曹兴汉

  ?才秀明达的孙权江东称雄

  ?三国鼎立

  ?蜀汉的兴亡

  ?曹魏的兴亡

  ?东吴的兴亡

  ?文化

  ?科技

  前言

  就在汉室这幕大戏即将落幕之际,又一出波澜壮阔的大戏拉开了序幕,这就是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当时一位复姓诸葛单名亮的英雄人物,在出山之前纵论天下大计时,就准确的预言了三分天下的结局。

  历史的走向果然如其所料,并在一直验证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法则。而诸多的风流人物就在这业已预先设好的大舞台上,尽情的展示着智谋,尽情的演绎着 “忠义、仁义、信义”,并为后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比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官渡之战,过五关斩六将,赤壁之战,七擒七纵孟获等。虽然转瞬间,三国“是非成败转头空”,让后人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千古不曾泯灭的是“遥看三国事,满盘皆忠义。”

  三国始与公元220年曹魏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本篇采用的年限则从魏正式代汉起,吴被灭止。魏之前为群雄逐鹿时期。

  东汉末年天下态势

  东汉末年,由于外戚与宦官的不断争斗,政治十分黑暗腐败。公元189年4月,汉灵帝病死,少帝刘辩继位,其生母何太后临朝听政,舅父大将军何進执掌朝政大权。

  当此之时,天下已经大乱,群雄竞起。出身社会下层(屠户)的何進,企图依靠下层豪qiáng的董卓杀掉宦官,不料宦官首先发动,杀死何進。何進部将又攻入宫中,杀死宦官2000多人。而应何進之召领兵前来洛阳的并州枚董卓,则改立刘辩之弟刘协为帝,这就是汉献帝。董卓自此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横行天下,东汉名存实亡。

  汉室诸多旧臣痛恨董卓恶行,各地的州郡牧守以讨伐董卓为名纷纷起事,地方豪qiáng也加以响应,东汉末年混战的序幕遂正式拉开。由于袁绍出身于“四世五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世家大族,又在消灭宦官集团中出了力,因此在讨伐董卓时被推为盟主,从三面包围洛阳。董卓为躲避围攻,挟持汉献帝由洛阳迁都长安。公元192年4月,司徒王允设计与吕布杀死了董卓,天下百姓都拍手称快。但是随后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又杀死了王允,关中大乱。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79/35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