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的力量是伟大,要紧的,有志于改革者倘不深知民众的心,设法利导,改进,则无论怎样的高文宏议,làng漫古典,都和他们无gān,仅止于几个人在书房中互相叹赏,得些自己满足。
倘不深入民众的大层中,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则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时。〔30〕
在同一时期的一篇演讲里,鲁迅也向大学生发出这样的忠告:“不要只注意在近身的问题,或地球以外的问题,社会上实际问题也要注意些才好。”——他说,这样的“平常话”也是“在死了许多性命之后”才知道的。〔31〕
也就是说,无论从中国的改革的全局,还是从青年自身的健全发展,鲁迅都是鼓励青年“到民间去”,关注社会的实际问题的。
但鲁迅提醒年轻人:真实的民间与想象中的“我们的‘民间’”是不一样的;“单独到民间时,自己的力量和心情,较之在北京一同大叫这一个标语时”也是不一样的。而“将这经历牢牢记住”,“就许有若gān人要沉默,沉默而苦痛,然而新的生命就会在这苦痛的沉默里萌芽”。〔32〕——这提醒无疑是重要的:只有打破在城市里、从书本中形成的对中国民间的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苦痛的沉默”中获得正视现实“黑暗的勇猛和毅力”,〔33〕才会有“新的生命”与新的希望。
鲁迅还提醒“到民间去”的年轻人: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民间蕴蓄得“已经够多”的“怨愤”情绪。这“自然是受qiáng者的蹂躏所致”,其正义性与应该给予同情,都是毋庸怀疑的;但鲁迅深知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所以他同时又忧虑着怨愤没有导致“向qiáng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他说:“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甚么呢?”而“历史指示我们,遭殃的不是什么敌手而是自己的同胞和子孙。那结果,是反为敌人先驱”。鲁迅因此对“点火的青年”提出希望——
对于群众,在引起他们的公愤之余,还须设法注入深沉的勇气,当鼓舞他们的感情的时候,还须竭力启发明白的理性;而且还得偏重于勇气和理性,从此继续地训练许多年。这声音,自然断乎不及大叫宣战杀贼的大而闳,但我以为却是更紧要而更艰难伟大的工作。
总之,我以为国民倘没有智,没有勇,而单靠一种所谓“气”,实在是非常危险的。现在,应该更进而着手于较为坚实的工作了。〔34〕
这也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历史教训”。〔35〕
四
鲁迅还号召年轻人要甘于当“泥土”。
这是他在“五四”以后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一篇演讲中提出的。〔36〕——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如果将“五四”以后,胡适对青年学生的演讲与鲁迅的演讲做一番比较,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胡适在1920、1921连续两年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演讲,一再表示:“我不希望北大来做那浅薄的‘普及’运动,我希望北大的同人一齐用全力向‘提高’这方面做功夫。要创造文化、学术及思想,惟有真提高才能真普及”;〔37〕“必须造成像军阀、财阀一样的可怕的有用的势力,能在人民的思想上发生巨大的影响”,“要造成有实力的为中国造历史,为文化开新纪元的学阀,这才是我们理想的目的”。〔38〕这里贯穿着胡适的“jīng英教育”思想,他显然要引导青年学生去做对国家、人民负有指导责任的、“为中国造历史,为文化开新纪元的学阀”。
但鲁迅所提出的问题是:“未有天才之前”。——我们不能简单地说,鲁迅是针对胡适而言的,而且鲁迅也没有否认“天才”本身;但他确实提出了与胡适不同的思路,他qiáng调——
不但天才,还有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鲁迅对民众的“泥土”作用的重视,与我们前文所讲的“到民间去”的思想,以及在第十三讲所论及的鲁迅的平民立场与自我定位都是相一致的:鲁迅的眼光始终是“向下”的。
我们在这里要着重讨论的,是鲁迅对青年的期待——
就是在座的诸君,料来也十之九愿有天才的产生罢,然而情形是这样,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这里也贯穿着一种“泥土教育”意识:qiáng调“大家都可以做”,而不是有“天赋”的少数人才能做的;qiáng调“切近”的人生选择,而不是高远的难以实现的目标;qiáng调与作为“泥土”的普通民众的亲近与血肉联系,而且自己也要做“泥土”。
由此形成了所谓“泥土”jīng神。鲁迅说了两条,一要“扩大了jīng神,就是收纳新cháo,脱离旧套,能够容纳,了解那将来产生的天才”。——这是新时代的泥土,是为新的时代jīng神所渗透的,因而能够成为真正的社会改革的基础。其次,“又要不怕做小事业,就是能创作的自然是创作,否则翻译,介绍,欣赏,读,看,消闲都可以”。——这里显示的“不怕做小事业”的坚实、坚韧,脚踏实地,埋头苦gān的jīng神,是典型的鲁迅jīng神,也是鲁迅在以后的著作、通信中,一再qiáng调的,不妨再抄录一些——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gān的人,有拼命硬gān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39〕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gān就是素园。〔40〕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41〕
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