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臣之写《音学五书》。忽忽二十馀岁,又为余书是考。时亨迁蜕,
今兹学者能识正篆者渐希,于是降从《开成石经》,去其泰甚,勒成一
编,斯亦酌古准今,得其中道者矣。稿本尚有数事未谛,夏复为余考核,
就稿更正,故喜而识之。夏今名玄同云。
续编系文楷斋镌刻,颇为jīng致,弟子们愿意刻成后即举以奉赠,移送苏
州,由吴检斋任其事,而迟迟久未办,南方乃另行影印,吴旋去世,原板不
知尚存否,如有人得到初印有小像本,应知何如的珍重也。
□1950年
1月
28日刊《亦报》,署名鹤生
□收入《饭后随笔》
太炎文录的刊行
据古籍刊行社消息,不久将印行章太炎先生的《检论》、《国故论衡》
和《太炎文录》。这完全是及时的也正是必要的一件事。太炎先生的著作以
前也实在流行的太少了,这和他文字的艰深也多少是有关系的。在清末民初
这几位学者中,他的文章实在要算难懂,现在来加以整理出版,所以是很必
要但也是很困难的事。
太炎先生的著作,除民国以前,有过零星出版外,计有三次汇刊。第一
是浙江图书馆木刻的《章氏丛书》,是他全集的基本,流布得算最广,《检
论》等三种都在内。第二是《章氏丛书续编》,只有四册七种。系一九三三
年在北京刻板,由其旧日门人酸资而成,印刷甚jīng。我藏有蓝印者一部,卷
首有一张相片,手指间卷烟出烟缕缕可见,照得极好。刻好后原拟将全部木
板赠给章氏,终于不果,而抗战发生,这板的行踪遂不可查考了。其中有一
卷《新出三体石经考》,由钱玄同手写付刻,太炎先生似甚为满意,手写序
文云:
吴兴钱夏前为余写《小学答问》,字体依附正篆,裁别至严,胜于
张力臣之《音学五书》,忽忽二十馀岁,又为余书是考。时事变蜕,今
兹学者能识正篆者渐希,于是降从《开成石经》,去其泰甚,勒成一编,
斯亦酌古准今,得其中道者矣。稿本尚有数事未谛,夏复为余考核,就
稿更正,故喜而识之。夏今名玄同云。民国二十二年三月,章炳麟记。
第三乃已在太炎先生故后,由章氏国学讲习会在汉口编集铅印,名为《章
氏丛书三编》,只刊成《太炎文录续编》七卷四册,时在一九三八年二月。
当时计共印五百部,寄赠各处。据赠书单上所开,寄至北京者共六部,此刻
除我以外的五个人,都已归道山久矣。此次拟印行的《太炎文录》,不知是
否包含续编,这一点似乎值得注意。
太炎先生的文章本有句点,如照样翻印,尚不成问题,倘若要加以整理
注解,经验上觉得很不容易。《訄书》(后名为《检论》)不必说了,其不
易读是有名的,即如《国故论衡》,也像读秦汉以前的书相似,不能畅快的
读下去。“五四”前后,北京大学首先刷新教材,提倡“学术文”选录注解,
里边就有不少《国故论衡》的文章。据当时注解的人说,确实煞费苦心,幸
而里边多有旧日的弟子,有的有着先生《论衡》的原稿,打开来看,可以查
出改掉的是什么字,知道原来的意思。鲁迅曾说人家做古文的秘诀,先写一
篇平平常常的文章,随后仔细将其中字句掉换成古字,这就成为一篇古色古
香了。当然这也有很拙劣的,弄成竹马为“筱骖”,夜梦不祥为“宵寐匪祯”,
但就是最上的文人也就用的是这一副本领。《检论》与《国故论衡》文字的
艰深,不仅读者难以亲近,连注解者也难得适当的人。唯有《太炎文录》稍
为平易,便是照样翻印,也还可以,因为里边多是为《民报》而作,算是他
的一种比较通俗的文字。
□1958年
1月
14日刊《新民报晚刊》,署名十堂
□未收入自编文集
耕织图
中国向来称重农之国,可是农家的书少得很,大概在《四库书目》中只
占一卷吧。南北朝时的《齐民要术》是古典书了,自然是可贵,却也只是古
罢了。元朝的《农书》与明朝的《农政全书》平常不容易得到,手头只有一
册《天工开物》,是上海翻印本,图是石印的,所以也还可以看得。第一卷
《乃粒》,第二卷《乃服》,是分讲农桑两事的,虽然叙述简单,却喜图还
不少,关于农功有大小十六图,蚕桑包括棉花,有二十五图,第三卷《粹jīng》,
继续讲打稻脱壳,又有图二十二,总得六十三图,虽不jīng工,但尚近真实,
如南方的风车,北方的石碾,皆非亲见实物的人不能画得出来。
清康熙时敕绘《耕织图》,绘者焦秉贞乃是钦天监一小官,其画法据说
有郎世宁的传授,郎系义大利人,自长于西洋画,焦所作则仍是中国画,但
布置整齐,比例匀称,无文人画臃肿倒塌的神气,看去觉得细腻可喜,此虽
是应制之作,却可算得这一类中的佳作了。
《耕织图》在很久以前看过,记的不很清楚了,但看《天工开物》,觉
得有些乃是从此中脱胎,如簸扬一图,与焦氏作极相似,又砻与chūn臼亦然,
若取两者比较一下,即可知端的。在都市里的文化人要知道农家情状,最好
自然是下乡去,其次是看图画,现代尚无好资料时,则此种旧书还不妨利用,
比较的可靠。《天工开物》自序末云,“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
进取毫不相关也”,此公文章与意思都有点乖僻,但现在看来,这实在是很
有意思的书,只是于功名之士没有关系而已。
□1950年
3月
18日刊《亦报》,署名十山
□收入《饭后随笔》
北京风俗图
陈师曾画《北京风俗图》三十四幅,在姚茫父处,每幅有茫父题词一阕,
民国十六年由淳菁阁影印出版,大本两册,今淳菁阁早已关门,此书绝版久
矣。顷从友人处借看一过,觉得很有意思。师曾为清季诗人散原老人的长子,
曾留学日本,书画篆刻皆佳妙,在教育部任编审,后因侍父病,传染肠热症,
遂以不起。
画师图风俗者不多见,师曾此卷,已极难得,其图皆漫画风,而笔能抒
情,与浅率之作一览无馀的绝不相同。如送香火、执事夫、抬穷人、烤蕃薯、
chuī鼓手、丧门鼓等,都有一种悲哀气,若是用时式的话来说,道地写出民众
的劳动生活,虽是尚在三十多年前,却已经颇有新时代的空气了。
此外又有几幅,写的很有趣味,如压轿嬷嬷,据程穆庵题诗注云:
北京风俗,凡遇婚事,必于亲友家择一寿考多福之妪,先乘花轿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