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知堂书话_周作人【完结】(229)

2019-03-10  作者|标签:周作人

  的文学作品,便是以这种文体写作出来的。

  《古事记》三卷,据原序所说,是和铜四年(公元

  711)九月开始编集,

  于次年正月完成的。编集的人是安万侣,口授的是舍人稗田阿礼,而最初审

  定的乃是第四十代的天武天皇。所以安万侣的工作只是在于编写,不过这工

  作也是不可看轻的,盖事属初创,有许多困难的事情,《上古事记表》中说

  得好,特抄原文如下:

  然上古之时,言意并朴,敷文构句,于字即难,已因训述者,词不逮心,全以音连

  者,事趣更长。是以今或一句之中,jiāo用音训,或一事之内,全以训录,即辞理叵见以注

  明,意况易解更非注。

  今录《古事记》第一节的后半,以见一斑:

  次国稚如浮脂而,久罗下那州多陀用币琉之时(琉字以上十字以音),如苇牙因萌

  腾之物而,成神名,字麻志阿斯河备比古迟神(此神名以音),次天之常立神(训常云登

  许,训立云多知),此二柱神亦独神成坐而隐身也。

  书成九年之后,第四十四天皇元正女帝的养老四年(公元

  72),《日本书纪》

  三十卷成功,安万侣也参与其工作,由舍人亲王监修,这是一部汉文的日本

  历史,就书名看来,也可以知道这是国际性质的,但因此有这一个缺点,便

  是如日本国学者所说,里边有的是“汉意”,至少如作为文学看,其价值不

  如《古事记》的纯粹了。这正如《怀风藻》尽管是象样的汉诗,但是要看文

  学上的日本诗歌,也不得不去找《万叶集》来看,正是同一个道理。

  《古事记》的内容,是由两种材料混合编成,这便是序文里所引天武天

  皇的诏书中所说,帝纪与本辞。所谓帝纪就是记载历代天皇的历史,凡天皇

  御名,皇居,治天下,后妃,皇子皇女,升遐,御寿,山陵这些事实,在大

  葬的时候当作诔词去念的。现在虽然没有传本,但在那时代,恐怕已经有汉

  文记载存在,叫作什么《帝王本纪》之类。至于本辞,也称作旧辞,那是别

  一种性质的东西,用现代的名称来说,即是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这是

  古代口头流传的文学,讲述奇妙的故事,凡是诸神行事的是神话,属于英雄

  的是传说,若是同样故事而说的不是专属神或人的,便是民间故事了。天武

  天皇诏书里,虽说“撰录帝纪,讨核旧辞,削伪定实,欲流后叶”,意思是

  二者并重,但实际是未能达到目的,犹如把竹片接到木头上去,完全是两截,

  没法子融接得来。不过,这却是正好的。《古事记》的价值,不在作为一部

  史书上,它的真价乃是作为文学书看,这是一部记录古代传说的书,在公元

  八世纪时所撰集,这个年代在亚洲各国不算很早,但在日本却是第一部古书

  了。在那么早的时候,来敕撰一种故事书,事实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历史书

  的幌子底下,才能生产出来,而《古事记》就真是这样出来的。三卷中第一

  卷完全是神话,所记是神代的事情,第二三卷是记人皇的事情,自神武天皇

  至推古天皇,凡三十三代,除单纯的帝纪以外,所有故事都是传说的性质,

  内容虽相似,但所讲的主人公乃是人而不是神了。三十三代中间,仅神武天

  皇等十三代,于帝纪之外,有本辞的材料,成为中下卷的内容,其他二十代

  便没有故事,只剩枯燥无味的帝纪,而且那有木辞做装饰的十三代,其帝纪

  也是同样的枯燥,所以《古事记》三卷的价值,完全在于旧辞,即是神话与

  传说,帝纪一部分乃是应有的枝gān,有了这枝gān才能作为挂上新衣的钩子,

  这许多传说乃能说得有条理有系统,而不是一部杂乱无章的传说集了。古来

  有一句话,叫作“买椟还珠”,这《古事记》里的帝纪正是史实的珠子,但

  我们觉得有兴趣的,却在那些附加的装饰,正合得上那句买椟还珠的古话了。

  把《古事记》当作日本古典文学来看时,换句话说,就是不当它作历史

  看,却当作一部日本古代的传说集去看的时候,那是很有兴趣的,不过要简

  单的说明,却不是容易的事。一国的神话与传说,有些是固有的,有些是受

  别国的影响的。日本受印度、中国的影响很深,在《古事记》里很明显的看

  得出来,如第一五七节“天之日矛”,便很有印度故事的色彩,连言语也有

  关系,其自中国的为第一○六节的御真木天皇,一六三节的圣帝之御世,一

  七四节的雁生子,都有歌功颂德的模仿痕迹,若其出于自己创造者便很不相

  同了。日本传说自有其特色,如天真,纤细,优美,但有些也有极严肃可怕

  的,例如第一三八节的仲哀天皇的仓卒晏驾,即是一例。那是日本固有宗教

  的“神道教”的jīng神,我们想了解日本故事以至历史的人所不可不知道,然

  而也就是极难得了解清楚的事情。

  (一九五九年一月三十日)

  □1963年

  2月刊“人文”版《古事记》,署名周启明

  □未收入自编文集

  艳歌选

  《艳歌选》初编一卷,乌有子著,日本安永五年(1776)刻板,现藏东

  京上野图书馆中。原书未得见,仅在汤朝竹山人编《小呗选》中见其一部分

  计二十六首,首列俗歌原本,后加汉译。凭虚氏序言云:

  乌有先生尝游酒肆,每闻jì歌,便援笔诗之,断章别句,纵横变化,翻得而妙矣。

  (原系汉文,间有不妥处,今仍其旧,不加更正。)

  又例言云:

  和华相去辽远,异言殊音,翻此歌以成彼诗,斟酌增减,各适其宜,要在通情取意,

  不必句句而翻之,字字而译之。

  里巷歌谣,率出于流俗儿女之口,而翻之以成诗,自不得浑雅矣,间亦有翻难翻者,

  殆不免牵qiáng焉。总是杯酒馀兴,聊自玩耳,而或人刊行于世,盖欲使幼学之徒悦而诵之,

  习熟通晓,乃至于诗道也。固非近时狡儿辈侏离之言,自以为诗为文,锲诸梨枣,但供和

  俗顾笑,假使华人见之则不知何言之比也。世人幸详焉!

  日本十七八世纪是尊重汉学的时代,所以翻译俗歌也要说是诗道的梯

  阶,其实这位乌有先生的意思似乎不过在表示他的诗才,挖苦那些“狡儿辈”

  罢了。

  他的译诗,看上边的例言可以知道是不很“信”的,但是有几首却还译

  得不坏,今录于下,不过他是学绝句和子夜歌的,所以他的好处也只是汉诗

  的好处,至于日本俗歌的趣味则几乎不大有了。

  一

  纵不遇良人,但愿得尺素。

  尺素如可得,良人似还遇。

  二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29/36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