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知堂书话_周作人【完结】(240)

2019-03-10  作者|标签:周作人

  一、《江刺郡昔话》(一九二二年)

  二、《紫波郡昔话》(一九二六年)

  三、《东奥异闻》(同上)

  囚、《老媪夜谭》(一九二七年)

  五、《听耳草纸》(一九三一年)

  末了这一种是六百叶的大册,凡一百八十三目,三百三篇的故事,内容

  既甚丰富,方法尤极jīng密,可为故事集的模范。柳田氏序中提出两点云:

  佐佐木君最初也同许多东北人一样,感觉发达到几乎多梦似的锐敏的程度,对于故

  事之太下流的部分当然予以割弃,又有依据主观而定取舍的倾向。后来却能差不多按住了

  自己的脾气,为了那绝无仅有的将来少数的研究者留下这样客观的纪录,那决不是自然的

  倾向,而是非常努力的结果。

  向来讲故乡的事情的人往往容易陷于文饰,现在却能脱去,特别是在这方面趣味本

  来发达的人而能够如此自制,这实在是很不小的努力罢。这里的问题只在如此特殊的苦心

  将来的研究者能够怎样的感谢才好呢。我在当初《紫波郡昔话》及《老媪夜谭》成书的时

  候,一面常同情于这为人家所不知道的辛苦,一面也兼司警戒之役,怕这书不要成为佐佐

  木君个人的文艺了么。到了现在,我想这个警戒的必要已经没有了。假如可能,只能予这

  采集者以若gān的馀裕,使他能将这样辛苦的集录成的东西自己先来玩味一下。此外则是,

  不只是有些单纯的共鸣者起于各地,乃是期望渐渐有人出来,用了和他大略相同的态度,

  把本地的故事尽量集录下来。

  柳田氏所说的话实在可以作我们的当头棒喝。近年来中国研究民俗的风

  气渐渐发达,特别是在南方一带,搜集歌谣故事纪录风俗的书出来的很不少

  了,可是在方法上大抵还缺少讲究。集录歌谣的因为是韵语的关系,不能随

  便改写,还得保留原来的形状,若是散文故事那就很有了问题,减缩还要算

  是好的,拉长即是文饰之一种了,有时候同在话剧台上常要使用出旧戏的小

  丑或老生的表现法一样,增长故事里排调或方正的分子,这便成了所谓个人

  的文艺,而且又常常不是上好的一路,于是只好归入俗语的“文不像誉录生

  武不像救火兵”这类里去,正是画蛇添足点金成铁了。民间传述故事的时候

  往往因了说者的性质与爱好,一篇故事也略有变化的地方,不过那是自然变

  化,有如建筑刻石之为气候风雨所影响,是无可如何的事,若是搜集笔录的

  人不能够如实的记述,却凭了自己的才气去加以修饰,既失了科学的jīng严,

  又未能达到文艺的独创,那么岂不是改剜古碑的勾当,反是很可惜的么。还

  有一层,中国作这些工作的机关和人员都不能长久的继续,这或者是因为这

  些都属于官立机关的缘故亦未可知,总之像佐佐木那么耐得寂寞,孜孜矻矻

  的搜集民俗资料,二十年如一日的人,点了灯笼打了锣去找也找不到,这是

  实在的。民俗学原是田间的学问,想靠官学来支持是不成的,过去便是证明,

  希望他在中国能够发展须得卷土重来,以田间学者为主gān,如佐佐木氏的人

  便是一个模范值得我们景仰的了。(二十二年十二月)

  □1933年.. 12月.. 23日刊《大公报》,署名岂明

  □收入《夜读抄》

  和尚与小僧

  《和尚与小僧》(oshō

  tokozō),在中国应称为方丈与沙弥或是师父与

  徒弟,这里是一部书的名字,所以保留原称,没有改动。原书在昭和二年(一

  九二七)出版,中田千亩所著,题云《杜人杂笔》第一篇,其二为《傻媳妇

  呆女婿》,三为《和尚与檀那》,似未刊行,书均未见。中田于一九二六年

  著有《日本童话之新研究》,当时曾得一读,此书则未知道。近时看柳田国

  男著《退读书历》,其中批评集的第二篇系讲《和尚与小僧》者,始托旧书

  店找得一册。柳田原文云:

  古时候在一个山寺里住着一位和尚与小僧。

  用这样的文句起头的民间故事,自古及今共集录有百十来篇,据说这还不过是日本

  国内调查所及的一丁点儿罢了。

  我一读此书,且惊且叹,计有七点。现在且就此栏(案此文原登在《报知新闻》上)

  行数所许,稍述我的印象。

  第一,亏得著者着眼注意这种珍奇题目以来能够一声不响地勤劳地继续搜索。若是

  我呢,大约早已嚷起来了,早已变成青而gān瘪了也未可知。然而像这本书却正是成熟了落

  下的一颗果子。

  第二,在书店总不会有祈愿损失的,虽说是笃志,使其敢于把此书问世的却显然是

  时代之力。连那和尚与小僧都出书了,吾徒亦可以安心矣。此乃愉快的这回新发见之一也。

  第三,我们生涯中最是个人的部分,即是为祖母所抱而睡于一隅的时代的梦幻,乃

  是如此的与万民共同的一重大事件,此真非互相讲谈不能了知者也。假如没有中田君,那

  么我们的童年所仅得而保存的那宝贵的昔时,将为了无谓的怕羞的缘故而永久埋没了亦未

  可知。时世诚是一个山寺里的和尚也,将因了那明敏的小僧而看破——启发的事情在此后

  亦自必很多耳。

  第四,我们所特别有所感动者,这民族所有的千古一贯的或可称为笑之继承是也。

  例如三百年前安乐寺的策传大德(案即古笑话书《醒睡笑》的著者)当作某和尚的弱点某

  小僧的机智记下的故事,把他译作现代语讲给人听,那么昭和时代的少年也将大笑。而其

  故事的型式,则原只经历小小的变更,直从悠远的大过去继续而来,使天真烂漫元气旺盛

  的少年们悦耳怡情以至于今也。

  故事的根本乃是的确的老话,决不是中古的文艺的出产,这只须考察以何物为滑稽

  之牺牲即可明白了。在人有衰老,亦有世世的代谢。曾获得优越地位的大和尚也会遇见携

  金枝而来挑战者,不得不去迎敌。师弟长幼的伦理法则当然很为他援助,可是在单纯的客

  观者的眼里这也同飞花落叶的自然的推移一般,只是很愉快喜欢地看着罢。如《断舌雀》

  《开花翁》的童话里愚者简单地灭亡,《两个笨汉的故事》里智者无条件地得胜那样,其

  时还没有可怜这句话,从那个时代起小僧便在那里且与和尚战斗,且为大家所哄笑,为我

  们的儿童所围绕着,在等待中田千亩氏写这本书的时代之到来了。

  柳田氏是现代有名的民俗学者,我把这篇文章全抄译在这里,比我自己

  来说要好得多,这实在是想来讨好,并不是取巧。不过原来文字jīng练,译出

  来便有点古怪难懂,其中意义我相信却颇丰富,很有足供思索的地方。《和

  尚与小僧》原分两篇。其一为资料篇,就全国搜集所得百数十篇故事中选出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40/36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