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菩提_林清玄【完结】(6)

2019-03-10  作者|标签:林清玄

  庞灵照说的是:“禅的相应”,根本的禅法虽然说是往内心追求的,但是当一个禅的修行者自性觉醒之后,他的动作即使和平常人一样,对外在环境的看法却会大有不同,就是在最平凡的事物上也看出智慧,有时在一根草上也可以体会到真实明白的禅意,就如同祖师传下的心印一样。这正是大珠慧海禅师说的:“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也是禅者常说的:“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huáng花,尽是法身。”禅的相应也就是禅者和大地法身的心印呀!

  如果我们能看穿这一层,就知道庞氏一家都是见性的人,实在没有什么高下。关于“百草头上祖师意”,在《庞居士语录》里还有一则他和女儿的对话,可以在这里做一个注脚:

  有一天庞居士在打坐时,问灵照说:“古人道‘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是什么?”

  灵照说:“都老老大大了,还问这种话语!”

  庞居士:“你到底怎么说嘛?”

  灵照说:“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

  居士听了,会意地笑了。

  读了这则对话我们不能笑,而是要想:明明百草的每一根头上都有祖师的禅意,为什么我们从来没看见呢?

  答案非常简单:那是因为我们的妄念如十斛芝麻一样,如果我们的心念能进入专注清净的禅定,也能从百草头上清楚知道祖师的禅意。

  she鹿

  马祖道一的门下有一位石巩慧藏禅师,石巩在还没有出家的时候,以打猎为生,是最讨厌出家人的。

  有一次,石巩因为追赶鹿群,而经过马祖的寺庙,马祖站在庵前挡住他,接着两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石巩问马祖:“和尚见鹿过否?”

  祖曰:“汝是何人?”

  曰:“猎者。”

  祖曰:“汝解she否?”

  曰:“解she。”

  祖曰:“汝一箭she几个?”

  曰:“一箭she一个。”

  祖曰:“汝不解she。”

  曰:“和尚解she否?”

  祖曰:“解she。”

  曰:“和尚一箭she几个?”

  祖曰:“she一群。”

  曰:“彼此是命,何用she他一群?”

  祖曰:“汝即知如是,何不自she?”

  曰:“汝教某甲自she,即无下手处。”

  祖曰:“遮汉旷劫无明烦恼,今日顿息。”

  听到这里,石巩立刻毁弃弓箭,自己抽出刀来截断头发,当下剃度,成为马祖的弟子。

  这一段记载在《景德传灯录》的故事十分动人,那是因为里面藏了许多玄机,第一个玄机是马祖拦下石巩时已知道师徒的因缘。二是伟大的禅师也是猎者,他有主动的jīng神,并且能同时教化不同的弟子,我们看马祖门下有大珠慧海、百丈怀海、南泉普愿、庞蕴居士、石巩慧藏、西堂智藏等等弟子,个个都是历史上熠熠发光的大禅师,可见到他伟大的教化。

  三是警醒石巩,众生的每一命都平等的真义。四是从she鹿话锋一转,为什么不把箭对着自己的无明烦恼呢?这个时候,石巩果然自己she中,当下剃发出家了。

  “she鹿”的公案还可以启示我们,回观自性的人,可以she中一群如小鹿狂奔的妄念,在这个观点上,能自she的人才是真正伟大的猎者。后世的人把类似“she鹿”的公案称之为“奇禅”,那是对奇特的弟子一种奇特的禅之教化。

  这种教化可以让我们清楚看见禅宗的一些要义:一是第一义不可说。二是究竟无得。三是佛法无多子。四是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she鹿”的公案具有这些要义,我们再来读一段马祖道一对弟子大珠慧海的伟大教化吧:慧海初参马祖,祖问曰:“从何处来?”

  “越州大云寺来。”慧海说。

  “来此拟须何事?”

  “来求佛法。”

  马祖说:“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

  慧海遂礼拜,问说:“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

  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

  慧海大悟,当下自识本心。

  这不也是一种she鹿吗?我们何不也把弓箭倒转,对着自己sheshe看呢?

  人生丛林

  佛教把大的寺院称为“丛林”,特别是禅宗的寺院。那是由于僧众合和,犹如大树从聚成林,另外还有“功德丛林”的意思,因此后世居士聚集的团体,也称“居士林”。

  “丛林”!是多么好的一个象征,在现代社会里我们的生活不也是丛林一样吗?每个人占有自己一小片立足的地方,互相维持着爱与恨的距离,冷漠的注视与热情的拥抱经常挣扎磨擦,枝桠与枝桠纠缠不清,甚至完全遮住了阳光。

  人的问题可能比丛林还要复杂,人与人间的情爱、仇恨、冲突与挣扎,都是因为互相没有一个良好或清明的距离才产生出来,为了规范人与人间的距离,才有了法律与伦理。可叹的是,每个人都知道法律、伦理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东西,却没有一个更好的制度来取代。

  在禅宗的丛林里也有制度,除了教导之外,完全没有刑罚,它只是以每个人的道德做依持,竟然能流传千余年之久而不失去光辉,并且维系禅宗的法脉于不坠,实在是令人赞叹!

  中国禅宗丛林制度的创立,相传是始于马祖道一与百丈怀海师徒,马祖道一是禅宗历史上伟大的道师,他门下出了七十二位大善知识,最杰出的一位是百丈怀海禅师,马祖时代的丛林已有一些规矩,不过真正创立清规的却是百丈。相传百丈禅师是在唐朝元和九年,创立了天下丛林规式,从此望风景从,大行于天下。

  百丈禅师继承了马祖的风格,成为伟大的禅师。《指月录》上说他幼年时代随母亲到佛寺拜佛,就指着佛像说:“这是谁?”母亲说:“那是佛”。他对母亲说:“佛形容与人无异,我后亦当作佛。”所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入寺出家了。

  他在百丈山当住持,四方学者都来听法,禅堂经常爆满,户限为穿,在他的座下有沩山灵 、huáng檗希运两大弟子,后来也成为伟大的禅师。他希望弟子的格局都能超过他,曾在给huáng檗印可时说过一句名传千古的话:“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教化弟子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势!

  百丈禅师晚年创立丛林清规,改革了印度原始佛教僧侣乞食的传统,设立合乎中国社会人情的农禅制度,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为了实践他手创的清规,传说他到了九十几岁,还到田里操作不休,他的弟子过意不去,偷偷把他的农作工具藏起来,他找不到工具,一天没有出去工作,就一天不吃饭,弟子没有办法,只好让他继续工作,一直到九十五岁圆寂,后世的人把这段美谈称为“百丈高风”。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6/17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