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小说也需要广泛地传播,只有广泛地传播,才有机会被人读到。以前对“选刊”的这种传播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通过“快枪手”的命运,我真正了解了“选刊”在读者中的地位。我现在既是“选刊”的作者,同时又是读者,个中滋味,一切都在不言中了。
第48章 文学的 好看的
最近几年,根据我的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已经有十几部了。有的已经播放,还有的正准备筹折。作家的作品被频繁的“触电”,我这种现象目前应该还算少数。
我的这一现象,招来了许多人的议论和不解。有人说我这是在向影视妥协,或者gān脆有人说我是在为影视写作。面对这些指责和议论,我明白这些人的不同心态。在指责我的这些人中,有一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地读过我的这些作品,只是依据一种现象,在推测中得出。
只有我自己明白,我的小说和影视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在我没有“触电”前,我和许多作家一样,对影视充满了许多不解和轻视。认为小说比剧本要高几个层次,如果让自己创作剧本准会让影视剧旧貌换新颜。触电之后,尤其是了解了剧本是什么、小说又是什么之后,我便不那么认为了。虽然小说和文学剧本同属于艺术范畴,但操作的技术还是不一样的。它们用的是两股劲儿。能写出好的小说,不一定能写出好的剧本,反之亦然。简单地说,小说是个人化创作,剧本则是多项选择的一种创作,每个人的意见都有道理,都要汲取,因为他们锁定的受众群体不一样。剧本的操作,有着比小说更加严格的技术性,否则就没有了矛盾和冲突,又谈何戏剧?
影视有了文学原著的注入,从题材到内涵都有了可喜的变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影视剧市场的规范,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影视人越来越追求剧本的质量,于是小说受到了影视制作人的青睐。一部小说能够打动影视人和感动读者的元素是一样的。他们首先是喜欢这部小说,然后才考虑这部作品能否改编成影视。试想,一部作品无法打动影视制作人,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下决心去改编你的东西。他们的钱挣得也并不容易,谁也不会投出去打水漂。
一部作品何以让人喜欢呢?这就又回到文学的话题上来了。一部小说的成功,无外乎以下几个因素:好的故事,具有张力的细节,一个典型的环境,塑造出一个或几个鲜活的人物,当然还要有好的语言等等。具备了这些,这部作品肯定是上乘的,如果题材合适,作品的空间足够的话,这部作品触电的机率就会很高了。暂时没人看到也无妨,迟早有一天会被慧眼识珠的影视人翻拣出来的。
刚开始,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导演、制片人相中,很多人都试图讲述一个离奇、曲折的故事,以为这样就会有希望,结果适得其反;不如重回到文学的基本理念上来,扎扎实实地去写你的小说,小说写好了,别人看上与否,那是别人的事。小说永远是属于自己的,影视剧则是集体创作的结晶,荣誉是大家的,失败也是大家的。这很公平。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都会老老实实地写我的小说。影视人看中我的小说,我高兴(因为能换钱,能出名,gān吗不高兴呢?);他们看不上我的小说了,我也不在乎。因为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快乐和满足。
第49章 写家及其他
以前我所创作的小说,大都是写军人的。这和我的职业及生活经历不无关系。我作品中的军人,我首先写的是“人”,然后才是“军”。军人因其职业的不同,与其他行当才有了区分。作为个体或者置身群体中的人和其他人一样,并没有什么不同。于是,就有了我作品中的那些军人。
和平时期的军营,身处和平时期的军人,日子复日子,故事自然不好讲出更新的东西。我发现讲好这种平淡的故事,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于是就有了这两篇非军人小说(当然还有一些其他非军人小说)。我这么说不是以后不再写军人了,而是沉淀一段时间,为了把军人小说写得更好一些。
我一直生活在一种很平凡又很现实的生活中,这就契合了我作品中的人和事,他们一律平凡、现实。因此,我写起这样的小说来很随意,也很轻松。我不愿意、也不能够把作品中的故事写得轰轰烈烈,或大喜大悲。这大约也是我的作品不能“火”起来的原因之一。
我很羡慕很多写家,只发了几篇作品,便出手不凡,非同凡响。写家因此热闹起来,红火起来,被评论家们看好,并被分封为各种主义抑或流派。
每一个写家,最后能写到什么份儿上,我想从他们的处女作便可定位了。每个写家都有自己的“核”,这“核”包容了写家的才气、生活、悟性、观念和信仰……
写家“核”的能量有多大,无疑关系到作品的品位。然而这“核”又不是一朝一夕在写家心中能长熟的。成熟的过程便是每位写家的积淀过程。积淀过程的长短,影响着写家道行的深浅。
我觉得写小说和练气功差不多,需要的一个是“气”,另一个是“静”。“气”是气功之源,“静”是“场”,写小说没有“气”不行,没有“气”的小说,便没了小说的命脉,有的写家把这称为感觉。“静”则体现写家的道行了,心静止水,水浮不躁,这才是写家的最佳境界。大境界。
得“气”容易,得“静”难。一个“静”是使多少写家不能承受之轻的。得到真正的“静”,也算写家修成正果了。
然这“静”有多深多重,不是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道行有多深,这“静”就有多深。我虽这么说,只算是摸到了“气”和“静”的门儿,也许这一生也悟不透、悟不深,成不了正果,但我会把这当成终极目标,永远悟下去。
第50章 说获奖
写字的人,写出了些名堂,都巴望自己能获个奖什么的。获奖虽说不是写字人的惟一,但是能获个奖却有许多好处,首先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写字的人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响亮呢。另外,还能给自己带来自信心。写字的人若能找到一种一往无前的自信,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有许多人写来写去,在失败和挫折面前推动了自信,结果是另觅它辙了。获奖的效应自不必说了,爬格子的人费劲巴力、苦熬苦挣的,还不都是为了出人头地的那一天,那时候你说出的每一句话差不多都是格言,写出的每一篇文章也大都是警世之作。作为写字的,谁不盼望那样一种境界呢。
因此,给写字的人评奖,就显得有些那个了。先不说评委是哪一帮人,与参加评奖的写字人关系远近亲疏,也不说社会的大背景,更不说评委们怀着哪一种心境去评奖。单说写字的人在评奖上所花的工夫,其实这种人在评奖前,有些工夫都已经做到了。给写字的人们评奖,评委们也自然都是写字这个圈子里的,字写到一定份儿上,就写出了权威、写出了名人和地位,这些评委们在做评委之前就有权威名份了。一些很那个的写字人,自然对这些权威名人也就那个了。小写字的人对大写字的人都那个了,关键时刻大写字的人怎么能不能小写字的人那个呢?在这里,不说评委们会丧失良心和责任感,什么人都知道朋友有远近、亲戚有厚薄之分。对写字这行当的评判,本来就无法用什么标准称出斤量,完全是心里这杆秤,你说半斤,我说八两,不管半斤也好,八两也罢,还是心里那杆情感的秤。写字的人与评委们的亲疏远近,无疑会影响评委心里的这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