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有一段弥勒菩萨和善财童子的对话,说到有菩萨心者则“火不能烧,毒不能中,刀不能伤,水不能漂,烟不能熏”;弥勒菩萨接着说:“得一切智菩提心药,离五怖畏。何等为五?不为一切三毒火烧,五欲毒不中,惑刀不伤,有流不漂,诸觉观烟不能熏害。”
菩萨并未能免除一切俗世的遭遇,但不同的是在遭遇的时候,他能不被贪嗔痴三毒所焚烧,又能不被色声香味触五欲所she中,不会被迷惑的刀刃所杀伤,不会随波逐流失去清醒,也不会被种种思维辩证的烟所障蔽。
所以,在这个污浊的人间,我们投生于此有两种可能,一是随业流转,一是乘愿再来。菩萨本来不用再来的,因为他要度化众生,发大愿,所以又来了,一旦来到这个世界就只有和众生一起受苦,然而他总有超拔的力量,把种种的烦恼转化为智慧。
在《华严经》、《仁王经》里都记载了大乘菩萨的十地,也就是菩萨的十个不同层次。一是欢喜地菩萨,二是离垢地菩萨,三是发光地菩萨,四是焰慧地菩萨,五是极难胜地菩萨,六是现前地菩萨,七是远行地菩萨,八是不动地菩萨,九是善慧地菩萨,十是法云地菩萨。
后面几地的境界是我们凡夫所不能至,但不论在何景何情都能心常欢喜、心常离垢、心常发光、心常燃起智慧之火……都不是不可能的。
“凡夫”与“菩萨”实际上也是心的分别,是受(感受)、想(思维)、行(能动性)、识(细微分别,判断)的分别,而不是形象的分
别,但到了最后则又没有分别了。《法集经》里说:亦得言一切法是菩提,亦得言一切法非为菩提。问曰:“以何义故?
一切法名为菩提,一切法非菩提?”答曰:“于一切法,着我我所,此非菩提;觉一切法平等,知一切法真如,名为菩提。”一切法,一切外境,一切一切对我们的喜乐或伤害都应做如是观,如果我因而被染着,那我就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了。在《首楞严三昧经》里,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道理:一切凡夫,忆想分别,颠倒取相,是故有缚。动念戏论,是故有缚。
见闻觉知,是故有缚。此中实无缚者,所以者何?诸法无缚,本解脱故。诸法无解,本无缚故。常解脱相,无有愚痴。——事实上,心常解脱的人,心常平等,心常真如,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不去草秽,禾实不成
佛教许多经典里,佛陀都说到当一个人动了慈爱之念,对方尚未得到慈爱的利益时,自己就先得利了;反之一个人怀有怨恨,对方尚未受害,自己就先受伤了。非仅如此,不论是慈爱或怨恨的付出,都还将绕一个圈子回来,报在自己身上。
像《出曜经》中说:“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
《四十二章经》里说:“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逆风坋人,尘不污彼,还坋于身。贤者不可毁,祸必灭己也。”
到了终极,佛教里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完全去除恶念,就不可能成道;要到了善意遍满,才打下得道的基础。《三慧经》里就说:“身譬如地,善意如禾,恶意如草。不去草秽,禾实不成。人不去恶意,亦不得道。人有嗔恚,是为地生蒺藜。善意如电,来即明,去便复冥。邪念如云覆日时,不见己恶意起,不见道。”
这最后两句,是说我们寻常人很难做到完全没有恶念,但是最少应该在恶意萌起的时候,能自己知道,否则就与道无缘了。
所以,在铅箭she出之时,如果能立即觉察到,发出金箭,则人生还是有希望的,在《未曾有因缘经》里说:“前心作恶,如云覆月;后心起善,如炬消暗”,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每天从睡眠中起来,其实就是如箭在弦,把自己从自我she出,she到一个复杂的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能够善处的人,不论遭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与烦恼,回到自我的时候,总是身心自在;不能善处的人,即使在快乐的时候,总埋下忧伤的暗影,回到自我的时候,那忧伤又会冒出头来。
当我们的念头发出时,注意它,不要让它空过,不要让它走失,凡所有事,都从善的角度来想,则人生有什么不可度的呢?则怨毒又如何伤害我呢?
化作chūn泥更护花
写到这里,我想到《四十二章经》里佛陀说的故事。有一个人听到佛陀在修道,并且行大仁慈,心里就起了嗔念,用很难听的话来骂佛陀,佛陀默不应对,那个人骂了半天觉得奇怪,就停止叫骂,问佛陀说:“为什么别人骂你,你都无动于衷呢?”
佛陀说:“你办了很丰盛的礼物要送给别人,那个人并不接受,这礼物是不是又回到你自己的手上呢?”
那人说:“当然又回到我的手上!”
佛陀说:“今天你骂我,我并不接受,这就像你自己拿着祸事,又回到你的身上。”
因为这件事,佛陀就教化他的弟子:“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这个世界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就是太多的仇恨、太多的欲望、太多的争夺、太多的嫉妒所造成的。当然,我们面对这样的世界是无能为力的,但至少我们能从本身做起,不随波逐流,做一个充满广大的、无私的、深刻的爱心的人。
即使从小爱来说,当我们曾经深切地爱过一个人之后,就不要再恨他了吧,如果不能再爱,就把爱化成关心、化成理解、化成清澄的智慧与明心。
如果要做chūn蚕,也不要到死都吐着怨恨的丝;如果要做蜡炬,也不要永远流着悲伤的泪。
我非常喜欢两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chūn泥更护花”,这是多么优美的境界,一朵花化成了chūn天的泥土还护着一枝花,而花是不可能永远开在树上的。
若以人喻花,为什么有人一离开了枝桠,就怀恨、忧伤,完全忘记了自己曾经盛开的景况呢?
因此,从现在起,就把我们的铅箭丢掉,把我们的金箭起出,重新把弓拉满吧!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五日
不受第二支箭
拔除人生的痛苦烦恼之毒箭是最要紧的事,因为人生是这样无常短暂迅速于箭。
在佛陀释迦牟尼的说法里,时常用到she箭的譬喻,每一个箭喻都非常jīng妙,发人深省。我有时读到佛经里有关于she箭的说法,时常会想:为什么佛陀这么喜欢说箭的比喻呢?
后来才想起佛陀的少年时代,原来佛陀是一位she箭的能手,他曾是释迦族里最擅长于she箭的。
释迦牟尼十几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净饭王为了提倡武术,举办了一次武艺竞赛大会。在竞赛的时候,他的堂弟提婆达多一箭she穿三个铁鼓,他的弟弟难陀也是一箭she穿三鼓,都赢得热烈的掌声。轮到释迦牟尼时,他嫌普通的弓箭力量太弱,令到武库中取来祖传的良弓,然后一箭she去,she穿七个铁鼓,天生神力,武艺jīng湛,被认为是将来可以统一印度的圣君。佛陀出家以后,虽然不再使用武艺,但以箭来说法似乎是很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