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瓶菩提_林清玄【完结】(3)

2019-03-10  作者|标签:林清玄

  另一位"小丑"就完全不同了,他驾着一部小型的机动车,车上摆了许多乐器,沿街演奏,完全无视于周围的人群。有一次在顶好广场前,围了一群人,中间传来电子琴和口琴的声音,我从人缝中穿过去,就看到这位小丑了。他的两腿完全失去功能,但他的脸很温和,油彩的化妆也很温和,最奇异的是他的眼,温煦一如chūn阳。

  很显然,小丑也陶醉在自己演奏的乐曲里了,他的欣悦传给了旁边的人,大家都专心的聆听这位残障者,用特别的慧心来为人间的温情下注。人群愈围愈多,竟把一整个广场都占满了,连来取缔的警察也站也倾听。

  为什么,两位残障者装扮的小丑有如此大的不同呢?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他们夸张的把自己打扮起来,是为了引志别人的注视,以及悲悯,来求取生活的温饱;另外,他们对人间事物,应该有独特的自我诠释吧!似乎企图用欢乐的外表来化解人间深沉的悲哀。

  今天,我到百货公司的洗手间时,正好遇到年轻的小丑在镜子前补妆,他的盒子里装着各色油彩,一笔一画的往脸上涂抹,出人意料的专注之情。我看见他那惯常冷漠的眼中有一丝丝忧伤,眉头也深结着,他把头发一撮撮拈起,用发胶固定,然后满意的看着自己的脸。我看着,好像自己也贴近了他那忧伤的心。

  我站在旁边静静看着他,一直到他完工为止,他未料到有人观看,意羞赧的笑了,脸红得使油彩都为之失色。那一刻,我才感吧:呀!这好像经历人世沧桑的小丑原来只是个纯直的大孩子!

  走到街上,阳光灿然,真有几分是chūn天,缤纷的chūn装已上市,冷然的都市人都到街上温习已失去很久的早chūn的阳光,年轻的人的笑语此起彼落。

  有人哭着,也有人欢笑。

  有人半边脸欢喜,半边脸流泪。

  在另一个日出,我们会发现chūn天已经来了。

  因为chūn天,不在遥远的天边,不在山水的人间,不在盛放的花蕊,而是在人心。

  我常常这样想:如果我是小丑,我要用什么眼神、什么心情来注视这个世界呢?

  香严童子

  有一天,孩子问我:"为什么菩萨都喜欢香的气味呢?"

  "你怎么知道菩萨喜欢香的气味?"我说。

  "要不然,我们为什么要用香来供菩萨?"孩子又问。

  我就对孩子说,一是沉香是人间最单纯悠长的香,所以我们喜欢,菩萨也喜欢。二是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菩萨喜欢什么,就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拿来供养菩萨。

  本来,我要对孩子讲《楞严经》里香严童子的故事,后来想到它是很难懂的,就作罢了。

  佛陀问菩萨及阿罗汉:大家是如何修学而进入圆通的境界?

  香严童子的回答是:"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着,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

  (我听了佛陀教导要仔细观察一切有为法的现象,我就辞别佛陀,独自清心安静的修行。有一天看到比丘在点燃沉水香,香气寂然无声的进入我的鼻孔。我观照这阵阵香气,它既不是木头,也不是虚空;既不是烟,也不是火。它飘去的时候一点也不执著,它飘进我鼻孔也不知从何而来。我的意识也和沉香的香气一样,一时销亡清净,由此证得无漏的果位。)

  从香严童子的话,使我们知道烧香的行为应该更深一层的观照,佛殿里的香不只能洁净空气、驱赶蚊虫、化解污秽之感,而且可以庄严道场,使人得到清心定意之功。像香严童子因观香气而证得果位的修行,是最上乘的燃香。

  香严童子又说:"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来,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佛陀印证了我的修行,赐给我"香严"的名号,尘俗意气一时消灭,自性妙香周密圆满,我说是从香气的庄严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佛陀叫我报告如何圆满通达佛法,如果依我所证得的,以香气的庄严为第一。)

  从香严童子的修行过程,我们是不是心开意解,对佛教要烧香,并且要烧好香,有更深的认识呢?像"沉水香"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沉香",因其生长期很久,成树后外朽心坚,置水则沉入水底,故而得名。从前的人要烧沉香很不容易,只有富贵人家才行,现在沉香已经很普及化了,我们应该烧好的沉香,不要烧粗制滥造的香。

  一炷好香带给我们心灵的力量,胜过一大把普通的香。

  因此,台湾民间谈到有福报的人常说:"是伊祖公仔烧好香。"不是没有道理的,常烧好香,心定意澄,香光庄严,福气必会随香气而至。祖先烧好香都可以带给子孙福报,何况是由我们自己烧香来供养菩萨呢?要是烧香的时候,还能仔细观照香气"非香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着,来无所从",也观照自性的香气,就更殊胜了。

  辞典里,对"香严童子"的解释是:"由悟香尘,严净心地,得童贞行,故曰香严童子。"三复斯言,感觉上香严童子就站在我面前这一缕沉香的最高远处,对着众生微笑,天真、明净,全身都沐浴在香气里。

  随俗罢了

  收到您的来信后,我不敢称呼您"洪博士",但是我想不管称呼您的名字或头衔,您我都知道那叫的就是您,不是别人!

  您的问题是:

  "佛要人去我执,可是我阅读的佛学书籍的作者,总是把自己的履历及著作列出来。看他们讲的是禅学,头上却戴着那么多帽子,似乎我执都未去掉,到底原因何在?"

  您说的这个问题曾问过几位法师居士,都未得到他们的答复,不知原因何在,可能是与他们无缘,而您希望我不用客套,以最真实的禅心毫无隐瞒的回答您的问题。

  收到您的信,使我想起一些常被问到的类似的问题,例如"佛教主张吃素,为什么素菜馆里素菜有'羊肉汤'和'红烧鱼'的名字呢?"例如"禅宗里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什么却有那么多的公案和语录呢?"例如"禅宗说第一义不可说,那么,你写那么多文章有何意义?"例如"六祖慧能不识字,也可以成佛作祖,是不是我们应该舍弃一切经典呢?"例如"佛说法明明是四十九年,为什么说不曾说过一字呢?"

  这些问题的面目不同,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既然您是以禅的态度来问,我就用禅的公案来回答您吧!

  唐宣宗在还没有当皇帝时,曾经因避乱而隐居在禅寺里,他在盐官禅师座下当书记,huáng檗希运禅师是那里的首座。

  有一天,huáng檗禅师在佛堂礼佛,正当他五体投地的时候,宣宗问他说:"求道的人,不应执著于佛,不应执著于法,也不应执著于僧,你为什么要礼拜呢?"

  huáng檗回答说:

  "我没有执著于佛,也没有执著于法,更没有执著于僧,我之所以这样做,只是随俗罢了!"

  宣宗又问:"既然只是随俗,礼拜又有什么用处呢?"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2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