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药拆开准备倒进药罐泡着,但还没倒他动作停住了,他捏起几片甘草,用指头捻了捻,眉头皱起来。
这不是梁外甘草。
第六十二章:白月光
没有规定说只有梁外甘草才能入药。药材自古就分三六九等,何况如今坚持用道地药材的几乎没有,即使在百姓堂,在对药材使用最为苛刻的余老手下,也不是非道地药材不可。
但是百姓堂对于药材分类,却比其他医院要严苛一等。
比如甘草,是梁外甘草就该是道地的梁外甘草,如若只是普通甘草那么就是另外一个等级了。
余老开方向来有个习惯,“川”“云”“广”,抑或“河内牛膝”“江宁地黄”“原州黄芪”等等,药名前缀了地名的,必然是不能混用。
陆友铭奇怪的是,他今日的方子,明明写了梁外甘草。但如今到他手中的,却不是。
陆友铭才入百姓堂时,断断续续在药房也待过将近三个月,他自小跟随父亲识药,所以这方面是他的强项。但是之前,他并没有发现有普通药材混充道地药材的。这是第一次。
他有点疑惑,是药材商在混水摸鱼还是抓药的师傅取错了药。
第二天,陆友铭便假借在药房帮忙的名义,仔仔细细地检查了几味不容易分辨的药材。
果然,并不是抓药师傅手误。梁外甘草的药匣子里混入了将近五分之一的普通甘草,也是质地不错的内蒙甘草,一般人可能没那么容易分辨。但粉性不同,外皮沟壑深浅也有差异。
随后,他发现了另外几味药,云茯苓,原州黄芪,北五味……几味用量比较大的药材,都多多少少有点问题。
他不可能缄默不言,直接找了百姓堂的当家,姜枣。
姜枣很是诧异。她没想到这种事情会出现在百姓堂,百姓堂在外一直都是以药材上乘出名的,而如今这简直就是在打脸。
她很快开始调查此事,她手下的药材采购部都是她亲手培养起来的,个个名校毕业,不可能连这种砸招牌的货都不能分辨。
而事实证明,不是能不能分辨的问题,而是人有问题。
百姓堂药业最大的投资是免煎中药颗粒。
颗粒相对于草药不同,消费者根本看不见你所用的药材,换句话说,他们被迫拿出十二分信任来相信制药商的人格。
但这次百姓堂重重地被打了脸。
梁外甘草只是个开端,余老知道此事之后,一向诸事淡然的他发了怒,当时便亲自下了无菌车间。
正遇到一批枸杞子入锅。
跟在余老身后的陆友铭看了一眼,皱眉:颜色不均。
不等两秒余老便转身问他品相怎样,产地何处?
他没有问身后的采购部经理,也没有问姜枣,他问的是陆友铭。
陆友铭抓了一把,在手心捏了捏查看湿度,再散开,仔细用手指拨弄端详。再重新抓起一把,如此这番,重复数次。才回答:“十颗有七颗是西枸杞,一颗古城子,但有两颗却是津枸杞。而且,有小部分西枸杞成熟度不够,采摘过早,导致第一步烘干后水分含量偏高。入水,有一半会是沉底的吧。”
身后的药检经理忙不迭地插进话来:“但是我们免煎颗粒的药物成分完全达到国家标准,制作流程也没有一丝偷工减料。”
余老看都没看他一眼,斥道:“药物成分?你怎么不用试剂合成?简直荒唐!”
车间里气氛瞬时冷凝,余老严厉道:“非西枸杞不可入药,倒掉。”
药检经理和采购经理手忙脚乱地叫人把这漏了馅的枸杞子抬出去。
余老微微叹气,侧身转向姜枣:“枣枣,外公是怎么教你的?简简单单的枸杞子,竟然做到这种程度?”
姜枣抿紧嘴唇低下头,沉默片刻,说:“以后绝对不会再发生这种事。”
余老点头,脸上却有了一丝少有的疲惫。
从无菌车间出来后,他步履缓慢,慨叹道:“人心不古,药师亡矣。”
陆友铭和张甘草跟在身后面面相觑,不敢言语。突然他回头,问陆友铭:“友铭是否听说过五台山的方首乌?”
陆友铭有些惊愕,不知道余老为什么突然这么问他,却也点了点头。
方首乌,本名方迁,是有名的古方制药的药师,搁到现在可是国宝级的人物,活化石,自然文化遗产。陆友铭看过有关他的纪录片,擅长制何首乌,人称方首乌。
“他是我小师弟,师父最得意的门生。”余老望向天边,喟叹:“只可惜后继无人。”
******
“好的大夫背后必须得有好的炮制师,否则再好的处方都是空。”
余老原本就不推崇现代化的药物炮制,更不用说颗粒制剂,他是在姜枣的百般劝说下才顺应了大时代,允许姜枣以百姓堂的名义投资免煎颗粒制剂的生产。毕竟当代人对于煎药并不在行,导致很多药材在煎煮过程中并没有如期发挥药效,颗粒制剂顺应而生。但是颗粒制剂的弊端也显而易见。
现代人不仅不重视药材是否道地,也不重视古方炮制,觉得那样代价太高费事又费力。但是正因如此,古方炮制才成为一代传奇。
经由这次的事,余老搁在心间多年的一件事重新被掂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