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放任自己躺在海棠的腿上,卷起她那落下的碎发,静静地听着。
她不问,她也不言。
而这一切,却在偶然间的一个眼神中,全然明了。
她知道,她明白。
后来,海棠又唱起其他的词。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高楼伊人,愿君梦中多眠,周公未来,情郎得见。
……
唐慧心便噗嗤一笑,抓住海棠的手,翻了个身。
海棠得知这件事情的时候,她是知道这一首词的时候,说来,她几乎是一听到楼下的艺女唱起那词时,就知道是何人的著作,除了柏舟那家伙还会是谁呢?
虽然居于深闺之中,却写得像是个游历天下的僧人。
她想罢后就开怀了起来,接着,她默然。
柏舟什么脾气,她就像是个相当传统的文人一般,什么地方较真不行,反倒是这上面一定会神思黯然,而且那人还是她的父亲。
不过,还好,她成功地安慰了这位内心敏感的情人。
纵使,再有一月有余,那李家三公子就要解禁了。
此般日子,真是越来越少了。
作者有话要说: 说书人:唐小姐实在是个出色的词人,在下还曾听闻过她几首流传至今的词作。说来惭愧,在下一首都不记得了,只记得一句“待君重逢,湖光旖旎柳散尽”。
一人喊道:我也记得!
另一个人骂道:你倒是记得!
这人回道:未有旧日,雀飞燕蹄,寥寥春风不经。待君重逢,湖光旖旎柳散尽。你情我思,归渔樵林,难断昔时共枕意——怎地,明白了吗?
另一人:唉,何必记起。
说书人:(咳咳咳)且听我讲下一回!
ps:词作都是胡编乱造,勿要做真。
☆、第九章回
曾说道唐母是个美丽聪慧之人,自然她早早就察觉了自己小女儿无缘无故离开家去了其他地方。那还是一个下着雨的日子,她临时想起这时候的女儿恐怕还伏在案边写她那些词作,所以就叫了个心腹丫鬟,带上从厨房端来的热银耳汤,撑着伞,到了她女儿的院子里。
无人。
当她看到那关了灯的屋子,就这么笃定地想到了。
从前有一天,她的女儿在下着雨的天气里,踩着那雨珠子,蹦蹦跳跳地跑到她院子里,举起手中的纸说道“娘亲,我这个写得怎么样?”,颇有些狂野的字体镌刻在那泛黄的纸张上,那是一首小诗。
夏荷染红烛,珍珠串帘幕。
她摸着还那么天真的女儿的头,对她说道:“你写得真好。”
如今,已是很久了。
唐母敲了敲门,并没有声音,然后她意识着心腹去叫醒了睡在女儿院子中的杂役青奴,推开了门。
静静的,就像她这个人一样,她的女儿慧心。
点燃了还没有烧到一半的蜡烛,屋子瞬间就明亮了起来。
唐母坐了下来,盘问了匆匆被喊醒的青奴,意识她回去继续休息,然后等着她的女儿回来。
期间,心腹丫鬟硬是要给她披上披风,她拒绝了。
“阿笙,等慧心回来再说吧。”
她露出一个寂寥而苍凉的微笑,这使得阿笙不由得一怔,依言闭嘴了。
夜晚的风很凉,那月色也越是缥缈,烛光闪烁着,仿佛随时都要熄灭,却又顽强地站立着。
唐母回想起自己小女儿,那是一个很令人怜惜的女孩儿,是的,女孩,她从未真正长大,只是拙劣地模仿着长辈们。
不久前,有一次,她捡到女儿写下的一首诗,比起小时候要更加顺应心意了,也更加词藻美妙,就如一副美丽的画卷一般。
也难怪老爷要用她的词作,唐母想到,一旁的蜡烛闪了一下。
她是再熟悉不过她女儿的诗词了,小时候基本是都看过,长大后虽然少了,但在那诗词中那股子的悲伤与清冷一直都在。
她在想什么呢?
唐母不明白。
终于,唐慧心回到了院子里,也看到了自己屋子里的光,她一下子就猜到了这会是谁——母亲,也想到了应对方法。
没想到的是,母亲并没有计较她为什么会出去,只是叫阿笙把在炉子上热着的银耳汤端来给她喝。
“慧心,别害了自己。”
她一口一口地喝。
“你毕竟,只是个女孩子,那是容不得污点的。”
唐慧心将银耳汤喝完了。
那双美丽的眼睛就这么淡淡地看着唐母,早已经比她还高的身体笔直地坐着。
这是她的女儿,唐母恍惚了,这又不是她所想的女儿。
不知何时,她所认为的女孩儿已经长大了,与她所想的不一样,根本不同。
“娘,慧心一直都明白。”
“……慧心”,唐母踌躇地道,“若你真要如此,莫要中途折离。”
她的眼闪烁了一下,如身旁的蜡烛,在夜风中摇曳着。
“慧心知了。”
却难以熄灭。
夜幕了,唐慧心躺在床上,静静地想着今天晚上与母亲的对话,最终,只得叹息。
“你在等谁?”
红杏随意地披着一件外衣,毫不在意裸露的肩头与胸膛,就这么柔弱无骨地站在柱子旁看着海棠。
海棠没有看她,却是回答了她的话。
“我没有等人。”
“可是我看见了,那个柏舟公子……”
红杏搂了搂无意滑落的衣裳,妩媚地一笑,好似嘲笑一般。
“你喜欢上了他。”
“那又如何?难不成你睡觉的时候想的是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