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后,他收到回信。亦是平安顺遂,勿念。
1897。
广州起义失败,孙文流亡日本。陆奥宗光病逝。
次年。
戊戌政变。六君子殒命。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
他见了他们,还有孙文。日本,成为中国人渴望改变现状的中心。他不笃信他们的理论,肯定还有更可行的。
他参加不少中国政治运动,却不投入。那些仍不是没有尊卑的社会,他还在想,还在等。事,或人。
同学说,鹿鸣馆又有盛事,魏大尉也会去。他听见了。他该去看一看。
在这里要找他,太容易不过。远远的在外面就能看见,最出色的那个,就是他。短发,燕尾服,挽着女伴。
“魏三。”他喊,他听见了。
“你也搭错船?”他调笑。
“大尉?因为黄海一战?”
“是。我击沉了致远。很遗憾。”
“是啊,我看见了,我没以为是你。”
“噢,对。你也在。到我家坐坐?”
他没回答,他辞了女伴,带他走。
“你怎么还留着辫子?”府邸有和服女子出来迎接,木屐笃笃地响,“她是季子。”
“我还是中国人。”他们并排坐在庭院里,沙石很细。季子偎着他。
“你不要以为我不是。”下人端来热茶,点上灯坊里的烛。
“我看你就不是。”
季子温顺地倒了两杯。
“先进的中国人,就不该守着封建的辫子。我是不能离开的。我说过,你忘了。”
白色骨瓷,淡红的边饰。
“我没忘,可她不是好好的。”
第一杯,双手敬给客人。
“你不相信我。”
她笑得很好看,是典型的日本女子。
“怎么信。”
杯子一甩,茶洒在Cao坪里,沾s-hi白色细砂。
四周闪过几个人影,是侍卫的模样。
有的穿着同色和服打短,有的,是军服。
他明白了。
他是不得已。
“你会信的。”
季子重倒了茶。
“我信了。”
恭敬地捧给他。
“大清会亡,但中国不会。信不信。”
他揽着季子的肩,挑眉。
“我信。”
一饮而尽。
就此别过。
和服短衣的,是自家侍卫,穿军服的,是军方的人。
他说过军方威胁他,他信他。他揽别人的肩,他是在说,你快走吧。
1900。
八国联军侵华。
次年。
签《辛丑条约》。李鸿章逝世。
他毕业了。要回国。
鹿鸣馆已经荒废,他们再没有机会相见。
第9章 零九
回到上海,缨儿在码头接他。蓝竹布衣,孑然一身,她也已经过了三十。依旧喊他,李大人。
他到南洋公学任教。讲船舶海事。与当年史蒂文一样,他轻松而平常地教年轻的学生,相处极好。偶尔有学会的集会,有单纯的孩子来邀请。他侃侃而谈,多半离不开亲身所历之战事,也极受欢迎。
1902年。
慈禧与光绪回到北京。梁启超于日本创办《新民丛报》。
“老师,你看,这儿又写了立宪的主张,真是振奋人心!”
学生拿着报纸来寻他,兴冲冲的样子,“老师怎么想?”
“嗯。”他已经看过,却不敢苟同,“同学们都支持改良?”
“那倒不是。”少年放下报纸,略略思忖,“日本国曾经与中国相仿,立宪虽然使之强盛,却丧失正义。要说英、德,终也不及新近的美国。”
“英、德、日,或近或远,都采用立宪,议会,或二元,多少残留着旧时的残渣。眼下只有共和,才是先进的。”他顿了顿,谁说过没有尊卑,谁承诺过中国的将来,“或许以后还能有新的思想,代表工人甚至农民,那时的中国才会没有阶级,没有差别……”
门外聚集了学生,安静地听,就像又一节课,他们是热血沸腾的青年,曾几何时,他也一样。
“下课了!”同室的教师抱一摞书回来,微笑着,对于这样的讲学见怪不怪,“你不回家,学生也要回的。”
“我们走吧,师母要等老师开饭的。”不安分的学生起哄,他来不及说那只是女佣,大家就笑了。
“谢谢老师!”齐齐道谢,便一哄而散了。
他本是有些郁郁的,这一天,是甲午海战战败八年整。
他们离开,亦有八年了。然而和年轻的人一谈,复又开朗起来。
希望,也许不在他,他们,或那个人身上,但总归,还是有的,是萌发和等待着的。
到家里,缨儿已经排上一桌菜,排位前上了香。徐家汇要建圣依纳爵堂,她把这些名字给修女,为他们燃了蜡烛。她平日在教会照顾被丢弃的孩童,与修女是熟识的。天主会安抚他们。
他浅酌薄酒,不久微醉。
他一直以为自己是爱水的。太阳是正照在水上的,水面却只流露出一点光泽柔和的闪动,风一吹,坡上的苜蓿涟漪般抟动过去,香气是浅的,带着一点戏谑的味道,玳瑁的坠子在摇摆,笑也是不安生的,在舷窗后面,火炮落在耳侧,沉没了,沉没了,流转的眼波还在那里,金色的绶带,挺括的军服,残忍而冷漠的嘴角,弥散着淡淡的血腥味……
他笑了,想着想着,怎么又到别处去了。笑着笑着,流下泪来……
早上醒过来,他却揽着缨儿光裸的背,泪壶s-his-hi的。她脖颈上,还留着当年药汁烫伤的痕迹。
相聚终究是片刻,而分别是永久的。
1903年。
中俄《东三省交收条约》到期限,俄拒绝退兵。各界人士纷纷声讨。
《苏报》发表邹容《革命军》“自序”。
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清政府以《苏报》鼓吹革命为由,逮捕章炳麟。《苏报》被封。
《国民日报》问世,称《苏报》第二。
华兴会成立,会长黄兴。
陈天华著《猛回头》、《警世钟》。
1904年。
日俄战争爆发,东北成为战场。
《时报》在上海创刊,是为康梁喉舌。
上海成立光复会。
1905年。
旅顺俄军向日本投降。
留日学生成立同盟会。
上海复旦公学开学。
同盟会机关报《明报》于东京出版,有“三民主义”。
陈天华蹈海自绝,以死抗议日本。
改良的声音渐渐微弱,所有人,都在等着革命军的第一声枪响,便可揭竿而起。
而大清,的确要过去了。
等,是何其痛苦和快乐的事情。他最清楚不过了。
他托人去了广州,回来后说,路老爷去世多年,儿子殉国女儿远嫁,早无可查考。
年末,有人深夜敲门。他去应。
是帝国大学的同窗,抱一个孩子,立在黑黑的街景外面。
“魏三先生托我来的。”他立得很直,这是日本人的一贯站姿,貌合神离的恭敬。
“什么事?”他还记得他,还会来找他。他是欣慰的。
“这是魏三先生的孩子。先生不方便照顾,请您收留。”他深深鞠躬,待他接过襁褓就离开。
“季子呢?”他追问。
“毛利小姐过逝了。”他回过头作答。然后融进街景里面。
把孩子放在床头,想起忘记了问名字。
“缨儿。”他想说什么,又不知道说什么。
“那是你们的故事,不用对我说。”她给孩子盖上毛毯,掖好,要回下人房,“给他取个名字。”
他追了几步,“我娶你。”
“嗯。”她低低应了一声,抱起了婴孩。
1906年。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因逼迫朝鲜签订《日韩保护条约》于乘火车出行时,被韩国义士刺伤。日本明治政府人员变动。与刺杀事件有关联之近百人,全部撤职查办。其中大部,从此销声匿迹,包括一名非日籍军方官员。
1909年。
伊藤赴俄,途经哈尔滨火车站,又遇义士安重根,身中三枪,不治身亡。但中韩义士高志不衰,力敌日寇。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军政府成立。孙文当选临时大总统。
他翻看着报纸,一眼就看到头条的那张照片,日本海军报废的战舰零件,在东京上野公园展示。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的礼堂,也凭此笔费用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