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书院(上)
若问马文才,他倒恰好并不想回去。国子学里全是士族门阀的后代,鱼龙混杂、派系众多,与朝堂政局也密切相关。别说之前的那个马文才了,就是现在的他也没那个自信能在国子学里安安稳稳待下去。国子学里这些生员轻易就能做官,没几人真心向学。他主动提起来,只是以为他父亲会高兴。
此时见了陈氏和马子明的反应,马文才还有什么不明白,便直说了:儿自知诗词文采、治国方略均不及阿父和长兄,本也无意做官。发生那事后,更晓得官场复杂,以儿子的性情不如不去,免得给家中添麻烦。
马太守虽然也这样想,听了这大实话还说忍不住恨他不争气,瞪了他一眼,道:那国子学不去便不去了,无足轻重,只是你这读书不可荒废。不如我便请一位德才兼备的先生来家中做教习吧。
马文才哪有不答应的道理,凑到马太守和陈氏身旁,这边捏捏肩膀、那边锤锤腿,笑道:还是阿父、阿母好!闹得两人又好气又好笑。
说起来简单,但真找起先生来却没那么顺利。大约是时机不巧,找到的几个适合的先生不是要去其他地方就是已经要去别人家了。
文才,这一时偏偏找不到合适的先生,马太守说着,自己都觉得太巧,不过钱唐县有个姓周的先生开着家书院,听说是满腹文章、人品高尚,只是个性有些清傲,不愿到府上设馆。
马文才暗忖,难道这世上真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所以冥冥之中注定,他要碰上二人?他问父亲:阿父觉得,我是该去周先生的书院,还是再找找其他先生?
我虽然希望有个先生在府上专门教你,可这一时之间恐怕很难找到适合的人选,马太守也是为难,这周先生名望极高,你若拜在他门下也不坏,总好过在家耽误时日。
马文才也觉得是这个道理,便说:儿愿意前去周先生的书院读书。
马太守道:好。这事宜早不宜迟,我这就修书与周先生。钱唐县在吴郡下辖,我和吴郡太守也算熟悉,到时也好叫他看顾你几分。你去同你母亲说吧。
陈氏听说马文才又要离家读书,十分不舍。在国子学的几年,他就难得有机会回家。
行了,你去吧。陈氏收拾起心情,讲马文才赶回去,钱唐县不远,这两天应该就有回音。我先带人将你的行李收拾起来,免得到时候来不及忙中出错。
陈氏的话没错,一天后的一大早,回信就送到马太守手上。他当天便让陈氏与马文才准备行囊。
又过了两天,适逢马太守休沐,一家三人一齐吃了顿温情脉脉的午餐,马文才就带着三七、六曲出发了。
马太守与陈氏一直将他送到府门,陈氏还是忍不住红了眼。她拉着马文才的手,念叨着要吃好睡好,又转头吩咐三七和六曲好好侍候。
马太守在一旁频频点头,最后拍拍马文才的肩膀,道:像周先生所开这样的私教书院里都是些寒门庶人,士庶有别,你不必与他们相处得如何和睦,只专心读书便是。
马文才也是鼻子发酸,跪下拜了拜,终究挥手离开。
一行一共五人驾着两辆牛车,除了马文才和他的两个仆人,还有马太守特意雇佣的向导和保镖。那牛车一看就精致舒适,木质的车斗简直像个小房子,既高又宽敞,躺两个人都绰绰有余。
此时正是二月仲春时节,江南已有绿意。马文才难得见到野外的景色,时不时钻出车厢坐在车辕上,随着牛车慢悠悠一摇一晃的节奏看风景。春风中夹杂着湿润的水汽,扑在脸上凉丝丝的却不觉得冷。他突然想起小学课本里有篇散文,一时兴起大声背道: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三七犹豫着问:公子,你念的是什么?我怎么听不大懂?
马文才嘿嘿一笑,道:这是你家公子我见到这春日美景所做的文章,你看如何啊?
看三七支支吾吾不晓得说什么的样子,马文才忍不住哈哈哈大笑起来。在这笑声美景之中,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看似已经融入新的生活,但这巨大的转变其实仍在他心里留下了焦虑与恐惧,直到此刻他才终于放下负担,全然接受现在的人生。
马文才叼着根嫩草茎忍不住想,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也去这座书院?会不会像传说中所说的那样在路上相遇?他暗搓搓琢磨,爱上女扮男装的祝英台的梁山伯,他到底是直的还是弯的呢?这简直是传说留给我们的一个迷
不过三五日,众人便抵达钱唐。
书院位于钱塘县凤凰山万松岭,因为时间有些晚,马文才决定先在县城内住一晚,梳洗干净,第二天再去拜见。同时,也差人去往吴郡的治所吴县寻太守报信,既然马太守已经拜托过这边太守照看,马文才也要有晚辈的礼貌,告知并感谢对方才是。
第二天一早,马文才几人便起身前往书院。万松岭恰如其名,山中多是形态各异的松树,在二月中也是绿色,不过由于天气湿润还有些凉意,显得有些阴森。
沿着略有些湿滑的山道前行,远远地,在山林中露出一座衡门。衡门上刻着四个大字,万世师表。衡门右侧有块石碑,最上端正是尼山书院四个字,下面细细密密地刻着许多。走近一看,记录着这书院的由来。
马文才为这书院的名字疑惑了许久,为什么这建在万松岭上的书院偏偏名字要叫尼山。读了这碑文才晓得,据说孔子诞生于尼山,但如今北边失陷,书院的山长周士章周先生为了纪念孔子,便将自己的书院取了这个名字。
碑文上还记述了书院创建的经过,以及周山长的教育理念及志向愿景等等。
马文才通读一遍,觉得这碑文写得不错,朗朗上口,用词也挺讲究。他灵机一动,拿出纸笔便誊抄了一份。
走过衡门,路也好了不少,但没多远就是高高的阶梯,书院大门就在阶梯尽头俯瞰着他们。
马文才咕哝了一句我就知道是这样,下了牛车,同三七、六曲将行李装进预备好的扁担里。三七和六曲两人各挑了一担,马文才不顾他们反对,自己也背上一个包袱。向导和保镖驾着牛车原路返回,他们三人则踏着阶梯向书院走去。
短短几十级台阶,马文才爬得面色发白。因为养伤在床上趴了一个多月没怎么动,他四肢都没什么力气,背着十几斤重的包裹都累得他腿软。
他喘着气,默默在心里的计划加上第三项,锻炼。
站在书院门前,只见粉墙黛瓦,一字型的门楼正中是扇乌漆的大门,顶上是双层的飞檐,檐角立着简化的神兽象,门梁上雕刻着祥云图案。大门两旁各有一扇小一些的侧门,门上悬着一条牌匾,上书尼山书院。门楼两侧连着长长的围墙,深入山林,墙内茂密的竹林越过围墙探出来。
马文才看了一眼三七,他会意走上前敲了敲侧门。
侧门开了半扇,一个身穿短打、约二十多岁的年轻男人站在门槛内,笑着拱了拱手,问:不知足下到此书院所为何事?
马文才也回礼道:在下会稽郡山阴县马文才,拜请周先生门下读书,劳烦通报。说着递上了名刺。
那人走出门来,双手接过名刺,客客气气地说道:请稍后,小人这就去通报。说完,不经意般扫了一眼门口三人,快步进门去了。
这人虽然态度恭敬,但马文才却总觉得仿佛哪里有些不对,让他心里发沉。
很快,这人回来开了正门,将马文才三人领进门。
进门正对着一块青砖影壁,不甚宽阔的院落两旁整齐地坐落着两排厢房。绕过影壁又是一座门,门匾上写着高山仰止四个字。跨过这道门,迎面便是一座三开间的屋子。开阔的院子中有两条石板路交叉,前后连接着门与堂屋,左右连接着两个侧门。
此时这屋子门窗紧闭,没有声音。马文才只看到那门上的匾额写着明道堂,便紧跟着领路人走进了右手边的门洞。这里是个跨院,三边各有一排厢房围出个院落。正中一棵老松,松盖向一侧伸出,形如飞檐,松盖下一整块青石,石头四周凹凸不平,顶面却磨得光滑,正如一张案几,颇有野趣。
领路的那人走到院子北边的一间屋子,将马文才请进去,道:周先生正在讲课,还请马公子稍候。他又跑出去倒了杯送进来,便离开了。
马文才站在屋子里等了片刻,后知后觉地想到:我这是被使了个下马威?
第4章 书院(中)
这屋子大约平时就用于待客,正中摆着两排长几,长几两侧整整齐齐地铺着方形竹席。屋子里装饰不多,东西两侧的空间里都摆着格子书架,每一格内都高高低低地摞着书卷。一侧靠窗的位置还有一条一字长案,案上笔墨纸砚齐备,还有几卷摊开的手抄书。
马文才叫三七和六曲在门口歇着,自己拿出一卷没看完的书,盘腿坐在屋中案几旁安安心心看起来。
好歹也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社会人了,这种阵仗没见识过也听说过。他不急,待会儿自有人急。
山中空气清新,有风吹松林竹枝的簌簌声作伴,他很快就沉浸在书中了。
绕过院墙有一小片竹林,周先生正怡然自得地品着茶。
阿成走来时便看见他脸上挂着笑,很是满足的样子。阿成道:老爷,那马公子已经带去客厅了,你这样故意晾着他是不是
周先生哼了一声,道:他们这种世家出身的公子,一会儿就呆不下去了,你瞧着吧。
阿成没再吭声,陪在一边。
等周先生觉得时间差不多了,慢悠悠走过去。没想到屋子门口两个书童老老实实站着,屋子里的公子不仅没有想他预想得那样气急跳脚,反倒安安静静地看着书,连他出现都没有发觉。
这公子五官清秀,表情平和,眉目间一点骄纵之气都看不出来,只有那身衣服表露出身份。周先生对他的印象立刻好了许多,晓得之前是自己有成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