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的教书匠 作者:夏夜鸣蝉(上)【完结】(30)

2019-06-20  作者|标签:夏夜鸣蝉 种田文 穿越时空

  县里的收入不多,但支出却不少。虽然明面上县令、县丞、主薄、典史每年朝廷会分拨钱粮布帛,不用从库里出钱,只在县里有税款结余时,可以领少量分润,但实际情况是,县里的税款总要有结余,而且由于苛捐杂税的关系有很多结余。

  除了有数的朝廷命官领着朝廷的钱粮外,有大量的吏员需要用县里的财政养活。文职上县学里的教谕夫子、做杂事的各种书吏,武职上皂捕壮三班衙役,狱卒库丁,合在一处得有小一百人。

  这些人不在国家拨款的范围内,只能从县里的收入中拨出一笔工食银给他们。历史上由于这些地头蛇收入不高,常常找各种藉口盘剥百姓,使得百姓与官员对他们都恨之入骨,却也没有什么办法。

  除了人员工资,抚孤、济慈两院虽然因崔瑛c-h-a手能自给自足了,但雇r-u娘和给老人治病也是要款子的。还有每年定例的疏渠、修桥、补路,零零总总,无一处不要钱粮。

  崔瑛做年度预算做得头昏眼花,看着可怜兮兮的税收和怎么看怎么红得耀眼的财政赤字,深切得觉得自己穷到一定境界了。

  “有多少钱做多少事就是了。”叶知秋干巴巴地安慰道。

  讲真的,这位邶国公从小跟着皇后娘娘生活,要说民间疾苦和人情世故他也是知道一点的,所以皇帝才想让他帮着崔瑛一点儿,但知道一点儿也就只是知道一点儿了,现在可没有现代的国家财政预决算制度,大家都是量入为出,实在有急用钱的地方,不论是新发一个税种还是找大户强捐点钱粮也就对付过去了。所以他看着崔瑛列的一条条花钱的地儿、收入来源,想想这两年六安好歹还有造纸、粉丝之类的收入撑着,修桥补路有土水泥少了许多人工,那其它地方……想想汗毛都能乍起来了好吗?

  “冯主薄,若照原来的例,缺这些钱这事儿是怎么做的?”崔瑛好奇地问道。

  “或是裁减些胥吏,或者富户捐上一些也就对付过去了。过两年百姓耕种的田地养熟了,收成好起来,税收便也起来了。”冯主薄遮遮掩掩地说,有点不自在。

  “怕是扣了胥吏的工食钱令其鱼r_ou_百姓,或是在哪里省出一缗子了吧?”叶知秋冷冷地刺上一句。

  “邶国公,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有多大头戴多大帽不是?世间哪有都刚刚好的事呢?”冯主薄陪笑道。

  “算了,明天知秋你随我四处走走,我看看还能从哪里挣缗子钱来。”崔瑛见整个大堂里气氛冷地掉渣,缓和道。

  第二天天一亮,崔瑛带着叶知秋和两人力夫骑着马按着县志所标的村落四处走访。

  六安县里只两千余口人,其他人均聚集在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大的村落能有二百多人,小的村落也就五六十人,大大小小的村落一共四十几个。只有零星几个村子分布在大别山里,大部分的村落为了耕种方便都是沿溪流分布或集中在几块平地上。这些村庄为了出行方便,也为了方便娃娃们到县里读书方便,去年冬天都在吕蒙正的努力下铺上了土水泥路。就是最远村子的娃娃坐上牛车,清早出发,宵禁前也能到县城里了。

  崔瑛拎着界笔与装订好的册子,与叶知秋一路走一路询问情况。崔瑛如今刚刚十六岁,身子骨还没彻底长开,但在东宫这一年着实调养的不错,唇红齿白,穿着一袭书生的青衫,头上包着块水色的逍遥巾,夏末的小风一吹,巾带飘飘,活脱脱一个世族大户的俊秀少年。

  叶知秋神色更冷峻些,言语虽少却也不是恶声恶气的形容,倒像是带着小公子出门长见识的供奉,询问起民生政事来,老百姓也乐得吐吐苦水,再夸夸前任县令慈爱。

  崔瑛和叶知秋却是越听心底越不是滋味儿,老百姓今年没有太多的税收,各家还能存下些粮食,但却并不敢花用太过。前朝时敲诈百姓的恶吏依然做着今朝的吏员,世代因袭,换一个人做,他们便有法子弄得那人做不成事,官员拿这些地头蛇没有半点办法。

  “不过如今倒好多啦,”离县城南边不远处一个叫张家村的村落里,老里正笑呵呵地说:“咱们娃子去年就到崔先生的宅子里和小张先生学了字,大衙门前贴的告示都看得懂了,地里的帐也算得清楚,那些胥吏也不敢瞎弄了。娃子识字,会写状子告他呢。”

  叶知秋挺诧异地看了崔瑛一眼,他跟在先符皇后身边,自然晓得教育是重要的,但也只觉得非要能读书考了科举的,自己能当官做宰,再不济也能与人当人幕僚什么的才能有用。谁知就几个识字的小娃子就能把那些恶吏吓唬住,让恶吏难治的问题得以遏制。

  “还得上面的官员有点手腕,而且能清廉治政才行,但凡主官愚一点,弱一点,这群恶吏自然有办法欺上瞒下。”崔瑛走在去下一个村子的路上和叶知秋讨论道:“不过老百姓懂得越多,和主官就越接近,民心的力量就会放得越大,恶吏能c-h-a手的空间就越小,吏治自然就越清明。”回忆起前世乱纷纷的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崔瑛勾起一抹温和的微笑。

  大部分的村庄都有平坦的道路,但凡识点数算的孩子也都到庐州甚至寿州去帮忙做修路的活计,不但家里少一个人的嚼用,孩子还能托人捎些钱粮回来。有那几家让儿子回家把闺女也教会了的,如今人人见了都要伸大拇指赞他家一声“有成算!”听说那几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儿已经有县城里的商家放了话,要娶进门来做当家主母了。

  “姑娘养起来也成哩,反正不差她那口饭,养大了出去帮人算算帐也把这点口粮钱给挣回来了。”没有修路的山村里,一个老太太的话让崔瑛觉得自己似乎有更多的力量去让这里的人生活的更好了。

第30章 农事忙

  四十几个村落,崔瑛和叶知秋走访了快半个月,才大致摸清楚了一些最基础的信息,甚至更多的东西,恐怕还得等以后人手充足、时间充足之后才能慢慢梳理。

  四十几个村落走完,夏收也即将开始忙起来了。在外面帮人修路的孩子们也都回家来帮忙——修路的人也得收粮食,此时没有人有功夫再继续修路了。

  村子里、县城里都热闹起来了。崔瑛找了工房的典吏将他记得的社稷坛里的农具,特别是脱粒机图纸画了出来,让工房典吏帮忙做出几台来好应对接下来的农忙。

  工房典吏是个老实人,下面除了两个书办外还管着三家匠户,木匠、铁匠和泥瓦匠各一户。匠户人家脑子都挺好用,拼拼凑凑,有用竹子替代铁环的,有想到用麻绳代替皮带还原出崔瑛最早那版脚踏式脱粒机的,总之,在典吏的催逼下将这脱粒机改造成不需要一点儿铁器的农业用具。

  崔瑛最终还是选择了手摇式带竹环的那一版,一来六安竹子易得,成本比铁环要低得多,二来制作简单,除了最中间用来使脱粒桶转动的轴之外,其它的东西普通百姓的手艺也能打造。

  崔瑛命令木匠只管制中轴,他回自己家将脱粒机的图纸、制作方式和使用方式图文并茂地画在一张纸上,让张雷带着这一年里已经做老了的印刷匠人将这图纸刻在蜡纸上,上油印机进行印刷。

  熟手的匠人果然效率要高得多,一夜里印了上千份才将蜡纸印破。

  “嗯,这该是够用了。”叶知秋盘算一下,四十几个村子,一村里有个二十多份,几家匀一下也就行了。

  “府君这个小册子倒是好用,只这些字怕是百姓看不懂,也做不成。”工房典吏一边说一边偷眼看崔瑛,怕年轻的知县乍听到不顺耳的话发怒。

  “没事,认得字的人马上就回来了。”崔瑛还没说话,一旁的叶知秋便接过话头。

  “嗯,夏忙的时候肯定不能修路的,咱们县的小孩子肯定也要回来帮着农忙的。”崔瑛点点头应和道。

  果然就这一两天,出去给人当帐房先生的孩子们陆陆续续的回了家,一个个穿着簇新的布衣,脸上也比离家时多了一些血色,腰间挂着一尺长的算盘,走起路来,也颇有些士子风度。

  回了家的孩子如今快被各家捧上了天,县城里天天都有大人来割r_ou_给自家孩子吃。农忙时节将至,家里人竟也不需要他们下地,还将孩子正正经经送到崔瑛之前的宅子里接着跟张雷学习起来。

  见到这样的场景,叶知秋不禁赞叹一声道:“果真民富而好学。”

  “不是什么好事,”崔瑛看着这群孩子穿得整整齐齐的长衫,眉头都皱起来了,“阿雷,将人叫到院子里列队,我有话说。”

  “是。”已经算所有学生半个夫子的张雷恭敬得应了一声,将所有学员都叫到崔瑛最初给他们训练方向的那个小院子里了。

  崔瑛能感觉到的问题是这些孩子有了读书人的傲气,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如果以读书人自比,野心小些的,愿意做帐房先生之类的活计的还好,最怕的是天天做着为官做宰的梦,却没有足够的实力,最后拖累家人。

  但这话也分怎么说,如果说得过于严厉,再加上自己知县的身份,怕是会打击这些孩子的向学之心,但若放任不管,很快唯读书论和学习无用论就会在这块土地上蔓延,搅得这群淳朴的百姓无所适从。

  崔瑛斟酌了一下语气,看着台下站的那些比自己身体小不了多少岁的小孩子,微笑着问:“读书好不好?”

  “好!”底下的小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

  “好在哪儿?”

  “能看懂告示,吏员不欺负我们家了。”小孩子们互相看了看,一个个子最小的孩子才乍着胆子回答。

  “很好,你很注意观察自己的生活。”崔瑛笑着点点头。

  “嗯,教了俺妹儿,她能给人算帐了,这次回来,俺娘许俺妹儿吃r_ou_了。”一个黑壮壮的小子憨憨地说。

  “你很关心手足,这是你的慈心。”崔瑛特别赞许地取了一块蜂糖给他道:“奖励你遇到好事时心里有姐妹。”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0/60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