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罪有六:往年同罗背叛,河曲骚然,经略数军,兵围不解。臣不顾老母,走投灵州,先帝嘉臣忠诚,遂遣征兵讨叛,使得河曲清泰,贼徒奔亡。是臣不忠于国,其罪一也。臣男玢尝被同罗虏将,盖亦制不由己,旋即弃逆归顺,却来投臣,臣斩之以令士众。且臣不爱骨肉之重,而徇忠义之诚,是臣不忠于国,其罪二也。臣有二女,俱聘远蕃,为国和亲,合从讨难,致使贼徒殄灭。寰宇清平。是臣不忠于国,其罪三也。臣及男玚,不顾危亡,身先行阵,父子效命,志宁邦家。是臣不忠于国,其罪四也。陛下委臣副元帅之权,令臣指麾河北。其新附节度使,皆握qiáng兵,臣之抚绥,悉安反侧,州县既定,赋税以时。是臣不忠于国,其罪五也。臣叶和回纥,戡定凶徒,天下削平,蕃夷归国,使其永为邻好。义着急难,万姓安宁,gān戈止息,二圣山陵事毕,陛下忠孝两全。是臣不忠于国,其罪六也。臣既负六罪,诚合万诛,延颈辕门,以待斧锧。过此以往,更无他违。陛下若以此诛臣,何异伍子胥存吴,卒浮尸于江上,大夫种霸越,终赐剑于稽山。唯当吞恨九泉,衔冤千古,复何诉哉!复何诉哉!
建议看一下《旧唐书·列传七十一》,里面有仆固怀恩上表的全文,整篇文章让人读来很是感动,也很令人同情他,因为表中说的都是事实,即使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辛云京和骆奉先做的也是很过分的,尤其是辛云京,两次不开门,又不犒军,没有理由啊。仆固怀恩也说明了他起初只是生气为什么代宗对他的申诉没有回复,“臣欲入朝,恐罹斯祸,诸道节度使皆惧,非臣独敢如此。近闻追诏数人,并皆不至,实畏中官谗口,又惧陛下损伤,岂唯是臣不忠,只为回邪在侧。且臣前后所奏骆奉先词情,非不摭实,陛下竟无处置,宠用弥深。皆由同类相从,致蒙蔽圣聪,人皆惧死,谁复敢言!臣义切君臣,志忧社稷,若无极谏,有负圣朝,敢肆愚忠,以gān鼎镬。况今西有犬戎背乱,东有吴、越不庭,均、房群盗纵横,鄜、坊稽胡草扰。陛下不思外御,而乃内忌忠良,何以混一车书,而使梯航纳赆?天下至大,岂可暂轻。”此前代宗听程元振的话,杀了有功之臣来瑱,此举很令人寒心,所以代宗遇吐蕃侵袭长安的时候,居然一个节度使都没来,所以仆固怀恩也提到了宦官的问题,说代宗身边有小人,大臣们谁还敢说话?而且当时唐朝敌人很多,代宗应该去御外敌,而不是猜忌朝中的忠良。这些话说的都很直,也都很客观,当然也都很正确。然后他又举了郭子仪的例子,沉重的说鸟尽弓藏是古人诚不我欺,请代宗“遣一介专使至绛州问臣,臣即便与同行,冀获蹈舞轩陛”。
后来代宗果然很快就派裴遵庆去召他,仆固怀恩看到裴遵庆的时候,抱着他的脚大哭起来。然而仆固怀恩的部将都劝他不要轻易前去,否则很难再回来了,仆固怀恩便对裴遵庆说他怕死,请求让他的儿子替他入京,另外也作为人质。此议又遭部将极力反对,最后没办法,裴遵庆只身而回,仆固怀恩再也没有机会向代宗辩白了。于是,最终,仆固怀恩不得不反。
仆固怀恩骗手下说郭子仪已经被鱼朝恩害死,而当真正的郭子仪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仆固怀恩的部下将士们明白被骗了,总之仆固怀恩出兵很不利,自己的儿子仆固玚也死于战场之上。仆固怀恩将所有的事告诉他的母亲后,这位刚烈的老太太,居然提着刀来追他说要为朝廷除害。仆固怀恩只好带着一部分人逃走了,从此母子再没有相见的机会,最后代宗对仆固怀恩的母亲很好,也算颐养天年。
看在仆固怀恩有功于国的份上,我们可以原谅他的骄横,看在挑起事端的人不是他的份上,我们也可以原谅他的反叛,但是无论看在什么份上,我们也不能再原谅他诱使吐蕃等军队来侵犯唐朝。仆固怀恩先后两次诱吐蕃来攻打唐朝,造成不小的危害。最后,仆固怀恩死于第二次吐蕃进军唐朝的途中。
一代大将,唐朝第五任副元帅,最后是这样的结局,不免令人嗟叹。《新唐书》赞曰:“怀恩与贼百战,阖宗死事至四十六人,遂汛扫燕、赵无余埃,功高威重,不能防患,凶德根于心,弗得其所辄发,果于犯上,惜哉!”这个评价算是比较公道的。因此,仆固怀恩的结局,诚如所言:惜哉……
㈡、郭子仪:优哉优哉
首先,郭子仪太幸运了,可着整本中国历史来找,能找出一打失意将军,却找不出来一打郭子仪——不是说他的才能有多么独特,而是说能像他这样善始善终、满门富贵,也算是为将的极限了。
前面已经介绍过郭子仪的出身和在安史之乱九节度败退之前的表现,而他卸任后怎样呢?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党项侵占唐朝边疆,将要bī近京畿地区,于是肃宗任命邠州刺史桑如珪领邠宁节度副使,州刺杜冕为鄜坊节度副使,分道征讨。三月二十六日,任命郭子仪兼任邠宁、鄜坊节度使,不过却是挂个名,人仍然留在长安,只是借他的威名以镇抚党项。所以可以看出,郭子仪在这段时间内基本上是在长安,过着“高阁”生活——所谓束之高阁,既然被束在高阁里,当然就是“高阁”般的生活了。不知肃宗是出于什么心理把他留在长安而不让他带兵,是忌他功高?此前郭子仪功劳虽大,但还没到功劳盖世的地步,何况李光弼的功劳不也是很大么,怎么没“束”起来?其实在鱼朝恩等人的谗言的作用下,肃宗的确是主要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但京城里也得有个大将来保证他的安全,否则一旦京畿地区出什么事情,谁来挂帅?有个郭子仪在长安,可以备不时之需,也不错。而鱼朝恩等宦官的作用至关重要。当时有人上言,说天下尚未平定,不应该闲置郭子仪。于是九月初八,肃宗命郭子仪出镇邠州,党项军队闻讯而退,可见郭子仪的威名的确很大。当月的二十一日,肃宗又下诏:“子仪统诸道兵自朔方直取范阳,还定河北,发she生、英武等禁军及朔方、鄜坊、邠宁、泾原诸道蕃、汉兵共七万人,皆受子仪节度。”如果真按这个来,那么正面由李光弼应战史思明,侧翼由郭子仪进攻,的确是个很好的主意。但是诏书颁下后十来天,鱼朝恩进行阻挠,所以郭子仪还是没出去。
然而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河中军发生变乱,杀掉了统帅李国贞,而太原节度使邓景山也被部下所杀,朝廷担心这两方面会联合叛军,如果太原等地都被叛军拿下,将十分不利于己。那好端端的,两人怎么会被杀呢?李国贞死的相当冤枉,由于郭子仪从前治军很宽松,而李国贞则比较严厉(怀疑,能有李光弼严么?只是手段不如罢了),朔方将士很不高兴,又想起郭子仪来。再加上朔方军粮草不济,李国贞向朝廷请求了很多次,但是都没有回复,所以士兵们都不高兴。这时谋图作乱的王元振声称李国贞要让朔方军去修理民房,更引起了大家的愤怒,于是发生变乱,李国贞说“修宅则无之,军食则屡奏而未报,诸君所知也”,可是众人不听,说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便把李国贞、还顺带着一个荔非元礼都杀掉了,之后白孝德出任节度使。而邓景山可以说也是死于粮食,他管理的比较严格,查出来府库里的粮食之所以越来越少,是因为大家都自己藏了一些,所以人们都害怕会受处罚。当时又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一名副将按罪当死,他自己求饶,邓景山不答应,他弟弟又请求代替哥哥而死,他也没答应,结果大家请求用一匹马来赎罪,邓景山居然答应了,自然惹得大家不高兴:“我们还不如一匹马吗?”于是邓景山也被杀了。接替邓景山的是辛云京。可是无论是白孝德还是辛云京,一时都无法弹压住局势,而朝中能去弹压的“闲人”就只有郭子仪了,肃宗实在没有办法,按史书的话讲,就是“势不获已”,所以任命郭子仪为“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沁等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副元帅,充本管观察处置使,进封汾阳郡王”,出镇绛州。三月十一日,郭子仪即将出发,想向肃宗辞行。当时肃宗病的很厉害,大臣们都不能前去晋见,郭子仪请求说:“老臣受命,将死于外,不见陛下,目不瞑矣。”肃宗便将郭子仪召进去,对他说:“河东的事情,就全都托付给你了。”